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3-13 15:12:50|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爾地夫-迷人的藍色星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爾地夫 藍色珊瑚礁

記者許斐莉/馬爾地夫採訪

還記得好萊塢美女布魯克雪德絲一舉成名的電影「藍色珊瑚礁」嗎?這部電影不但捧紅了漂亮寶貝,也讓拍攝地──馬爾地夫(Mal-dives)成為熱門旅遊點。不過,隨著電影的退燒,馬爾地夫又退回旅遊版圖角落,重新披上神祕面紗。

馬爾地夫究竟在哪裡?翻開地圖仔細尋找,馬爾地夫以長條狀星羅棋布於印度南方,一千一百個小島皆是飄浮在印度洋上的青綠色沙島,從印度南方一路向赤道延伸。

這千百個珊瑚礁島看起來都很類似,有的島就是淺淺的珊瑚礁,稍大一點的則種滿了棕櫚、椰子樹,被白色的沙灘所深深簇擁,環繞在外圍的是青綠色海水,淺淺地支撐著珊瑚礁,海水顏色往外漸次變深,看來就像是是撒落在寶藍色綢緞上的一串珍珠,閃閃發光。

西方人喜歡稱呼馬爾地夫為「失落的天堂」,不過,馬爾地夫這個字在當地的迪維希語(Dhivehi)中卻是「島嶼王國」之意,古印度人則學葡萄牙人叫它「島嶼花環」(garland of islands)。

根據文獻記載,馬爾地夫在四千年就有人居住,它形成於數百萬年前的一次印度洋火山運動,海面下是座海底山脈,現今的一千多個島中只有一百九十九個島有人居住,分別由二十六個環礁( atoll)組成,每個島都被一個珊瑚礁環繞,再以數個海溝與他島相連。

馬爾地夫自古以來即是水手往來東西方的中繼站。從數千年前開始,就有亞利安人(Aryan)、腓尼基人、埃及人、中國人、希臘人、羅馬人來此,在這些古文明國的航海日誌中也曾提及「千島國」的存在。西元一四三三年,明朝航海家鄭和在西行至東非途中,亦曾來到馬爾地夫,並以文獻記載外國船隻如何在「留山」(明朝對馬爾地夫的稱呼)進行船索交易。

馬爾地夫曾為母系社會,歷史上不乏女性攝政的例子。在宗教上,它最早為佛教與印度教國家,十二世紀時改信伊斯蘭教,目前全國上下沒有異於伊斯蘭教的信仰人口,堪稱一奇。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曾占領馬爾地夫約十五年,後因強迫居民改信基督教而發生八年喋血戰爭,之後馬國人民獲勝,葡萄牙退出;十七世紀時換荷蘭人入主,而英國則在十八世紀統治馬爾地夫,使其遲至一九六五年才正式獨立,加入聯合國,國名由「馬爾地夫島」(Maldive Island)改為「馬爾地夫共和國」。

在人種方面,雖然馬爾地夫人看起來很像印度人,但今日的二十三萬人口裡卻是夾雜著非洲、馬來、阿拉伯及印度血統。由於宗教信仰的關係,旅遊其間,不難發現居民保守、拘謹的一面,臉上少有笑容。

由於整個國家除了珊瑚礁就是沙,因此無法生產高經濟價值作物,最普遍的植物是椰子樹,當地人稱之為「生命之樹」,其他的農作物則有香蕉、芒果、樹薯等;居民的主食為魚,物資大量仰賴印度、斯里蘭卡供給。

一九七0年,斯里蘭卡實施外匯管制,使得馬爾地夫的經濟幾乎一蹶不振,所幸一名義大利企業家建議主政者將無人島開發成度假村,馬爾地夫的觀光業才開始急速發展,目前觀光占該國四分之一收入,至少有七十個度假村入駐,每個度假村都須負責開發島嶼水、電力,馬國政府只負責收租金。許多飯店一租就是數十年,如四季飯店、希爾頓在馬爾地夫都有租島,Club Med 在五十年前就已入主法魯島(Faru),今年二月又在坎尼島(Kani)開了一個新村子。

馬爾地夫是僅次於澳洲大堡礁的世界優質潛場,熱帶水族相當豐富,許多歐洲人都喜歡來此避寒。此間的度假型態非常西方,大都是選定一家度假村進住,在村子裡玩,再出海到其他的小島浮潛或游泳。這些小島多半有著單一的存在價值,例如有個島專門養雞,便叫「養雞島」,有的是「野餐島」,還有「浮潛島」、「監獄島」、「機場島」等,相當有趣。

~採自UDN~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