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18 21:46:10| 人氣3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茶 的 享 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0/07/18 21:43


茶 的 享 受

    泡茶,在中國人的社會裡頭,是司空見慣的事。源遠流長的喝茶品茗,
上自高官雅士,下至販夫走卒,都與茶脫不了關係。有人說,自有中國人類開
始,便有了茶文化,當不為過。甚者,當【茶】這事兒從開門七件事(王安石
語:柴、米、油、鹽、醬、醋、茶)中,跳脫而登上藝術廳堂時,茶的文化,
其實也就是中國人文化的縮影。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就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對此言語,筆者汗顏調文弄墨,以個人憶測,先分層次地作個“詮釋”。
好茶,大概就如筆者先前說過的:“一直想喝”。至於普洱茶的“好茶”,大概就是如此:
好的普洱茶茶品,沖泡後的茶湯,透澈見底;其茶湯喝起來雖有苦澀感,其感覺將從整片舌頭延伸至喉頭,雖苦澀卻回甘,並唾涎津液不斷,給人以源遠流長的舒服感,致使喝茶者會主觀地“一直想喝”。

這是第一層次。

有了好茶,沖泡出來,會不會喝出真的是好茶,還要看喝茶的人懂不懂得喝,不然,號稱“四大天王”的啥【福元昌】,啥【宋聘號】,啥【車順號】,或啥【江城號】,對不會品茶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有顏色的飲料而已,這就雷同那舉世聞名的啥皮卡索的《女人》給普通人來說,只不過是小孩子的塗鴉而已。
好茶,再怎好,也怕寂寞--沒知己。
這是第二層次。

有了好茶,也會喝好茶,那真的是幸福哇!
可是,再怎麼好的茶,最重要的,不是茶好否,也不是有否茶知己,而是泡茶的人。如果沒有相當功力,最好有自知之明──讓位。否則,貽笑大方還其次,更甚者將糟蹋了那【好茶】。
簡單一句話,有了好茶,還要有好功夫或好手來泡茶,才能相得益彰地把好茶的茶滋茶香茶味給泡出來。如果再碰上了真的懂得品嚐的所謂“知己”,則真的是三生修來的福氣啊!“起死回生”也許就是泡茶者的使命吧!
(當然,魯迅當時是否如此想,就不得而知了。)
這是第三層次。

有了以上的交待,筆者才好繼續吐哺唇舌。

這還得從四方面去講。

一 壺 水 茶 人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體而言,沖泡普洱茶,用壺用水都很重要,所謂壺、水、茶、人唄,總不能失其一。

沖泡普洱茶,非以“透氣強,不易餿”的絕代風華的中國宜興紫砂壺不可!
瓷壺或玻璃製壺太硬,透氣性極差,只適合沖泡那些香氣見勝的綠茶或紅茶。
在用壺上,有幾個原則:
(一)宜興紫砂有三大類,即紫泥壺、緞泥壺與紅泥壺。其中紅泥質地最硬,其次緞泥,再爾紫泥。還有,色澤越光亮,其硬度越硬。再來便是老壺比新壺要來得好。
(二)不同發酵程度的茶類,其用壺必須分開。比如烏龍茶有烏龍茶的用壺,則不能同時兼用於泡普洱茶。若許可,能把青普洱與熟普洱的用壺也能分開更佳。
(三)青新茶,宜用紫泥壺,紫泥質地軟即表密度小,也即透氣性更大。透氣性大可以減弱青新餅的青澀味,沖泡時溫潤泡悶久些,或多溫潤一兩次。且前幾次的沖泡,茶湯倒出後,需把壺蓋掀開,好讓混濁的氣味快散開。用水溫度不宜太高,高沖細流以降水溫,且以熱飲為妥。
(四)老青茶,陽剛性的普洱茶,宜用質地較堅硬的茶壺;如泡陳柔性的普洱茶,則用較軟性的茶壺。用質地較硬的壺,由於密度較高,保溫保香容易,因此,品飲老茶,若要真正喝到老茶的陳韻老味,想紅泥壺是逃不開責任的。當然為了逼使韻味出來,100℃以上的水是免不了的。
(五)新熟茶由於倉氣仍未退火,宜用更粗的紫泥壺,其沖泡法與上述(三)青新茶一樣。唯用水溫度卻要100℃以上。
(六)不管甚麼泥質的壺,只要有常常在使用的,則泡何種普洱茶品都無妨。
(七)老茶必須以容量小(指100cc以下)的壺沖泡,如此才能把陳韻老味給【逼】出來。熟茶則以大壺沖泡為佳,才能顯現出其磅礡的氣勢。

