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11-02 17:50:54| 人氣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吐的口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前中國時報進行的民調數據顯示,有高達八成的受訪者強烈不滿現今抹黑謾罵的惡質選舉風氣,並有六成五的民眾對候選人的政見毫無概念。一九九八年也有學術單位曾進行過類似的民調,結果有七成的受訪者認為,選舉新聞出現了太多候選人相互攻訐的消息,五成的民眾認為無法充分瞭解候選人的政見。對照兩次民調可以發現,歷經一年來經濟大幅衰退、失業率急速攀升,各政黨無視民生疾苦,仍勇於惡鬥、無法忘情於政治權謀與政黨私慾的作法,已經遭致民眾極大的反感。但這種「政見被口水淹沒」的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誰又要負最大的責任?

從一個多月前起,在每天的電視新聞中都可以看見在大型造勢晚會中,各政黨的領袖人物在台上口沫橫飛地痛批敵營、拉抬自己,而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政見不但少見,更常常是令人「有聽沒有懂」。而候選人的這種習性,主要還是出自對媒體曝光率的考量。

今日已是一個「媒體政治」的時代,選舉則是一項「政治傳播」的過程,選民與候選人之間透過接觸、訊息的傳播接收,建立起認同與支持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候選人藉由種種管道傳佈對自己有利的資訊,而選民則搜尋相關訊息以做為投票時的參考依據,其中新聞媒體所傳播的議題政見和候選人形象,是影響選民投票傾向的重要因素。在諸多傳播管道中,由於社會結構的轉型變遷,傳統的政黨或人際溝通管道的影響力已經不再,大眾媒體因而成為選舉中選民與候選人之間不可或缺的連結管道。因此,獲取媒體報導可說是當代競選活動的重心,可是以獲得媒體報導為最高指導原則的競選手法,在激情熱鬧之外,常常是相當民粹、空洞而無實質的。

但媒體為何特別偏愛這種口水新聞呢?是新聞消息來源就是如此,還是由於媒體新聞價值取捨所造成的判斷?現在的選舉新聞報導不僅缺乏公共政策的辯論,媒體對於政治議題與政策偏好,也只用某種特定的框架加以報導。即新聞媒體傾向將議題報導縮減成一至兩項,以形塑一種簡單易懂的「議題競賽」,這種情形又以電子媒體為最。另外,新聞媒介還流露出對某些議題的報導偏好,即那些能簡易區分候選人、製造候選人之間的不一致與辯論、可以用簡單口號摘要的議題,特別容易獲得媒體的青睞。

雖然「重口水,輕政見」的現象在全世界各地也相當普遍,但台灣的情形尤其嚴重。有研究指出,選戰中屢見不鮮的口水戰新聞,主要是競選陣營和媒體的決策高層所刻意營造的。但媒體方面則宣稱,選舉新聞之所以欠缺議題政策,是由於候選人的說法太模稜兩可、泛泛而論、隨意開出一些無法兌現的芭樂票,以及候選人慣以一種使自身陣營獲利的模式去操弄議題的原因使然。

此外,新興媒介科技的出現與傳播生態的改變,也是導致選舉新聞流於膚淺、空泛的原因之一,例如有線電視的出現,使得媒介競爭環境變得異常激烈,為求不獨漏,媒體必須將候選人的言論照單全收,自主權也因而淪喪。另一方面,求新求快的SNG現場連線科技,使得選舉新聞成為候選人單方的陳述、無法立即達到平衡,更造成了「只看到牛肉場,卻看不到牛肉」的現象。

而候選人與媒體在選戰中的此番表現,其實也反映出選民的偏好。「台上演戲的是瘋子,台下看戲的是傻子」,也就由於民眾將選舉當作一場刺激的比賽,要的是緊張刺激,對於實質政策或地方縣政議題則感到興趣缺缺;選民此種看熱鬧的心態,促使媒體、候選人紛紛使出灑狗血的招數,讓民眾看的爽快過癮。因此,每次選舉時,政客使勁地表演,媒體賣力的轉播,被催眠的民眾隨之搖頭起舞,整個台灣陷入一種歇斯底里的集體狂熱,似乎早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固定儀式。今年底的立委選舉還是縣市長選舉,同樣又被空泛的政治意識型態、或抹黑謾罵的口水戰所包圍,實質政見議題則乏人問津。

但其實所謂的「泛藍vs.泛綠」、「本土vs.非本土」,都是出自政黨自身的本位思考、政治權謀的私心計算,而刻意誇大民眾之間的差異與矛盾,激起仇恨、撕裂性的二元對立。而在經過無數次的大小選舉後,民眾也逐漸開始感覺到,在每場激情的選舉過後,那些政治人物在選舉時高喊的快樂希望、美夢願景,似乎很難感受到;選後所體驗到的往往是巨大的空洞與虛無,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無力。

總的來說,在台灣選舉的惡質選風的背後,其實是台灣膚淺的政治文化的一種反射,更深一層來說,或許根本就是台灣整體社會的縮影。因此,民眾對於惡質選風的不滿與憤怒,除了譴責政治人物、批評媒體報導之外,似乎也該想想自己是以什麼心態來看待選舉的。

台長: 阿保
人氣(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