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06 04:48:54| 人氣2,45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經典上所載兩種進入初禪的模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兩者模式的基礎準備工作:佈施、戒律、分辨善惡、獨處、禪思、少欲、少語

第一種進入初禪的模式,如安那般那念、不淨觀、光明想,這一類的方式,目前是大多數禪修者最常習用的方式,其中又以「安那般那念」為主。但是,一般人比較少比注意到,經典還介紹了另一種進入初禪的方式,而且是經典上最常宣講的方式。

在談到第二種進入初禪的模式前,我們必須先來看一個故事。我想,很多人都曾經在年少的時候,歷經過:「陽光明亮,氣候宜人的下午,心情愉悅寧靜,身體自然放鬆,懶洋洋的躺在草地上,心中並沒有特別想著什麼,但是,這時候的心中也並沒有任何邪惡與不善,只是就這麼單純地享受這般天時、地利、人和的自然環境,直到自然地睡著,或是站起來離開。」但是,在二千多年前的某一個下午,一位年青的童子坐在樹下,也歷經著同樣的情況,如大多數年青人的經驗一般,惟一不同的是,這位年青的童子,他的心靈比一般人「敏銳專注」,他注意到這種自然出現的心境,並且安住在這樣的心境上,沒有多久的時間,因為,離於種種欲惡不善,而且心志專注不移的狀況下,心意更加的淨化潔白,喜樂終於從心中最專注的一點泉湧而出,並籠罩住全身。

《中阿含經》「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摶。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見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2, c20~27)

後來,這位年青人成年後,離開家庭、離開父母妻兒,追求真理,嘗試各種修行的方式,盡皆失敗後,他回想年少的這一段回憶,他仔細地思考:「這也許才是正確的道路,我應該用這樣的方式試試看。」

「爾時。我復作是念。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婬.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p. 671, b9~14)

我曾經依照經典跟一位朋友解釋修習初禪的第二種模式,他聽完後,很詫異地問:「這樣跟被催眠有什麼不同?」我想了一想回答說:「進入禪定與催眠有所不同,禪定是讓心靈從欲惡不善的境界解脫而出,因此而生起喜樂,初始修行時必須經過刻意地鍛練;但一般的世人大都受種種欲惡不善境界所催眠,心靈始終處在迷亂與不安中,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分不清楚善惡。」

曾經看到一段佛法開示說,善惡是兩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歷經到的心境,「善」是:「輕鬆愉悅舒適的心態傾向」,「惡」則是--「緊張壓抑不悅的心態傾向」。善惡兩種心境的傾向深深影響人們的行為與思想的變化。佛法觀察到這兩種不同的心境,所以分別命名以「善」、「惡」。

由於,一般人深染於欲惡不善的心境中,不容易分辨何謂「善惡」,所以,佛陀首先教導弟子,進行「佈施」的善行,讓弟子從實際的行動中,培養「善」的心境,並且,作為日後開發心意的基礎。當弟子逐漸累積「善」的心意傾向時,佛陀也同時教導弟子依靠「戒律」的訓練,遠離種種欲惡不善法,最後讓學生逐漸在心中真實體會到「善惡」這兩種不同的心靈傾向,讓「善惡」不再只是兩個名詞。

佛陀接著再進一步教導弟子獨處禪思的方法,當學生在獨處禪思的時候,每當欲惡不善的心境展現時,就立刻覺察到,並自然放下這種心境,直到這些欲惡不善的心境不再產生為止;於此時以往在日常生活中,因進行佈施所培養出來的「善心」會自然展現,自然地覺察專注這種已經遠離欲惡不善的心境,隨後,以離欲惡不善法的心境為基礎,「覺察」與「觀察」這兩種的心意品質也逐漸增長中,再隨之,心意更加地提升,喜樂湧現,心境堅定不移,進入初禪。

