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26 01:00:00| 人氣15,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真正安心 : 淨土宗的肯定與不肯定和法然上人的教義

推薦 2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真正安心 : 淨土宗的肯定與不肯定和法然上人的教義

 


英文撰稿人 : 蓋瑞.愛德華.林克(Gary Edward Link)

中譯者 : 舒靈(Soula Lo)

本文來源     http://www.bauswj.org/wp/featured/9902/

摘自專修念佛:

 

「即使十個念佛之人,有九個在臨終時神智不清,無法往生淨土,我也決心要當那個十分之一能往生的人。我會一輩子精進修行、勤念佛號,以此累積功德,死後往生淨土。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已下定決心,絕不煩惱自身之事,所以不管是生是死,沒有任何事情能困擾我。誦唸阿彌陀佛名號並不是秘密的法門,只要我們把心放在這個行為上,並確信我們將往生極樂世界。當你這麼想時,必定能往生淨土,若你不這麼想的話,也就無法確定是否能往生淨土。」

這段話表面上看來似乎很簡單,卻隱含著絕對的真理。當我們想到對某些事情肯定或不肯定的時候,我們是根據自己的信念,知道這些事情是真或假。我們的思維模式純粹是根據個人感受到的現實世界。我們習慣把自己的想法和偏見,加諸於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所有事物。多年前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事情,卻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改變。舉例來說,當我們兩百年前用望遠鏡觀看天空的時候,當時觀察到的事實,或許對我們來說是真實的,今天卻改變了。這並不是說,事情在當時比現在更「真實」或更「實在」,而是今天的科學,還有我們在兩百年前以為了解的事情,現在卻改變了。

同樣的,那些多年前逝去的人,相信某些事情是「真實的」,他們也是根據自己的現實背景,或他們認為已經知道的事情,並對它深信不疑。所以,以某種程度來說,這就是一種「信仰」,根據他們所處的現實環境或事實,對他們所認定的知識產生的一種信仰。過去有很多人把太陽視為神祉,到死都相信他們獲得了太陽的恩惠。這樣他們的信仰究竟是對或是錯呢?真實是我們根據自己所生活的因緣狀況,以及周遭的現實環境,「相信」這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認為這是對或是錯,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當一位禪師體驗到頓悟時,他也體驗到對自己現實環境中的深刻見解。沒有兩個人的見解是一樣的。那位禪師在頓悟之後看待生死的方式,也會跟你我在頓悟後,看待生死的方式不同。即使精進禪修多年之後,我們也可能永遠得不到任何領悟,這會成為我們自己的現實和掙扎,也會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因此,任何人要對往生淨土產生肯定的信心,首先要「放下」所有的成見,也不執著他人對現實世界的想法,和他們所說或認為是真實的事情;其次是根據修行和信仰建立信心。當然,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上,而且這個信仰的信念,理應建立在慈悲心和幫助他人的意願上,否則就會變成破壞性和傷害性的信仰,這就違背了佛法的教義。

因此,對我們看不見或無法證實的事情產生信仰有錯嗎?若是這種信仰能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慰藉和喜悅呢?那我們要怎樣跨越這條懷疑之河,到達肯定的彼岸?

在法然上人的著作中,我們找到了許多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法然上人(生於1133年,卒於1212年),深信佛教的淨土宗是一個能讓所有眾生都往生淨土的法門,往生後我們能在淨土中修習佛法,並成為佛、菩薩,然後再倒駕慈航,回來拯救娑婆世界中的所有眾生。他的教法是普及一切大眾的。淨土宗本身在佛法的殿堂並非新創的,而是從第四世紀開始便以某種形式存在至今,但仍被某些人認為是偽佛法。雖然這樣說,是過分簡化了他人的回應,但淨土宗是一個能讓所有人修習佛法,並對未來懷抱希望的法門。這也是為什麼淨土宗能成為現今世界最普及、最多人修習的法門之一的原因。

那麼我們要如何閱讀和了解法然上人這段看似簡單的文字呢?

