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1-18 01:00:00| 人氣3,2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何對付妄念╱南懷瑾講述

推薦 2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如何對付妄念懷瑾講述

 

本文來源    http://sns.91ddcc.com/t/102265



   
       
如何對付自己的妄念?如何制心?如何去妄想?如何除雜念?世界上學佛學道的人都想除忘想,我不是一再告訴你們,妄想不要你去除它的呀!你去除它幹什麼?我以前作了一首詩,講一般人學佛學道去妄想的事情,現在想起來了,這首詩怎麼說呢?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甘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妄想就好像秋風落葉一樣,掃了一次,又來一次,而且是在秋風裏掃,越掃越多。老子懶得掃了,哈哈一笑,算了,不去掃它。落葉掉下來,自然會變成灰,自然就空掉了,你去掃它幹什麼?任它著地自成灰。這些道理我都說過了,妄念不要去除它,你去除妄念那個心,也是妄念。忘念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是虛妄的,所以才叫妄念。你除它幹什麼?我一直叫你們去體會“那個能知道妄念來去的心”,那個心不是妄念,那個並沒有動過。你既然知道是妄念,妄念早就跑了。你還想辦法去除妄念,那不是吃飽飯沒事幹嗎?

           《圓覺經》的幾句話,對於修持非常重要,是走大乘最好的路線,也是最難的: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在任何時間常不起妄念,如果你能“狂性頓歇,歇即菩提”就成功了。但是怎麼叫作不起妄念?如果一個人沒有妄念,什麼念都不起,完全象木頭一樣,也並不是佛道。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對於自然來的妄想,並不勉強用個方法加以息滅,如果對於自然來的思想,想個方法加以滅除,這個加以滅除的方法,也是妄念;如果不加息滅的話,自然就清淨了。

      

      所以再進一步告訴你,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做功夫最易犯的錯誤,就是對妄想境加以了知,尤其是學佛有一點基礎的人,妄念一起就怕,然後拼命想辦法除妄念,統統在了知的階段。其實那個明明了了知道的,也是個大妄念,所以佛告訴我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自然而來的,會自然而去。

       

      最後一句話,佛告訴我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假定我們到了無了知,明明了了都沒有了,寂滅了,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到了這樣境界,就不必要自尋煩惱,不要再自問這個對不對?或怕大概是頑空吧!最好不要再起分別。

       

      還有一個重點:【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一切妄念都是幻想,當你知道是幻想,那個幻想走了,不要另外用個方法,如觀想啦、煉氣啦等等,去除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為什麼?因為做功夫才有,不做就沒有,所以是靠不住的。【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知道是妄念,妄念早跑了,這中間再不必加一點,不增不減,那個寂滅清淨同覺性。這裏頭沒有初地、二地、初禪、二禪之分,把這個認識清楚就好辦了。

       

      真的認識清楚了這個,或者稍稍有點見地的人,悟後正好起修,才算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五祖對六祖說:不見本性,修法無益。

 

 《如何修證佛法》《習禪錄影》

 

       

-----------

       

      注意《圓覺經》十二位菩薩報告的修行經驗,尤其中間有兩段最好,是大家用得到的;“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都看過吧?(答:看過)記得嗎?(答:記得)好好去體會。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不起分別,不起妄想,“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但是妄想起來,不要壓制,也不要切斷,它本空的嘛,它自己會跑掉,誰能把一個妄念永遠留住啊?留不住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增不減,妄想過了它本空,就沒有了。本空的那個心境界,就不要再懷疑,“哎!這個對了沒有?”這就完了,這又在妄想;所以不要再起妄想,清清楚楚。平常如此用心,再加上修禪定,就會到家了。

    

      《圓覺經》上還有個很重要的句子,關於妄想的問題,佛經都告訴我們了。“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妄想一起來,你知道是妄想,妄想就經跑掉了,還要你去滅它嗎?不需要借用另外一個方法。“離幻即覺”,沒有妄想,自己本來見聞覺知清清淨淨的,“亦無漸次”,這個裏頭沒有什麼次第。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能這樣就對了。“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當下圓成,也就是“圓成實性”。

