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2-01 18:34:31| 人氣9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過度現代化的香港教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名︰《都市漫遊者》

作者︰李歐梵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我有一個古怪的「嗜好」,就是在人潮湧湧的彌孰道中漫無目的地游離。面對著生活節奏越來越急速的二十世紀,身前身後都是拚盡老命向前疾步而行的上班族,不用像本雅明筆下的波爾萊特(Charles Baudelaire)在十九世紀的街頭坊間拉著一條烏龜散步,甚至只是以「平穩較快」的步伐,而不是散步或者漫步,就已經可以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一種對生命的優越感──在沒有殊相的商品美學之中,只需要一丁點差別,就能構成與眾不同的尊嚴。


「又是一個失落街頭的遊客,他這種漫遊步伐,簡直是在阻礙交通!」李歐梵一邊覺得別人一定會不經心的罵他一句,卻又一邊希望成為都市漫游者的一分子。


或許就是與他有相同的癖好,從字裏行間產生一種奇怪的共鳴,其奇怪的地方在於我彷彿不是在閱讀他的看法,而是在自說自話(self-talk)。當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閱讀本身就可以看成一種自說自話。


又或許他的看法我大多數都很認同,將心比己,總覺得他會是一個年青的學者,滿有一種赤子之心──從兒童的角度看世界,反而有可能看透事物真像。但在書店中看到他的相片,才發現覺得他的文筆比他實際年紀年青得多,這就更不得不佩服他。


李歐梵喜歡在都市漫遊,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築得越來越高的大廈、越來越長的吊橋、越來越大的機場、人流越來越多的商場。他都認為這些都是「過度現代化」(excessive modernity) ──一位土耳其學者用此語來形容土耳其的中產階級如何西化──的一種表現。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種「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過程,而其中的「理」並不是我們一種所謂「合情、合理」的「理」,而是韋伯所謂的「工具理性」──用最快的方法達到目的。把「工具理性」應用於人類生活各個領域,而其成效最明顯的就是科技。


而「過度現代化」就是過分應用「工具理性」,本末倒置,把手段變成了目的,違背了「現代化」是用來改善生活的原意,借用馬克斯的批評資本主義的用語,就是一種典型的「異化」(alienation),最後只會迷失自己,掉棄了生活的意義。


「過度現代化」的另一個特質,就是任何「自命」大型機構的過度制度化、程序化、專業化、效率化和管理化。李歐梵指這「五化之毒」已侵到香港的大學教育的骨髓之中。


事實上,香港的教育──由幼稚園到大專──不但都中了這毒,而且可以說是病入膏肓,其「病徵」隨處可見。


近這幾年流行由日本傳入的一種視覺管理「五常法」。把物件的擺放地方,貼上該物品的圖片或者用顏色線條畫出物件的外形,以茲識別。這種方法亦有見於一些「名幼稚園」,他們所標榜的就是從小要訓練兒童管理自己物件、時間,其意甚善。但結果往往「過度」,如果有參觀過那些幼稚園之後,你會發現沒有一尺牆壁沒有顏色線條、沒有一個櫃台沒相片,整間幼稚園就像一個五顏六色的垃圾場,眼花撩亂,根本就在干擾兒童的學習。


可是,這種把每一吋都用到盡的想法並沒有停止。最近有一位同事到教統局修讀一個「環境學習法」的講座,例如把「白板」的字咭貼到白板上。這種學習字彙的方法偶一為之的確可以讓學生多學生字,但是如果「過度視覺化」,甚至把粉筆都貼上字咭,結果只會弄巧成拙。


又或者看看現在學生的上課時間表。以前我們或許會認為半日制的小學,學生的學習時間太過緊迫,而且又要起得早(上午校)或者放得遲(下午校),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給學生互相學習、玩耍,故此應推行全日制。但是結果呢?學生上課的時間沒遲,還是七時半,也放得沒有特別早(也要四時多),而上課仍然是密密麻麻,不要說學生,教師也喘不過氣來。為什麼要把鬆動的時間表填得滿滿的?


「『過度現代化』最露骨的地方,往往表現於好大喜功的政府或不自量力的官員或富豪。」 (李歐梵,〈面對尷尬的過度現代化〉)


多麼一矢中的的說法!什麼「以目標為本」、「語文教育改革」、「通識教育」等,這些都表明了香港的教育「過度現代化」。與李歐梵所謂「過度現代化」的怪現象不謀而合︰


第一,破舊立新,不遺餘力︰香港的教育沒有紐約曼哈頓的卡尼基音樂廳那麼幸運,能夠由紐約的音樂家和其他維護文化藝術的人士憤然而起保護成功,從唯利是圖的營造商手中逃離拆除的命運。而我們的教統局卻不斷把教育改革,可以說是到達朝令夕改的地步,其目的都只是為香港「各大財團」培養「合適人才」。所以,一聽見大老板說什麼香港學生語文水平低,就弄一個「語文教育改革」來;聽見常識不足就弄些沒有常識「通識教育」來,又或者直接在學校裏訓練學生隨時會過時「實用就業技能」。


第二,法律程序至上,效率第一︰讀龍應台的《人在歐洲》,瑞士的幼稚園不願意多收一個小童,因為她們認為這會降低照顧兒童的質素,但在香港,爭取二十五人的「不小班」教育,也要經過那些浪費納稅人金錢的研究,居然也只是「循序漸進」實行於「比較多清貧學生」的學校,造成不必要「標籤」的效應。


第三,白領階級品味掛帥︰不要以為學校是反對名牌、反對眩耀財富和消費的地方,為了生存,各種各樣的大字報不知恥地在各大中小學的學校圍牆上飄揚著。什麼「學生本年增值超過百分之百」、「本校成功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本校是優質直資小學」。沒錯,與李歐梵所謂白領階級的消費文化一樣,香港的現在香港教育流行直資與名牌所著重的最重要特徵,就是重形式和價格──學費越貴越好──而不問教學的質素與內涵。所有學校都自吹自雷,結果就會變成中國大陸的同胞們接待素未謀面的人時所拉起的橫額︰「熱烈歡迎xxx」其意思無非是,如果只是「歡迎」的話就是「不歡迎」而已。

台長: 逆流而上
人氣(93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書評 |
此分類下一篇:都市生活的自覺
此分類上一篇:《動物農莊》的罪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