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1 15:04:57| 人氣1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弄清楚往生的條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弄清楚往生的條件

 

夏老居士為我們說明瞭修學的次第,他說『理明』才能夠『信深』,『信深』才會『願切』,『願切』才會『行專』。

否則道理不明,常常就盲修瞎練,信不深、願不切,行也不專,心隨時都亂糟糟的,忽然間斷氣了,還是亂糟糟的。~ 摘自道證法師的「永不休診的救度」

 

緣起

由於一句「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無意中重讀道證法師『永不休診的救度』的文章,長久以來自以為是的觀念與行為,卻被一一打破與指正,心中羞愧與法喜之情難以言喻,特摘錄以下文章再作心得感言:

 

現在我們淨宗初機行人怎麼做?

引用曇鸞大師《論注》(註5)中的話,他說:「無上菩提心即是願做佛心。」

不求聲聞緣覺,不是想生天,想有個好死,來生富貴,這都不行了。要發願做佛的心。

「願做佛心即是度眾生心。」

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偉大就是不為我。為什麼要成佛?要度眾生。怎麼度眾生?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攝受眾生到有佛的國土去的心。

《大乘起信論》上說:「眾生如弱鳥纏枝。」小鳥剛會飛離開樹枝不行。沒有成就的人,離開佛不行。

怎麼度眾生,讓眾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是故願生彼安樂國土要發無上菩提心。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為樂故願生,必當不得生也。

不是為了普度一切,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夠幸福,學法但求一切吉祥,沒有苦惱,不但今生這輩子要好,我死了下輩子還要好,整個是個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

極樂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稱為聲聞緣覺者,是指斷惑的程度,若論發心,都是發了大乘心。

《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二乘種性的聲聞緣覺不能往生。所以淨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淺了。

 

大經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即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彌陀如來在因地上,發了種種大願,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這是無量種種功德的果實。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無量劫來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號是功德的果實,所以名號中自然含有無量的一切功德。

現在把佛的這樣一個果地覺悟的果實,作為我們縛地凡失,生死苦海中眾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

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具有萬德,我念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句就有阿彌陀佛的萬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來了阿彌陀如來的萬德。直接了當不可思議。

淨宗妙用可從蕅益《要解》中摘錄兩句:「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從這裏開始,漸漸垢淨功純,暗合道妙,達於理持。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覺超凡成聖,成了佛心。咱們開始就這麼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

 

摘自黃念祖居士主講的「淨宗心要」

 

曇鸞大師在這個註解說,《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這是經裡面說的,雖然行有優劣,行是說修行,這個修行就是念佛的功夫有淺深不同。

功夫深的這是優,功夫深,能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這個功夫深;劣的,這是講功夫成片。其實功夫成片也有優劣不等,但是最低限度總得要這句佛號能把煩惱伏住才行,伏不住就沒有功夫。

能夠伏住,這是功夫最淺的,雖然最淺,它管用。臨終的時候還能伏得住,他就肯定往生。

但是這裡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那都是「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什麼叫菩提心?他說「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這句話很重要。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這個願就是此地講的願作佛心,這個願重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是去作佛的,不是為別的,到那個地方去,是為了明心見性而去的。

禪宗裡面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之外,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是以這個為目標?所以佛在大乘經裡面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話是真的,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

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土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的,是帶業往生,沒開悟!到什麼時候開悟?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準開悟,古人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淨宗的殊勝。

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要是不開悟、不見性,不算成就。唯獨淨宗只要往生,往生品位再差,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有沒有開悟?沒開悟;

 

可是雖沒有開悟,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

這一個煩惱沒斷,沒開悟,到極樂世界何以有大徹大悟那樣的智慧、那樣的德能、那樣的受用,那是怎麼回事情?