在“衰變”的物理現象下,紫砂壺也因為使用年代的久遠而變得越來越輕,而壺身的結構也越來越疏通,這對泡製老普洱有一定的良好效果。
還有壺的嘴流問題。嘴流一般分作三種:單孔、多孔與蜂巢孔(又稱“半球體多孔”)。單孔的嘴流,不易隔阻壺裏的茶葉,會隨茶湯的倒出而流出,有時會阻塞在壺流中,使得茶湯無法順暢倒出,將使得茶湯的濃厚度不一。這將使得沖泡過程不流暢。不止如此,還會影響泡茶人的心情而使得所泡出來的茶湯失卻某些滋味。如果真的選上了單孔茶壺,則加個濾網為妥。
(最近有人推廣“岩礦壺”,沖泡後既潤滑又甘甜。可是卻少了普洱茶該有的鏗鏘氣勢,也少了那股源遠流長、耐人尋味的迴腸盪氣。筆者認為,還是使用紫器為妥。)

用杯方面,乳白色的瓷杯為宜,如此不止可襯托出茶湯的美妙,而茶底的好壞也可從襯托出的湯色略為判斷該茶品質的好壞。不管青、熟茶,遑論新陳,其沖泡出來的茶湯必須透澈見底。當一杯茶水飲用完後,沒有絲毫的黏稠感,乾淨俐落。
泡製生茶,或以香氣取勝的,宜用寬口、窄底、杯身斜而直且不翻口的杯(俗稱“收口杯”);泡製熟茶,宜用碗形圓底而不翻口的瓷杯。
沖泡陳茶(陳期十年以上),無論青、熟,當仍以碗形圓底杯為佳。

(寫至此,不禁想起代表中華茶藝文化的傳統的【潮州工夫泡】,不管來者多少人,泡茶者仍氣定神閒地小壺沖泡三道茶……那才是真的在品茶)

至於用水,唐‧陸羽(西元733~804年)《茶經》中有雲: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杭州的茶飲,在清乾隆皇帝多次遊江南後的定語“虎跑泉水龍井茶”,以“清明”前所摘的龍井茶當以“虎跑泉”的水泡製爲最佳。近來,科學研究得出,確以泉水爲效果最好,其次是雨水、雪水、江河水及自來水爲之,最差的是池塘水。當然,時風日遷,“污染”的問題日鉅,以上所提的“優等水”已不太容易汲取,是以,應時而生的科學儀器,啥“過濾水”、“負離子器”、“去電水”、R.O.水(Reversed Osmosis)……也無妨可用。
總歸一句話,沖泡普洱茶,不宜以太軟質的水,因為其礦物質成份高,將無法把普洱茶的茶性沖泡出來,比如山水泉水便是。其實,普洱茶重在簡單質樸自然,不必那麼麻煩地跑到山水處汲水,只要普通的礦泉水就好了。不然,能進一步要求“過濾水”更佳。倒也不必苛求乾淨,因為“物極必反”,水太乾淨,反而流失許多對身體有益的營養成份。
有個心得,筆者不得不提出與大家分享。自古以來,泡茶過程中的煮水用器也很重要,有史可考的,當以唐朝陸羽的、包括出土文物的顯示,多用銅器煮水。延至代表中華茶藝文化的傳統的【潮州工夫泡】,其所謂“四寶”之一的“玉書煨”(餘者為“孟臣罐”、“若琛甌”、“潮汕風爐”),再爾日本茶道的“鐵壺”,這都是先人前輩在實踐中所得出來的共識。為求普洱茶的真、善、美,筆者曾反復實踐,得出結論是:紫器或陶器煮水,其質過軟;不鏽鋼用器如俗稱“隨手泡”者,其力不足以把普洱茶的“真性”逼出來;銅壺煮水帶甜滋;唯有生鐵鐵壺,其煮水當足以把普洱茶的“真性品味”【逼】出來。屢試不爽,品飲者當試之。
當然,碳爐或攜帶型瓦斯爐皆可。在常壓下,其沸水水溫高達100℃,若沖泡新青茶,當提高煮水器且細水長流地高沖,以降水溫。