淨土宗其中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懷疑。許多人對阿彌陀佛和淨土世界感到懷疑,認為這些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在現今憤世嫉俗的世界中,這些懷疑困擾著現代人的心。但這種現代人的心理也是值得懷疑的。法然上人跟我們分享的是,如果我們對往生淨土非常確定,那淨土世界就是存在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不肯定或懷疑淨土世界的存在,那淨土世界對我們來說,就不是真實的。我們說服自己,周遭看得見的實體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那些看不見和摸不到的東西就不是真實的。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我們以為周遭的一切是真實和實體的東西,其實它的本質無可避免也是空的,它們都是依因緣和合而生。所以,即使我們認為是真實的東西必然也會成空。

淨土宗在本質上是簡單的,但並非過分簡單化。它是根據這個理念,當我們重複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十遍以上,就能往生淨土世界。我們會在那裡修學佛法,成為能幫助一切眾生的菩薩,最終成佛。這種圓滿的覺悟是在死後才發生,這個概念是根據《佛說無量壽經》中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些大願解說了淨土世界的一切,誰居住在那裡,還有如何到那個世界。對許多人來說,四十八大願中最重要的一個誓願是第十八大願。通常都被歸類為原始本願。第十八大願中如此陳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法然上人強調,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這個詮釋是根據善導大師的教義,他說,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完成誓願和修行圓滿後的報身。法然上人也強烈倚重善導大師對淨土世界詮釋的明確指引。善導大師以這個淨土經典的詮釋,讓大家了解阿彌陀佛和淨土世界是真實不虛的,讓一般無法了解佛法抽象教義的人,能以此為指南。法然上人並不認為這是個精巧高超的法門,而是一個能讓人專修的明確目標。他駁斥淨土世界是存在人們自己心中的這個概念,解釋並強調人們來世能往生淨土的能力和潛力這個觀點。

淨土宗的教義說,人臨終時的心理狀況對他們來生會有負面的影響。根據在法然上人之前的淨土宗大師所言,臨終時的心境對能否往生淨土至關緊要。一位日本天台宗的比丘源信(生於942年,卒於1017年)在他寫的《往生要集》中,為臨終的死者建立了一套指南,此書的內容取自第五世紀一位中國佛教徒帶進日本的文獻,書中描述如何往生淨土世界,如何修行和覺悟。此書的目的,是要指導一般的出家人在臨終時互相助念,並在死者往生後做適當的處理程序。這個臨終時有出家人在身旁助念的共同概念,往後一直持續了好幾百年,不只是在寺院,還有在家中由親友和出家人一起幫死者助念。在中世紀的日本,出家人一般常用的方式是:手握一個五種顏色的線團,線團繫在一張阿彌陀佛的圖像上。這樣能幫助臨終的死者在視覺上看到,也能感覺到一種慰藉和與阿彌陀佛的親近感。

其中一個紀錄提到,源信法師那個時代的淨土宗,極為仰賴取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更視覺化的修行方式。在出家人的圈子中,這個方法被認為比口誦佛號更高階的修行法門,也被認為往生後能導向更高的品位。

法然上人也藉此轉移往生品位高低的焦點。法然上人關注的,不只是出家人,他也關心一般的在家眾。他了解一般人的心理,因此強調以音聲唸佛,而非以觀佛像的方式,藉此讓煩惱和擔憂從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和臨終時刻消除。法然上人寫道:

「在諸多前人、大德的教義中,人命終時,應該在房間西邊靠牆的地方,擺一尊阿彌陀佛雕像,讓病人躺著面向西方,善知識應該鼓勵他稱念阿彌陀佛聖號。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然而,一個人命終時,所遇到的情況卻不一定總是能夠如願,我們永遠不知道,會不會在街道上突然暴斃,甚至可能死在廁所裡。由於不可避免的業因,人可能被劍所殺,被火燒死或被水淹死,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失去生命的。然而,不管發生什麼事,如果你每天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意欲往生淨土,臨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會來迎接你。你必須深信這個教法。」

這也是為什麼法然上人會強調,在我們一生中,要有信仰和修行的緣故,但法然上人也了解臨終死者焦慮不安的心情。一位淨土宗的戶松法師寫道:「傳統上,據說死者臨終時的心境是祥和的,阿彌陀佛就會現身。然而,法然上人告訴他的信徒,不要擔心自己在臨終這個時刻,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境。他覺得臨終時由於身心種種的不適,心境不平和是很正常的。他反而教導大家要精進念佛,一般人也能藉著佛號,與阿彌陀佛產生聯繫,並開始接納這些身心的不適。透過阿彌陀佛對他們音聲呼喚的回應,逐漸感覺到阿彌陀佛也在現場,然後他們的心境自然會平靜下來。」

法然上人和源信法師,對阿彌陀佛臨終時接引死者的事情有不同的見解,源信法師相信,阿彌陀佛只會在人臨終時心境平和和神智清明,才會來迎接死者。法然上人的教義則說,如果一個人,每天稱念佛號,臨終時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然後死者就能進入正念,往生淨土世界。法然上人的說法免除了大家的擔憂和焦慮,不用擔心臨終時心境無法真正的安定。在《葬禮前的開示》中,法然上人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出現在修行者面前,伸出雙手,協助念佛的修行者,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並幫助死者安詳往生。」因此念佛修行,不僅是一種為了在臨終時得到救贖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讓人培養與阿彌陀佛的聯繫,養成宛如菩薩般對他人慈悲關懷的方式。