這個我們曉得,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先沒有開悟不要緊,佛的智慧功德加持給你,所以你在西方世界的待遇,就跟七地菩薩沒有兩樣。

這是難信之法,世尊在經典裡也常說,這個法門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真正成佛,他才明瞭這個道理,等覺菩薩對這個道理都不十分透徹。這是法門深妙之處。

 

摘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3

 

一位童子問:『會不會有那種情況,他有信願,沒發菩提心,可能他現在病得很苦,只想趕快找個地方,在那邊享福,假如這樣是不是也不能得生淨土?

安安老師回答說:『照往生論講,假如你沒發菩提心,只是為了自己要享受到極樂世界,這樣的心,不能往生。

關於這位童子的問題,末學的回答是:『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請大家別忘了這主要的原則。

只要他真的信佛力信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又有能力可以救他,他又願意讓阿彌陀佛救,真的願意捨娑婆去西方,這樣念佛就算是信願具足,就必定能往生。

請大家注意,末學這樣的答案,和安安老師所說的,有沒有矛盾呢?

關於這位童子的問是,末學在這裡念二段印光大師的開示,您就可以瞭解,這種狀況可不可以往生。
印光大師說:
『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所以您所問的狀況,如果是符合印祖說的條件,是可以往生的。再請看印祖還有另外一段開示,說:
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願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則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願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

這是說,同樣願生西方,如果以菩提心為本的可以登到上品。如果願生西方,只是為了自己,沒有菩提心的,那麼功德微劣,難登上品。我們綜合以上兩段開示,答案應該是可以往生,可是品位不高。

 

就像十六觀經所講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的例子。他的品位是下下品,不過,還是往生了。

請大家回想一下,記不記得蕅祖說過:『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我們等一下再解釋,為什麼『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蕅祖強調『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這段文,大家都念過七次了,應該記得。

蕅祖說:『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就是說:由信願出發,執持的名號才能算是『正行』。如果不是由信願出發的持名,那還不是正行喔!

!我們講白一點,就是信和願,兩個都具足了,就等於是發菩提心。深信和發願加起來,就等於發了無上菩提心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信願要去西方,那就不能說他沒有菩提心。像這位童子所說的,一個病人,病得很苦想要趕快脫離痛苦,去西方,這就是已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啊!這就是『有願』啦!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我們的重點,是要說明,為什麼深信發願,就算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曾經講過,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三者的結合,現在就來分析,往生的信願,和菩提心的相應,也就是信願和大智慧、大願力、大慈悲的相應。

如果有病人到臨終真的很想去西方,又真的能念得出佛來,那麼,他的『智慧』就是看得破身體和娑婆世界,這可不是普通智慧哦!這樣的一念,就是有覺悟啦!

否則身體不是這麼容易看破的啊!娑婆世界不是這麼容易看破的啊。而他的『願力』,就是放得下整個娑婆世界啊!而且,放得下身體哦!這可是很大很了不起的力量哦!

我們可不要隨隨便便地說:他是什麼為了自己啦!沒有為眾生的菩提心啦!其實,人家的智慧和願力,提得起來,就是超過我們了!他真去得了西方,還怕不能成佛度眾生嗎?

 

再說到,他能夠相信佛有大慈悲、有大能力可以救我。

前面我們講過,如果吃得下三碗炒麵,就表示他有相當能吃的胃口啊!對不對?現在我們就把炒麵,代換成慈悲和佛力,請大家注意聽哦!『吃得下大慈悲,就表示有能吃的胃口;吃得下佛力,就表示有能吃的胃口。』

這樣說對嗎?

意思就是,信得過大慈悲,就表示有能信的心啊!也就是說心中有相應相當的慈悲呀!否則怎麼信得過呢?怎麼能不懷疑呢!

能接受佛力,能接受得下來,就表示有能夠『肯定大力』的心,有那麼大的胃口啊!否則一定會懷疑的。

懷疑說:『敢有影(台語)佛祖對我那麼好嗎?

『敢有影他能救我嗎?

『我平常和他不熟識,到時叫他不知會歹勢嗎(台語)?