將以上進入初禪的過程,再加以濃縮歸納,就是經典上所講解到的「四正勤」教法。如果,仔細地再加以思惟歸納,就是所謂的「八正道」,先建立了「正確的觀念」(正見):「如佈施、分辨善惡…。」產生了「正思維」(正確的心意傾向),此時,行為端正、言語清淨、過著單純的生活,再加上「正精進」(依四正勤修行禪思)、具足「正念」,進入「正定」(四禪)。由於,「正定」的基礎是以離欲惡不善的心意而建立起來的,所以,當每次進入「正定」再出定後,「正見」會比原先入定前更加地堅定不移、更加地確信這才是惟一正確的道路。此後,「八正道」會一直不斷地循環增強,不斷地強化,「正見」越加明晰,身口意更加地清淨,入於「正定」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終至成就了世間「八正道」的生活,日後得以往生天界,其實,在往生天界之前,就已經在人間過著有如天人般的禪定生活了。

但是,以佛法來說,這並非佛法的終點,而只是「起點」。這之後,還有以此為基礎,培育觀察「身心」無常、苦、無我,洞悉「緣起法」,成就「出世間八正道」,隨後產生涅槃「解脫知見」:「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但是,到底如何從世間八正道過渡到出世間八正道,詳細的過程,目前並不清楚,雖然經典可能寫得很清楚,但目前還沒有辦法仔細地歸納出來。

佛陀在講解「八正道」時,也說到「正定」與「邪定」的不同,判斷「正定」與「邪定」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是出「正定」後,一個人的身口意三業會更加地清淨,但是,進出「邪定」的人則不會,一個人從「邪定」出來後,言行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還有可能會變得更糟,因為先前所擁有的是不正確的觀念,禪定的作用會像聚焦境一樣將這種不正確的觀念更加地穩固強化甚至放大。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修習「邪定」的人,不像修習「正定」的人,事前就做過持戒、佈施建立正見…等等基礎的準備功夫,而且,修習正定的禪修者,在進入「正定」前,就已經將種種邪惡不善的雜質逐漸磨除掉了,剩下的則是「善」(輕鬆愉悅舒適的心態傾向)的心意品質,經過禪定的開發後,這種「善」的心意會更加地培育堅固。

「正定」與「邪定」的不同,這一段是為了一位在網路上認識的朋友特別而寫。但或許也可以幫助很多喜歡禪修的朋友,如何分辨現在外界所流行的種種不正確的禪修方法與禪修觀念。

以下,是最早寫就的草稿綱要,但是與最後出來的成品,有很大的差異與出入。如果,有興趣的法友,也可以參考看看。

=============================================================
經典上,所載兩種進入初禪的模式

綱要暫定:

兩者模式的基礎準備工作:戒律、獨處、禪思、少欲、少語

有所緣:呼吸、淨相、不淨相

無所緣:戒律與四正勤

例證:大迦葉、佛陀般涅槃時、優波離剃髮、佛陀未成正覺前(增壹阿含爾時。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爾時我便食一果。當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節離散不能扶持。比丘當知。爾時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棗耳。爾時。我復作是念。非我成道之本。故當更有餘道。爾時。我復作是念。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婬.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舍利弗尊者的獅子奮迅三昧。

培養的過程

成就初禪的條件判斷(四正勤之二),相反的條件判斷(制伏五蓋)(四正勤之二)

過著禪定的生活

目前的流行是第一種模式

禪定觀念的匯通

工具:七車喻、舟喻。

初禪的益處

感謝:反思自己的生活,深深感謝佛恩。

結論:強調基礎的重要—戒行,分別善—輕鬆愉悅舒服無比的心態傾向,與惡--緊張壓抑的心態傾向。行為與思想的變化。

更修上層:如七車喻。

進入禪定與催眠的不同:心靈從欲惡不善的境界解脫而出,因此而生起喜樂;但催眠則是墮入幻境中。禪定是刻意地鍛鍊。

台長: 希拉
人氣(2,45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cloudy
前半段寫得非常好,後半段顯然、、、,試圖以第一種方式來詮釋第二種方式,將第二種方式視為第一種方式延伸。
南傳的的第二種方式也給默照、只管打坐一系的禪法,及藏佛大圓滿、大手印,法源依據。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只是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方式,但如何入見道位呢?不知南傳經典怎麼說的?
至於禪、密的說法,一切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所差的只是學人不敢直下承擔,心生狐疑,此即是本地風光,是所謂果地起修。
2006-06-15 00:17: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