在品飲空間中,真的須要調整某些心態。
由於普洱茶本來就是祖父做孫輩喝的命運,老茶就是喝一片少一片,如果拿老茶來牛飲狂喝,或大壺大杯灌吞,那是糟蹋,也是不敬。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也不妨用以下的態度處之。
【喝】,在乎解渴排熱;【飲】,重在飽食解膩;【品】,意於藝術尋味。

不然就用另一種想法:
【喝】熟茶,營養保健;【藏】新茶,增值傳承;【品】老茶,鑑賞藝術。
反正,不管老茶新茶,抑是熟茶青茶,都離不開降膽固醇、降血糖與降血壓三大醫效與功能,熟茶既便宜又易得,青茶生餅因新青的嗆氣難忍,所以在懂得判斷後,就應以收藏為宜。當然,千金難買好的老茶,只能細細地品才品得出真性真味,同時在品飲中,找出“新契機”──從老陳茶中找出與老陳茶品質相當的新茶,以便收藏囤放,從而傳承“祖父做孫輩喝”的使命。

至於泡茶人,就關乎他的修養如何了。對於普洱茶的知識常識有相當程度的認知,真為真,假為假,也許苛了點,應秉著“起死回生”的使命感把普洱茶的真性泡出來。至少不要像李義榮先生所避諱說的怪力亂神,講得天上有人間無的絕品,那就實在過份了。
(筆者案:有興趣讀者可自行參考台灣五行圖書出版社出版、2005年5月號《普洱壺藝 Ÿ 印級茶篇》,李先生感慨當今普洱茶消費者有以下的盲點,而應予以消除,提出六“不”:不以錯誤年代為標竿、不以偽造包裝為依據、不以深淺湯色為藉口、不以添加味道為假像、不以黴味倉別為號召、不以樹齡葉種為考量。)

二 時 間 人 數

時代不一樣,我們喝茶要喝出健康,除注意茶的藥性及自身的體質外,咱們生理機構也須去瞭解。因此,在茶具配備上,如果煮水器在左,則以左手負責煮水器的運用,右手則專門負責茶壺。反之,也如此交換,以取得生理結構上的平衡。如此左右腦並用,既喝茶喝得健康,又能左右腦神經同時訓練,豈不一舉多得?
當然,也要顧慮品飲的時間。事情總有正有反互相依存。所以喝茶品茗也有它的禁忌。先是忌諱空腹飲茶,以免傷胃;次是禁忌飽腹喝茶,不要阻礙消化;三是避免濃飲,免於身體難於承受;四是過量飲用,身體內礦物將難保存;五是莫在發病時飲茶,因茶中鞣酸具有收斂作用,會使毛細孔收斂,無法排汗,因而無法散熱;還有,茶鹼有亢奮作用,會使患者中樞神經興奮。如果發熱發炎的病患者,仍然熱衷於飲茶,將不易痊愈。
還有,關於初學者,筆者有些建議。
如果是年輕人,則甚麼茶類都要嚐試,以不枉此生。如果是中年以上者,則應考慮其身體的寒暖虛實來確定適合飲用啥茶。如果是上了年紀的茶中老饕,則建議他多嚐試另一類茶品。
中醫藥理中,藥性分作寒、涼、熱、燥四者。茶類中,不發酵茶屬寒性,部份發酵觀音類屬涼性,巖茶類屬熱性,全發酵如紅茶者屬燥性。唯普洱老茶或熟茶屬溫和性質。
讀者可自行衡量之。

古語有云
獨啜則幽 二人則喜 三四則趣 五六則氾 七八則喧 眾人則失

古人的經驗總是有其道理,人為群居動物,一旦相聚,寒暄慰問,虛寒問暖,當不能免。也因此交待出,如果品飲間的人數太多,將人眾聲雜而吵。
因此,若從【品】的角度言之,其意在藝術品嚐,抽離時空而耐人尋味,源遠流長。其環境當安靜為先,人數不宜多,四、五人即可。
如果人數多,則只能以大壺沖泡法來招待了!既可在大熱天下解渴排熱,也可在餐飲飽食後消油解膩。
當然,若不想拘於形式,可隨性發展:或約個三兩知己跑到山上冷泉邊好好泡個夠,去享受那窮山僻野的冷清;或找幾個朋友溜到海邊品茗,享受那海浪拍岸聲,海鷗鳴叫聲,颯颯風刮聲;或獨個兒“躲”在自己的私人空間獨啜,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不然,化些錢給人賺,跑去茶館好好品飲享受那人造的冷空氣,也未嘗不可。

台長: 鶯歌福祿茶行
人氣(3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