法然上人也強調每天修行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這一生中念誦佛號的修行。當人每天念佛時,就會開始養成與阿彌陀佛親近的關係。法然上人談到這類與阿彌陀佛的關係時說:「因此,如果你手握念珠,阿彌陀佛就能看見。如果你在心中念佛,阿彌陀佛也會在心中想著你。」念佛的次數越多,信心越增長,疑惑也會消除。雖然第十八大願中說:「十念往生」,但法然上人鼓勵修行者盡量出聲唸佛,而不是心裡念佛,因為這是培養親近阿彌陀佛最容易又最方便的修行法。

除了念佛之外,另一個淨土宗的修行法是了解三心。三心是: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這裡的翻譯是心靈的心,不是心智的心。日本文字中的「心」,在本文中可以兩者共用。我們一次解釋一種心,以便能了解它們的重要性。

1)至誠心:

至誠心是真誠懇切的心。當一個人不管身體禮拜,音聲唸佛或心裡憶念 阿彌陀佛的形象,就是至誠心。這種心不該是假裝有智慧、有福德或假 裝精進修行,內心卻虛假和懶散。

2)深心:

深心代表一個人信仰的深度。它有兩個層面,一、了解自己是普通的凡人,能力有限,無法修行艱難的法門。二、對阿彌陀佛大願的力量堅信不移。最後深深了解一個人修行佛教其他各種法門的能力有限,然後把淨土宗的法門視為通往覺悟大道的方法。

3)迴向發願心:

真誠地把過去生和今生所有身口意累積的功德,全部都迴向往生淨土。

我們很快就會發覺,我們在生活中有多不真誠,我們是如何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這是因為我們個人的我執膨脹外在的自我,其實我們內心充滿著貪、瞋、癡。藉著念佛和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我們會慢慢地鬆開對自我的執著,讓內在和外在的自我都能協調一致。

法然上人很清楚眾生的心理和行為,他對自己和眾生的心性情況很坦承地說:「以我的例子來說,我甚至連一條戒律都守不住,更不可能達到任何禪定的境界…,那該怎麼辦?對這種凡夫的處境,人只能哭泣,像我這種愚痴的人,根本無法持三無漏學中的戒定慧。」他說,在淨土宗裡,我們應該「以自己現有的情況」來修行淨土法門。當我們開始依靠念佛法門和阿彌陀佛的「他力」時,我們就能培養三心。這樣能幫助我們放下,開始信賴阿彌陀佛大誓願的力量。我們越依靠阿彌陀佛,就越能放下我執。當我們能完全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就能打開至誠修行的大門了。

對於深心,我們了解自己能力有限很重要。大部分人都過在家人的生活,有工作、婚姻、孩子、義務和責任這些纏縛,無法過出家人的生活。法然上人特別關心一般在家眾,於是根據原始的第十八大願的觀點寫下這段話:「如果阿彌陀佛的本願要求我們繪佛像,建佛塔,那貧苦窮困的人就得放棄往生的希望了,但事實上,富有和出身高貴的人畢竟是少數,貧苦和低賤的人卻非常多。如果佛的本願要求我們要有智慧和才學,那愚痴和不聰慧的人,就得放棄往生的希望了,但事實上,那些才學高的人畢竟是少數,才疏學淺的人卻是多數。再說,如果佛的本願要求我們要學習戒律,並跟出家人一樣持戒,那些破戒之人和從不曾持戒的人,就得放棄往生的希望了,但事實上,那些持戒的人是少數,破戒之人卻非常多。對於其他各種法門,應該都要以同樣的概念去理解。」

以上摘錄顯示:我們人的能力有限,現實的情況也有許多限制。對我們大多數過在家生活的人來說,到底有哪些選擇?我個人修行佛法的經驗告訴我這個嚴酷的現實。我剛開始修行佛法時,想了解所有偉大的經典,學習所有禪修的方法,並朝我的成佛大道前進。可惜,我生活中的許多責任,讓我的修行變得困難重重,我很快就領悟到,我需要對這種極端的修行情況妥協,把這種浪漫的想法拋到一旁,只找一個適合我的法門,一個我能力所及的法門。這種領悟打擊了我的自尊心,多年來,我逐漸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並擁抱淨土法門。

