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1-11 21:08:32| 人氣4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病呻吟】又見「醫學人文」來報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跟我邀稿的當下,我有一股奇怪的感覺。為什麼講到「醫學人文」醫定得找我?其實我對於D給的任務不大有把握。我不知道要挑哪些文章給同學們看,也不知道哪些文章真正具有所謂醫學人文的價值。

在醫學院和醫院裡面高唱人文,已經是股風潮。但是人的活動不就是人文嗎?為什麼醫定要跟文學美術音樂有關呢?大部分的人誤解了醫學人文。好像只要是醫生還是護士等醫療從業人員,閒暇時刻寫寫詩畫畫圖,就叫做人文素養。其實不是這樣。體認「人的價值」必須由「藝術」來體現的,畢竟很少吧?

記得一年級下學期,差不多是五月的時候,奇硯突然問我要不要去訪問曾貴海醫師(南台灣綠色革命教父、詩人、內科醫師)。我就這樣一頭栽進了「人文界」。然後我們陸續認識了江自得、鄭炯明醫師,協辦了由台杏基金會主導的「1999醫學生人文夏令營(之後由於對象放寬而不斷改名,由高醫、慈濟陸續主辦。)」恰巧,他們都是寫詩的醫生。我們所關注的人文,似乎開始難以抗拒跟文學的牽連。

由台杏基金會和陽明十字軍所年年舉辦的營隊活動,把醫學院裡能見度頗低的「人文」字眼醫下子捧高。「人文素養」變成人人得喊的口號。有會彈鋼琴的醫生出書,說要為紛擾的社會釋出音樂處方箋;有醫師繪畫畫,聚在一起開個畫展證明醫生也可以多才多藝;有人寫小說,有人拍電視劇......在我們中山醫學大學,除了戴正德教授主編醫學人文期刊,學校也開始辦起「周汝川社會人文講座」,很多時候活動的主辦人的確赴湯蹈火,把演講、展覽、營對甚至雜誌辦得有聲有色,卻忽視了人文的意義,不在於培養高尚的藝術欣賞能力,不在於磨練文筆,更不在於用來宣示一個好醫生或好護士的塑造。

D要我弄點「醫學人文」的代表人物的文章。我想,又要舊調重彈,乾脆把去年醫學系學會的書展資料拿起來重編不就好了?老實講那本薄薄的冊子其實是很有份量的,裡面有很多學長姊和同學對於「人文」的殷殷期盼,至今落實有幾何?我覺得提醒大家把它拿起來細細品味一番(尤其是那串書單,質量之驚人!)也就夠了。如果真要提個幾位「代表性人物」,我一想到的又是賴和。要說人文,沒有比賴和能出其右。光是「走街治病」、「燒帳冊」、「兒子養不活養病人」的行止就講不完了,他還是開創以白話文寫作的「台灣新文學之父」。把他的幾個重要事蹟拆開來,各自獨立,不需用醫師身分去給他的文學成就加分;他的文學成就也無關乎彰化人對他的愛戴。反觀現在我們所高喊的醫學人文,似乎只要把科學跟文學美術音樂稍作結合,就可以臭屁起來。哪天某某醫院要是研究出咖啡因的神奇療效,擺幾個咖啡座在醫院大廳開記者會,是不是隔天就會有「XX醫院人文氣息濃又香」的報導?

前年有一部書《天才怪傑顧爾德》,作者精神醫學教授、小提琴家Peter Ostward跟顧爾德是好友,書中用了大量的醫學辭令,企圖為這位瘋癲有餘的鋼琴家立傳。我看完以後曾經想過,買書來看的人一定從序裡知道作者的身分,所以不訝異書中那麼「科學」的描述。但是這樣替一個給二十世紀音樂衝擊甚鉅的人立傳,是不是除犯了「醫生不該出賣病人」之外,還有「忘記我們總是處於比自己大一點的社會裡」的毛病?這本傳記,憑什麼拿作者是位精神醫學教授的身分作行銷?很多人從事「人文活動」,會心甘情願把自己在另一個特殊領域的頭銜摘下。除此之外,很少聽說某某某為了什麼價值上的信仰棄醫從文的。

是有那麼幾位「醫生作家」,他們的文學成就全世界都看得見。在英國有寫《人性枷鎖》、《剃刀邊緣》的毛姆,在俄國則是以短篇小說著稱的契可夫。契可夫的《第六病室》裡頭,醫生安德列‧葉菲梅奇被年輕病人伊凡‧狄米崔指責,「您蔑視痛苦,對任何事都不感驚訝,那理由很簡單:一切都是虛空!外界跟內心、蔑視生活、痛苦跟死亡、理解生活、真正的幸福等,都是最適合俄國懶和的哲學。」葉菲梅奇最後自殺死了,而契可夫呢?他那短暫而寂寞的一生結束時,根本早已斷絕醫生的名銜。不久前,透過友人得之一個不甚熟識的後山醫學生,選擇了放棄醫學而挑起磚塊的消息,心裡一震。到底私底下不甚人文的醫學界,還要自以為是多久?

也許醫學跟人文真有一些難以跨越的地帶。這種難言之隱是不能以「學法的不懂醫、學醫的不懂法」這樣對檢察官及法醫的教訓口吻去弭平的。新世代的新科醫療人員,在還沒有從業前就先這麼戴起「人文」的大花帽,想必表情是沉重且羞赧的。我們都要好好地檢討檢討。




台長: 吳易叡
人氣(4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