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0 19:46:56| 人氣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發表者的強權與曝光者的弱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關魚

我一向強力主張,任何報導(包括創作)之權,不能凌駕在被報導人(包含被拍攝者)的基本人權之上,隱私權自然是其一。 但拿著相機的人(尤其是媒體攝影),常不自覺成為「霸權主義者」,被拍攝者其實是非常弱勢的,每個人都有不想被拍的時候,為什麼拿相機的人,以報導和創作之名,就有權「不懷好意」的隨意拍呢?

最可悲的就是那些無法表達主張自己權利的屍體,這也是我一直拒買蘋果日報(大部分時間也拒看)的主因,三年多前我在「是誰給你們踐踏別人屍體的權力」一文,強力批判中國時報在頭版刊登白曉燕屍體照,秉持的原則就是:「任何一個媒體報導,都不能用「新聞自由」和保障人民「知的權利」為藉口,去侵害被報導者和相關者的人權。」

名叫許村旭的中時攝影在他的部落格發表「哭到沒聲的影像」,文中結論表示:「當按下快門的思維能以人性悲憫及遍地人文為深軸,作為呈現影像的顯劑時,我想那畫面應該才會挺有趣的。」

累積多年來在媒體第一線和在網路攝影網站上的觀察,我深切以為,攝影界極度陽盛陰衰的現況,讓諸多男攝影常在拍攝女性時,快門充滿「不尊重」的侵略性,當最基本的人性尊重都缺乏時,哪能奢求人性悲憫的更高層次?

或許因為我是十分重視隱私權的人吧,對我來說,一張以「我」為主角的照片,無論別人認為感情精神表現有多高,只要「我」看該張照片覺得不妥,「我」都會事前要求拍攝者不得公開發表,若他違反協議發表了,「我」有權也必然會告到底。抱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思考,前面所說引號中的「我」,在我的主觀看法裡,換成「任何不是名人的人」都適用。

跟另一位攝影家「munch」在他的部落格討論此事時,他認為,照片的感情精神表現若高過人格隱私價值就可以公布,例如拍攝戰火受害者的窘迫和悲情狀態,呈現的是一種事實,可喚醒悲憫人性,甚至阻止悲劇的再發生。

我其實懂得他想表達的,但經過一番思考,我還是主張,雖然戰爭畫面喚醒的悲憫是另一回事,若戰爭照片的主角跳出來主張「肖像權和隱私權」,他仍有權利要求拍攝者不得發表,否則無論那些極具震撼力的照片後來救贖了誰,它還是對當事人(極弱勢族群)的一種壓迫。

「munch」後來寫了《影像之私密與公共性》一文 ,進一步回應我的問題,結論寫著:「藝術通過它簡單的存在來批判社會。」

我的回應只有一句話:

「強權透過它簡單的存在來壓迫弱勢。」

◇關魚作家散步道專欄:關於關魚
http://www.im-lost.com/create/walk/writer_info.asp?m_no=11&PageNo=6

台長: oliver
人氣(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