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04 22:00:32| 人氣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兒童虐待與心理創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兒童虐待是一個年代久遠且全球性廣泛潛在的問題。自古而來在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中均普遍存在殺嬰、遺棄、童工、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的現象。直到1960年代,Henry Kempe提出「受虐兒童症候群」(The Battered Child Syndrome)之後,在一些小兒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的努力下,醫療界開始重視與介入兒童虐待的問題。在台灣兒童虐待和疏忽的問題,近十餘年來開始得到輿論和社會大眾的重視與注意。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自1987年起,開始有計畫的倡導兒童保護的觀念,並於1988年起由所屬各地家扶中心受理兒童虐待通報,縣市地方政府隨後也開始接受兒虐個案的通報。在相關兒童保護法令方面,政府於1989年公佈少年福利法,1993修訂兒童福利法,1995公佈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1998公佈家庭暴力防治法。法律中對有關專業人員通報責任、受虐兒童緊急保護安置處置與施虐父母之親權或監護權的停止,均有明確之規定。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受虐兒童被發現之後,兒童虐待對心智發展的影響及其所造成之心理創傷,便成為精神醫療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若以虐待的類型來區分,性虐待所造成之長期影響包括憂鬱、藥物及酒精濫用、衝動控制差、活動量大、自傷行為、學習障礙、行為規範障礙疾患、邊緣性人格違常、身體化疾患、創傷後壓力障礙症與解離症等精神病理的表現。

受到身體虐待之兒童與青少年,則會有很高比例的個案出現攻擊及違法行為,此外也會有社會功能受損、人際關係不佳、認知功能受損、學業障礙與自殺自傷等情形,而其罹患憂鬱症、焦慮症、行為規範障礙症、對立反抗症、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及物質濫用疾患的危險性顯著增加。

在疏忽的影響方面,受疏忽兒童常顯得焦慮、不專心、無法獨立完成作業及缺乏自發行為,在社會互動情境下這些個案會同時表現出攻擊與退縮的行為、不受同儕的歡迎,在情感上則少有正向的情緒反應、缺乏幽默感且無法同理他人。

但在臨床上,這些孩子常常是所謂困難的個案。首先,受到之前受虐經驗的影響,使得他們很難信任別人(尤其是大人),而使得在建立醫病關係的第一步便是困難重重,再加上伴隨的衝動控制差、違抗權威、自殺與自傷行為等行為問題,也都是治療上需面對的難題;但在另一方面,兒童虐待非常容易激起治療者複雜的情緒反應,Zigler指出主要理由有三:它使我們每個人潛藏的依賴需求遭到威脅,失去安全感;其次是相對於其他有和諧親子關係的家庭而言,兒童虐待簡直是不可思議,被視為邪惡到家;最後,我們對深信的父母天性,及父母對孩子的攻擊這兩種不一致的信念無法並存。所以這些個案會讓治療者對其處境深感同情與憤慨,但同時又會覺得困難與挫折,因此治療者如何面對自己的反轉移關係,便成為一個重大的挑戰。

此外,兒童的虐待或忽視,和一些危險因子如低社經地位、婚姻不合、經濟困難、孩子智能較低、父母有犯罪紀錄、父母有物質濫用的情形、缺乏社會支持及資源、青少年期懷孕、生產過程不順利及孩子的氣質等因子,都有很大的相關性。所以在臨床處置上,除了被虐待的兒童及青少年需要精神科之評估與治療外,也需就相關社會、家庭與父母危險因子分別予以介入協助,如協助罹患精神疾病或有物質濫用問題的父母就醫,提供教養方法指引或聯合家族治療,防止虐待或再虐待的情形發生。

------------------------------------------------------------------------

每一個孩子,都是那樣的獨特,那樣的珍貴

何忍心對其施予暴力? 我真的不懂..

台長: 〒↖娃↗〒
人氣(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