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17 18:59:35| 人氣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白樺樹耳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蔣方良女士於2004/12/15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90歲。許多電視新聞媒體快速地回顧了她的一生,同樣身為「蔣夫人/第一夫人」,確有著不同的處境與待遇,媒體並指出她的過世算是蔣家王朝結束的指標,而我看到的是一位受到「結構」壓抑的女性。
方良女士與其丈夫在俄國認識,她本身出身於俄國勞工家庭,嫁給了經國先生之後,在當時「反共抗俄」的聲浪之下,她的身分認同想必產生過尷尬的情節,這樣的衝擊,讓她禁聲,讓我想到與前不久趕走「外來政權」的慷慨激昂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後來也得到質疑與批評。然而她三分之二的人生都在台灣度過,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是不需要懷疑,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之下,她仍舊被歸類為「匪」?或是「敵人」?這就不得而知,但是這樣的排除異己的想法與行為在不同時代空間中,有不同的形式,仍繼續著。
她本身在排拒不同國族/種族的氛圍之下顯得如此靜默,連丈夫外遇出軌,紙表現出「中國傳統婦女美德」給予包容,獨自傷心。再加上前有宋美鈴女士所塑造出來的「蔣夫人」形象,讓她承受了不少壓抑。關於「壓抑」,不只是女性受到壓抑,男性同時也受到壓抑,這是近年來「男性研究」所注意到的現象,像是有些男性會認為自己應該「像」個男人,所以應該怎麼怎麼的、不該怎麼怎麼的,這只是努力讓自己「像」個男人,而不是「做」個人。
媒體在她臨終後,以「竹林中的白樺樹」稱之,帶有些許的噓唏與不捨。輪轉至現在社會,還是有大多數人受到結構的壓迫,像是性別、國族、種族、年齡、身材刻板印象等因素,難以申志或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留下遺憾。如果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結構」之下,發現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並且尊重差異。曾經有個黑人女性社會學家說過:「就是因為差異,讓我們更加豐富!」如果我們可以欣賞和認肯與自己不同的性別、種族、年齡、身材、政治色彩,我想台灣才可能走進「多元的社會」。

台長: 破布子
人氣(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