在迴向發願心中,法然上人相信,只要一句佛號中含有迴向發願心,就能掃除多年的業障。這種佛法中的功德,有時容易被人誤解。我們在今生累積越多的功德,諸如各種善行之類的功德,就能擁有越多的善根,來生就能投生到更好的世界。法然上人知道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善行了。他聲稱,佛號中含有所有的善行,每一聲佛號都能消除過去生所累積的業障。

法然上人也提到,在這一生當中,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已經下定決心,絕不對任何事情起煩惱。不管是生是死,沒有任何事情能困擾他。這是一個信心堅固的人。他對自己的修行,對佛法的信念和他的未來都已經確實掌握了。對淨土宗的許多人談到疑心的問題,我們會擔心死亡,擔心自己的責任、名聲、得、失、恐懼、讚譽、責毀等等。我們自己的觀點難以跟阿彌陀佛,和他的淨土世界取得一致。現今的人傾向將阿彌陀佛詮釋成不是「真實的」佛,現在大家普遍把祂當成一種神祕的慈悲象徵,或是說服自己,淨土是可以在這個娑婆世界中的「此時此地」。會這樣想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是這個觀念,較易被塑造成符合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讓它變得更能貼近現代人的心理。我們應該謹記在心,法然上人從不曾把阿彌陀佛視為神秘的象徵。他知道一般人難以理解抽象佛法的心情。他對許多佛經研究透徹,虔誠地看待這些經典,把經典都看成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話。對法然上人來說,他對這些是毫無疑惑的。

通常要了解十二世紀的人物,將他們所說的話和立場,做出相符的關聯都比較困難。對我們來說,跟中世紀的日本相比,涉及近代的教義和思想,相對比較容易些,這些內容似乎掌握了幸福的鑰匙,也能透出更深刻的真相。我們人類都想追尋信仰,並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慈悲心,甚至能發掘隱含圓滿慈愛的暗示或潛力也好。有人會在心內追尋,有人在心外探索。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在尋找某種意義和保證。法然上人在他一生中目睹了充滿天災、疾病、飢荒、貧困等苦難的世界。他親眼見到人們如何掙扎,多想了解並處理自己的痛苦、恐懼、悲傷和失落,多想過一個有慈悲有希望的生活。我們今天仍看到許多同樣的事情,但在現今的世界裡,我們將自己和這些事情隔離開來。不管是我們的父母在醫院病逝,或最近發生在尼泊爾的大地震,或是非洲持續不斷的饑荒,我們很多人都刻意將目光轉向別處,我們變得很擅長冷漠的看待這一切。

所以,對某種我們看不見,或無法證實的事情擁有信仰難道有錯嗎?法然上人告訴我們,我們可以依靠阿彌陀佛慈悲大願的力量,我們可以跟他建立親近的關係,並依靠這個願力和我們念佛的修行力。法然上人說:「讓肯定的信念,伴隨你的聲音,你必定能往生淨土。這樣念佛,必定會產生往生淨土的業因─沒有肯定的信念,你就無法確定能否往生。如果一個人對往生不確定的話,就不一定能往生;如果一個人對往生很肯定,那他就必定能往生。簡而言之,深心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念佛時對往生沒有半點疑惑,反而深深地相信,不管一個人過去經歷過多少次的失敗,阿彌陀佛必定會實現祂的誓願,不會在意我們內心的妄想執著,還是會來接引我們到淨土世界去。」

所以,為什麼要聽一個十二世紀日本法師所說的話?法然上人之所以會對今日的我們說這些話,因為他是凡夫的佼佼者。他了解我們內心的掙扎、恐懼、煩惱和疑惑。他指出《佛說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阿彌陀佛)立下大誓願,為所有眾生創建了淨土,這個極樂世界是歡迎所有一切眾生的:

「願我做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懈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譯註:此段摘自《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法藏菩薩長跪頌讚自在王如來。)

淨土宗是最慈悲圓滿的佛法,是一種真誠的信賴,一種放下,一個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禮物,也是我們回饋他的禮物。阿彌陀佛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建立了清淨佛土。所以當我反觀自己的修行,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恐懼、煩惱和憂慮時,我可以把這一切全都交給祂,完全依靠祂的大願而活。以這個認知,這個信仰,當我臨終時,我絕不會懷疑阿彌陀佛接引的手。(全文完)

 

台長: prajna
人氣(15,271) | 回應(0)| 推薦 (2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淨土與往生 |
此分類下一篇:妄心念佛能否往生?/慧淨法師開示
此分類上一篇:入佛正見/慧律法師 (節錄)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