    

      修行不是一天兩天,如何把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修證成果,那是一步一步的功夫了。那必須是四禪八定的路線,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了。也就是《楞嚴經》上兩句話:“方便有多門”,方法很多;“歸元無二路”,回家只有這一條路。

  
《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

(轉)南懷瑾老師開示:折伏失念和煩惱

 

本文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8d9bf4501014f8e.html

             【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

 

              學佛要能把自己的思想情緒觀念降伏得下去,譬如《金剛經》第一個提出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人要把自己的狂心降伏很難。在這裏換一個名稱叫折伏心,折伏就是把妄念掐斷。那麼這裏面包括幾點,第一個是失念。失念在佛學上、做學問上是非常嚴重的,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失念。譬如我們背書,剛剛看到這個文字很好,想背下來,但卻硬記不下來。為什麼記不下來?不一定是腦筋衰老,而是你心裏不夠凝定。這種背不下來的情形就是一種失念。

       

       所以年紀大了,我們覺得是腦筋衰老,當場的事情或看了的書,不像年輕時一樣記得,馬上就忘掉,忘掉就是失念,但這並不一定是衰老的關係,而是那個心境的清明本相,被人生的經驗染汙得太厲害了,散亂得太嚴重,因此老年人容易失念。

   

      何以證明老年的失念,不一定是腦筋衰敗了呢?因為老年有一個念頭很重,孔子也說過,人到晚年要“戒之在得”。你愈老愈什麼都想抓住,這個房子買了以後,將來怎麼維護它?或者打聽一下,最近有沒有漲價,還有要放兩個錢當養老金啊!利息方面怎麼辦呢?這些念頭你絕不失念。這不是一個笑話的問題,諸位要嚴格檢查自己。可見我們大都不是衰老了記憶力不夠的失念,往往是心理的染汙,越來越厚了,所以清明的正念喪失。

       

      第二點是煩惱,煩惱不是痛苦,譬如妄想多了是煩惱,昏沉嚴重也是煩惱。煩惱是講不出來的事,心中一天總是有事,什麼事?講不出來,說不明白。譬如,你們現在年輕人很少看到古書《紅樓夢》裏頭所講的:“盡日裏情思睡昏昏”,那就是煩惱,一天到晚生活中頭腦悶悶的。這種悶悶的狀況,心裏不舒服的狀況,在《百法明門論》中有提到,嚴格地說,修持的人都要認識清楚。

       

      煩講不出來,很悶。那真是《西廂記》上所說而我經常引用的:“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西廂記》還有許多名句,比如:“花落水流紅”。從文學來講,這個境界多美啊!看到花掉下了,紅的花在流水中,水流都變紅色了,然後看到這種“花落流水紅”的境界,你不是掉眼淚就是憂煩起來了,真是“閑愁萬種”。那個愁是閑愁。什麼叫閑愁呀?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做,花掉下來了也去愁一愁,不愁不行。閑愁有萬種,什麼都令人愁,這萬種愁愁到“無語怨東風”,看到花落了,唉!就罵起這個東風來了。風,你太討厭了,為什麼把那麼美的花吹掉了。閑到沒得罵,只好罵起風。你看,講文學境界,多美哦!講佛法境界,正在煩惱中。

       

      又譬如大家曉得唐代詩人張繼的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滿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暗示了詩人他睡不著,失眠了,正在煩惱中,可是詩表達出來卻很美。而上面的二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滿楓漁火對愁眠。”這就直接供出他在愁,整個江岸的風光都是他一個人愁字的寫照,因此半夜打鐘也聽到了。這就是煩惱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我們人要認識自己的心理,人生隨時地在煩惱中,沒有一分一秒鐘真正叫做人生快活的境界。那麼學佛的道理,悟後起修也罷,先修後悟也一樣,必須要“煩惱暫起”時立刻能夠檢查得到,“即便覺察”,自己能夠反省得到,馬上曉得現在我中了煩惱的毒,立刻“折伏令盡”。

