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4 23:44:33|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才雷普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一直認為就算當個冒牌的大人物,都比我當個小人物來得好。
----Tom Ripley
雷普利只是個平凡人,出身貧寒的他,只因為一件普林斯敦大學的衣服,踏上了慾望追尋的不歸路,無盡的謀殺、金錢、愛情、奢華、浪漫情懷…物質的饗宴成就野心貪婪的溫床,雷普利的天才也成了自我矛盾的幫兇。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的導演導演安東尼明格拉Anothony Minghella,在以前作拿下奧斯卡大獎後推出的這部【天才雷普利】,改編自派翠西亞海蜜絲Patricia Highsmith的同名小說,小說中面對奢華頹靡的士紳富豪,雷普利以謊言、謀殺、仿傚來顛覆上流社會生活,也成了推理小說史上第一位以犯罪者為主角的人物。改編成電影後,安東尼明格拉則將重心轉到雷普利的心路歷程,讓這部電影在平靜中充滿著驚悚殺機。
就像【英倫情人】的異國風情,安東尼明格拉將【天才雷普利】的時空背景拉到五十年代的義大利,不單是讓他擅長的浪費復古情懷得以發揮,更利用迥異的時空來檢視人性的盲點。風光明媚的義大利,燦爛的陽光閃爍海面,隨著雷普利的初到、與迪克的熟稔,到被迪克視為寄生蟲般嫌惡、逐漸步下殺人的結果,電影的前半部基調就像不時出現的爵士音樂般,隨興卻又不自覺的讓觀眾建立一套扭曲詭異的道德觀;隨著劇情的進行,殺人嫌犯的雷普利,竟會讓人覺得他只是個被環境逼迫,不得不接受資產階級宿命論的受害者,尤其是含著淚殺死自己心愛的人,看似溫暖的藍天碧洋,卻透露著冰冷寒意,好一場華麗的死亡圖象。
當雷普利替代迪克的身份前往羅馬生活,影片的調性一轉成為象徵雷普利個性的古典音樂,「認同」的母題不斷湧出,雷普利臉上時而出現的優柔寡斷神情,顯示了身為凡人的悲哀,隱藏在內心底處的憂鬱恐懼,仍是揮之不去的噩夢。由於習慣了上流社會的情感法則及優渥物質,當面臨失去的危機時,雷普利寧可犧牲真愛來換取可能的美麗未來,這種天人交戰的無端恐懼,可悲嗎?的確是很可悲,但探究其出發點,不過只是雷普利走向自我選擇的路所必需付出的代價。
「你聽爵士樂是真的喜歡還是為了我?」
---Dickie
「認同」一直是這部電影一直提到的一個議題,每個人都在尋找著各式各樣可能的認同。認同生活、認同情感、認同同儕、認同家族,甚至是認同所在的國家與城市,在「認同」開始蠢蠢欲動時,取而代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背叛」,這起因全在於每個人在認同上的「忠誠」程度上比高低,於是乎,忠誠與背叛就在認同的陰影下,化身成一體兩面的共同體。
安東尼明格拉可以算是位很會討論背叛的導演,【英倫情人】裡討論女人的感情背叛與男人的國族忠誠,在本片,雷普利無法認同自己,無法認同自己的悲微(不管是社會還是情感),無法認同自己的黑暗面,當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只好利用背叛的手段,取代別人,來取得新的認同。
其實,忠誠與背叛一直是愛情裡最迷人的部份,也是最令人厭煩的部份,雷普利的背叛自己世界,或許只是對自己情感忠誠當出發點,可是一路發展下來,他以更多的謊言及人命來遮掩原本只是小小的人性醜陋面,到最後,當他「背叛」可以成為他脫離「陰暗地下室得鑰匙」的彼得時,人性的沉淪至此,就如同破裂鏡象裡的雷普利,已經幻化完全,分不清孰真孰假,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自己都可以背叛自己的人,註定迷失。
留待良心自裁的結尾,或許可以說是導演的保守立場,也彰顯卡在夾縫中的尷尬,但是片尾的鏡象與片頭的相呼應,也顯得導演工整的功力,【天才雷普利】實在是一部「精雕細琢」的作品,劇情的迷離詭譎環環相扣,演員的各具神采(尤其是裘德洛與凱特布蘭琪),服裝、音樂、美術、攝影等幕後群的高水準搭配,或許有些設計過頭,不過能夠成功地牽引著觀看時的情緒,【天才雷普利】還是值得肯定的。

台長: 小朱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