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04 22:52:16| 人氣1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皮可吞的五燴盤】從芭蕉談到美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讀簡體版松尾芭蕉的「奧州小道」譯本(鄭民欽翻譯),為之欽服不已。這是一套十餘本叢書當中的一冊,由學者葉渭渠主編,委由不同的翻譯者侈譯,大致翻閱之後,覺得譯筆各有千秋,雖無原文對照,不能對翻譯的忠實與否驟下判斷,但是言文的優美通暢不在話下,單憑這一點,便足夠捧書徜徉了。

日文古書的譯作,在台灣並不算少,「名家」之作也多,但真正能夠信、達、雅並稱的,並不常見。這其中的原因林林總總,不能一概而論。由於台灣經過日治殖民的關係,懂日文者,中文底子並不見佳,而新一代專攻日文者,文學素養(特別是古典文學)也相對貧薄,有古典涵養者,大多研究中文去了,或擁抱西洋文學,剩下的對日本古文學有興趣者,已經寥寥無幾。屈指算來,大概只有林文月可以算得上大椽,其他的古日文(或他國古文學)翻譯者,只能說是「濫竽」或勉力為之吧?

某一日,與一位昔日的出版社主編談及此事,彼此的見解也大致相同。這些見地其實只要稍稍接觸出版圈者,都能有所體會,只是每回遇到新的出版物面世,又會重新勾起這樣的探觸。這當中也不免聯想起近年來台灣公部門壓抑「中文古文」的爭議,譬如開始刪減古文在各類科考試中的份量,或乾脆予以排除等等。「古文」是否需要在台灣社會繼續享有某種對待,或維持一種修習的必要,似乎仍需各方的研議才能得到合宜的結論,但是就文學論文學,「古文」的消長,顯然影響文學的前途甚鉅,這從小小的日文古文學翻譯人才的難覓,便可以見出一點端倪。

有朋友在翻譯界已經浸潤了二、三十年,前不久也才獲得翻譯獎的獎勵,他談起「翻譯」一問,也是以「古文」做根基,不做第二者想。翻譯者無古文的涵養,要將國外的文學譯得深刻,可說緣木求魚。以某大學的翻譯研究所為例,據說訓練的過程並不涉獵文學,或涉獵極少,這在精研翻譯者的眼裡,是不可思議之事。可能當代的翻譯訓練已經以政商市場為其依歸,捨棄了昔日以文學為大宗的思維,因而得出相類的結果,然而無論政、商、新聞….與否,翻譯的過程中一旦缺少了古文的根基,語言文字能有多麼深刻優美,是令人懷疑的。也難怪如今溢滿市場的日文著作,盡皆為淺白的文字表達,那種深邃的文字魅力,幾已難尋了。

為了因應時代的需要,台灣近年來陸續出現教育上「貶此揚他」的趨向,那或許為時勢所趨的不得不然,只是有時操作過當,也會影響了原本已經貧瘠不堪的人文土壤。除了上述的「古文」之外,小學課程裡為了伸張英語和鄉土教學,而消減、移除美術與音樂課程的鐘點,也是新一波大有疵議的走向。美術老師向我反映,美術課原本即只有稀少的三節,如今更被逼退到可憐的一節(與表演藝術等等混而為一),其餘概被英語、鄉土….瓜分矣。估不論英語、鄉土語言這種仰賴環境因素的教育,單靠課堂的教授是否事倍功半,只要想想「美育」在以往數十年間一直被歧視、漠視的待遇,便心中憤憤難平。而此一現象並不因政黨輪替而有改善,每一回的犧牲者均為美術、音樂,以往取來作為升學惡補的口實,如今又成為他門他科「惡補」的祭禮,說來說去,對待的心態又有什麼不同?

「古文」是否能廢、該廢,或廢得了與否,其實都有現實的變化當佐證,廢不了的,再怎麼用力,恐怕也還是存在那兒。而美術、音樂這種幼兒啟蒙教育中最需要的,歷來台灣最欠缺的養分,一旦被擠壓、刪除,最後的代價還是要由全民來經受。數十年來台灣鄙陋的空間環境,所拜的難道不是「美育」遭到貶抑的結果?而政商人物粗魯的言談,不也是這種偏差教育後果的延長?制訂政策的袞袞諸公們,實在應該謹之慎之啊!




※附圖The Cellist, 1957, Robert Doisneau,出自:
http://masters-of-photography.com/D/doisneau/doisneau_cellist_full.html

台長: pips
人氣(1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