       

      譬如今天有一位中年以上的同學來跟我談他的修行。他以前對親戚朋友都很好,但因為他一學佛修行了以後,親戚朋友都是另一種眼光看他,而且一看到他,都是感覺他快要倒楣了那個味道。不過據他講:“無論如何啊!我是不在乎!”我說你少吹牛了,你不在乎?怎麼會來跟我談呢?說不在乎,你有這樣高的修養?不可能的。你說你不在乎是真的,那你下意識上不就是覺得:“唉!這些人不懂啊!他們不懂。”這個念頭掛在那裏。“唷!”我說:“你現在已經中了一顆毒子彈在裏頭了,然後卻來跟我講不在乎。”大家想想看,其實他很在乎,所以才來跟我訴苦嘛!也是“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了嘛!

       

      所以,由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就瞭解修持觀心之難。“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煩惱一起自己要立刻審查得到,曉得心理是走在什麼地方,馬上把這個煩惱消除掉,“使觀心相續故”,恢復自己的清明,也就是所謂“了無意識”,沒有任何意識上分別的煩惱。上面這個“了”難啊!我們有時候還覺得意識空了容易,但這個“了”字可難哪!

       

      在兩百多年前,滿清的初期乾隆那個年代,歷史上這幾十年社會的富庶到了極點,一般來講好多人生活舒服到極點,所以你看我們近代的文學藝術上很好的作品出現很多。中國人吃、穿的講究,也都在這個階段特別發展,名士如鄭板橋、袁枚等人也都出現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青年人日子過到了什麼程度?如《紅樓夢》所描寫的,許多人家的生活太富庶了,所以小姐太太們在家裏天天想些花樣來弄。那個點心的花樣,有什麼叫菊花餅的、反正麵粉做的東西,你今天做一個像菊花樣子的,明天做一個像桃子樣子的,再按上一個個如詩如畫又好聽的名字,大家享這麼美的癡福。

       

      那個時代有一個年輕的世家公子,他說了一句名言:“平生不做無義之事,何以遣此有聊之生。”人生到了這個境界,每天不做一些無意義的事,真不知道要如何打發這個人生。那真是我們這一代從戰亂中過來的人所無法想像的。人到了生活最富庶、社會最安定時,年輕人覺得沒有事情做的那個痛苦的狀態,因而搓麻將就是這樣產生興隆了的。像這種情況之下,也就是煩惱,修閑生出來的煩惱。

        

      你煩惱一來,痛苦一來,念頭馬上覺察到,唉呀!我已經上當了。要能這樣已經很難。覺察到了,把念頭硬放掉,“折伏令盡”,那更難。令盡,盡就是說後面習氣都沒有。譬如剛才我講的這個朋友,他說:“你們不懂啦!我是不在乎這些。”這個習氣沒得盡,還有這麼一點,那不行。連這一點都沒有,這才叫做修止觀,學佛的觀心法門。“使觀心相續不斷”,這才叫做修持、修行。並不一定在打坐。打坐是練練身體啦!你在那裏打坐兩個鐘頭,實際上你那個心跑到哪裡去了,你自己都不知道,那坐一百天、坐一百年也沒用。佛法主要在觀心。

       

      《宗鏡錄略講》

南懷瑾如是說 FB    https://www.facebook.com/nanhuaijin/

 

生老病死 之詳解(南懷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MmAWT2RDI

南懷瑾著作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index.html

台長: prajna
人氣(3,277) | 回應(0)| 推薦 (2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南懷瑾 |
此分類下一篇:藥師佛說如何往生極樂淨土╱南懷瑾講述
此分類上一篇:什麼是修行╱南懷瑾講述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