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8 01:38:02 |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2的反思(上)

先來一段簡單的評語:
想要進戲院看特效的人,可以放心的去,特效場景的確可以達到讓人目不轉睛的效果。
但是想要從中得到些甚麼的人(得到一些末日啟示、人心如何在世界末日來臨之前得到救贖....),也許不看會比較好些。

再來是比較長一點的個人感想。

這一部電影當然是一部「災難片」,
人類文明越長,越擔心自己遭遇前所未見或無法避免的超大型災難,
形成這部災難片得以繼續下去的主要原因,
便是太陽表面的大爆炸,(而非我本來預期的全球暖化相關議題)
忘了哪一個科學家在駁斥全球暖化理論時,便曾說過一句話:
「足以造成地球毀滅性災難的元凶只有太陽,而無其他」
因此,影片中一開始便呈現太陽表面因發生極端的變化,
導致地球結構性的改變,版塊與海洋的重組之後,
人類不過是地球上宇宙間的一群小螞蟻,
多少人類的哀嚎,也不過化為一縷輕煙,升起之後很快地便消散在宇宙的黑洞裡。

其次,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的確成為人類自私自利的藉口。
在這部影片中,人類為了延續自己的文明,
打造了數艘科技巨獸:方舟(連空軍一號、航空母艦都失去作用的時候,人類最後的希望)
而地球上數十億的人口,誰能夠被選拔進入方舟?
我在這部影片中所看見的,是
1.有權勢的人(各國元首或重要政治人物及其家人)
2.有錢的人(如影片中那位俄國大亨,花費十億歐元購買船位)
3.與偵查該場災難有關的工作人員(影片中的科學家)

其他的人,不是死於地殼強烈變動所引發的地震,便是死於由地震所引發的巨大海嘯。

影片中的美國總統,與義大利總理,雖然自願留下來與人民一同面對災難,
但是這樣並不能表示他們替那些在方舟上的人贖了罪,
因為,他們最起碼具有上船與否的「選擇權」,
但是一般人,卻連得知真相的機會都差一點失去(得知真相時已經來不及避難),遑論登船。
這部影片唯一稍稍補救人類自私自利形象的地方,
是在方舟即將啟動前,讓原本已經有船票卻尚未登船的人上船,
但是影片的最後一幕,卻又完全讓我無法忍受,
在經歷全人類毀滅性的災難後,
男女主角(科學家與美國總統女兒)並不是用浩劫重生的沉重心情面向未來,
而是輕挑的在船艙的小房間中談情說愛。

更不用說整部影片充斥美式英雄主義的劇情,
(美國總統發表演說那一幕很經典,加上小說家與兒子合作拯救了整艘方舟的神奇經歷)
以及商業電影代替美國向中國的輸誠,
(方舟必須依靠中國勞動力的特徵:多、廉價、及其高度可操作性才能在兩年內製作完成;以及影片中中國工人解救了小說家一家人,讓他們可以在沒有船票的情況下,悄悄登上方舟)
我很失望的看見,即使在這個人類重要的關鍵年代(未來很可能面臨因全球暖化而引發各式災難的年代)
電影傳達給觀眾的仍舊只有這些:
權利金錢至上、自私自利、英雄主義,以及令人無力的災難起源。
一般人即使努力了一輩子又能得到甚麼?
搞不好在死前連自己親人的最後一面,都無法得見。


隨著電影的落幕,我深深的嘆息...
或許人類總有一天會面臨總體毀滅性的災難,
或許人類能夠發明夠堅固的方舟或太空船抵擋災難,
或許倖存的人類能夠如聖經裡頭的諾亞延續人類的文明,
但是人類是踩踏在極度不平等、不道德的姿態上去延續這一切,
我真不知道這帶給觀影者的感想,是樂觀、開心,還是荒謬、錯愕,
抑或對於自己的生存所產生的最無力也最深沉的嘆息。

台長: 愛將媽
人氣(1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文學電影小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2012的反思(中)
此分類上一篇:慢慢回復的感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