也就是說,會懷疑:『真的有什麼叫做阿彌陀佛的會對我那麼好嗎?』『真的有什麼極樂世界那麼便宜可以去嗎?

『真的有什麼佛力可以救我嗎?

 

所以說,到臨終的時候,一個信願念佛的實際動作,它的底下必定有不可忽略的大願力、大智慧、大慈悲,這也就是菩提心啊!

這就是對於自性佛的肯定啊!而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啊!

大家看,水面浮出來的冰山好像只有一點點,其實水下面的冰山很大,直通到海底啊!臨終的那一念,好像是浮出水面的那一點點冰山,其實那一念念佛,就是起自於,整個佛性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絕對不是偶然的。

很可能,這臨終的病人,他並沒有時間想這麼多理論,也可能他這一生,沒有因緣想過:要為眾生著想,要發大菩提心度眾生。

可是一個人在生死關頭,能夠靠著佛力,度到西方,必然就保證能夠成佛,普度一切了。

 

十六觀經下品下生,那一段講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西方

經上說,這樣的人去到極樂世界,經過十二大劫蓮花才開;

而且觀音勢至以大悲的音聲,來為他講說諸法的實相,教他除滅罪過的佛法。

!他聽聞了佛法以後非常的歡喜,應時就發起了菩提心啦,經上說『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很顯然,由這樣的經文看起來,他是去西方那邊,才真正發起了普度眾生的菩提心!他在娑婆念佛之前,是五逆十惡的喲!

然而,他臨終能夠十念念佛,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全交給佛了。這十念佛,就足以對到『阿彌陀佛大菩提的頻道了啦!』我們要說非常幸運,他斷氣了。

他斷氣了,所以就沒有機會再造惡啊!那十念念出來,就是他的最後心,就決定了。

 

摘自道證法師的「永不休診的救度」

 

趙高有感

1.    長久以來對於念佛,一直認為若沒有菩提心,則佛是白念了,肯定是不能往生。黃念祖大德、淨空老法師亦皆作如是開示。但想不到道證法師依據印光法師開示,與十六觀經下品下生章,卻有另番見解:【無菩提心亦能往生】。

2.    反覆看上述文章,應係起於對菩提心的解釋有所輕重所致。以願做佛心即是度眾生心來解釋菩提心,是偏重利他。以看破身體和娑婆世界來解釋菩提心,是偏重自利。

3.    偏重利他對?抑或偏重自利對?專就問題本身─往生的條件而言,毋寧是後者較為合理。我們學佛目的不就是要離苦得樂、轉迷為悟嗎?

4.    阿彌陀經中世尊亦是先宣說彌陀淨土依正莊嚴的景像,以引起我們的嚮往之心,再勸我們發願求生。即使是下品下生,到那邊聽經聞法,又無退緣,一旦開悟成佛,自然就有度眾生之心,此即楞嚴經中所言:「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5.    以此角度來看「信、願、行」往生的三資糧,則深信切願似乎就簡易得多。不必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高妙道理,只要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覺悟這個世界是苦的不留戀,而發願要到極樂淨土去,則「萬修萬人去」!

6.    看台大晨曦社的極樂童子的提問,道證法師的指正,幾乎就像在談自己,極樂童子的毛病就是自己的毛病,此番指正有如暮鼓晨鐘,認清自己那微細的我相習氣,一則愧一則喜。

7.    長久以來薰習於淨空老法師的經教,對於老人家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的勸導,一直銘感於心。也體認「取法乎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的現實面,故認為無菩提心不能往生之論,毋寧視為其方便說!

8.    整篇永不修診的救度再三細讀下,感觸頗多,覺得有必要分段PO文,再錄心得於下,以作為學佛道上的烙印,以便比對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是否「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台長: 妙音
人氣(1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學佛釋疑 |
此分類下一篇:永不休診的救度
此分類上一篇:跟鬼神打交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