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28 22:59:05| 人氣2,1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Art in New York】見樹不見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照片:
杜布菲的〈四樹木〉

【Art in New York】見樹不見林
07/28/03 @ NYC

趁來美國唸書第一年的寒假由波士頓到紐約參觀。一直對電影、電視、媒體影像中的紐約有著似曾相識的印象;因此當終於有機會踏在紐約街頭時感到特別興奮,總想在最短的時間拜訪所有耳熟能詳的地點。短短的五天中,每天一大早出發,拿著地圖、以行軍的速度前進、深怕錯過任何景點。正值觀光客最多的聖誕假期,名勝古蹟前都大排長龍;即使道路兩旁的商店全都在聖誕節當天關門、依然阻擋不了大批人潮湧入第五大道。一點也不介意和他人摩肩擦踵,只要能夠親眼目睹著名的帝國大廈、聖派翠克大教堂、洛克菲勒廣場上的聖誕樹等。在前往自由女神的渡輪上,我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較勁;一但船接近雕像、全船乘客便不約而同地擠到船的一邊搶鏡頭。

曼哈頓是世界財務金融中心,自然不能錯過鼎鼎有名的華爾街。只是並不知道交錯在高聳入雲霄的摩天大樓間的竟是窄小、綿延的街道。當夜幕低垂、道路標誌越來越難辨認,我們像是迷失在森林中、努力尋找出口。就在兩腳走到快要癱瘓時,看見位於狹窄的道路上、一棟大樓牆上寫著「華爾街」(Wall St);原來華爾街仍維持著十七世紀荷蘭人剛進入曼哈頓、為抵禦印地安人而建木牆的寬窄。

穿梭於金融中心迷宮般的道路中,看見一座卡通造型的黑白色雕塑、及只用一角站立的大型紅色方塊。只是當一心一意尋找華爾街時,其他景物都無法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因此,這些雕塑與城市中其它細節,在腦海中未曾留下任何印象。旅途結束後,對紐約的感覺依舊停留在電影中呈現的景象;紐約之旅加強了曾經看過的影像,對未曾出現在媒體中的事物則是一片模糊。

直到有機會再度走在華爾街,發現原來紐約金融中心內並非只有摩登的現代大樓;畢竟作為紐約市最早開發的地點,曼哈頓南方仍保有不少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包括古老的三一教堂 (Trinity Church) 等。相較於平日瀰漫著的緊張氣氛,週末的金融中心安靜地像座死城;只有少數觀光客走在路上,辦公大樓旁的商店全都拉上鐵門。一名警衛站在街口守候著;少了有人在大樓前抽煙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顯得分外冷清,看不出它掌握著資本主義的動脈。

金融中心內比鄰而起的摩天大樓、窄小的公共空間反應科比意 (Le Corbusier) 在1920年代擬想的未來都會型態。與華爾街只有一條街之隔的是一座SOM建築事務所、哥登‧班夏夫特 (Gordon Bunshaft, 1909 - 1990) 設計的高樓與廣場。1960年完工的大通銀行大樓 (Chase Manhattan Building) 是曼哈頓南部第一棟以國際風格 (International Style) 、鋼骨及玻璃為建材興建的大樓。大樓完成後,當時大通銀行總裁大衛‧洛克斐勒 (David Rockefeller) 想在廣場 (Chase Manhattan Plaza) 放置一件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 (Jean Dubuffet, 1901-1985) 的作品;在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 Alfred H. Barr, Jr. 的推薦下,杜布菲收到第一件來自美國的委任計畫。公共藝術用來美化都會環境、更可展現公司的經濟實力;因此,在杜布菲的雕塑旁,有日裔雕塑家野口勇 (Isamu Noguchi) 設計的一座低於廣場表面五公尺的石園,還有1980年增添、圖騰般的雕塑。

板塊般厚實的白色外表、綿延不絕的黑色線條,杜布菲的作品令人想起兒童的天真塗鴉、更像是泥土隨意堆積而成。杜布菲崇尚樸素與自然的藝術,提倡「原生藝術」(Art Brut) ;他認為創作不應依賴或模仿藝術傳統與文化規範的模式,而是源自內心、本能、純粹、原生的動力。杜布菲的構圖、用色,宛如兒童接觸來自嶄新材料的刺激、直接表達對事物的反應時,所繪製自然、未加工的作品。但與兒童創作不同的是:杜布菲的作品主題、內涵,都透過深層的思考、並經過長時間設計而成。

相較於傳統以來只有銅、木材、石頭被視為值得作為雕刻的材料,杜布菲使用化學原料作為他的藝術素材。他首先用熱鐵絲雕刻聚苯乙烯樹脂 (polystyrene) 製作雕塑模型,可塑性強的樹脂賦予藝術家創作新形狀的機會。杜布菲的大型雕塑多由小型模型放大而成,他利用鋁、玻璃纖維、合成樹脂製成白色大型雕塑後,再用化學顏料描繪出黑色的線條。

像是直覺反應拼湊成的〈四樹木〉(Groupe de quatre arbres, 1972) 外型像座大蘑菇,而雕塑表面不平整的觸感如同粗糙的樹皮般。強烈黑白對比、不規則、凹凸彎曲的雕塑造型,對應著周圍黯淡的高樓、及其建築垂直的線條,像在反抗極度人工刻畫的曼哈頓島。和廣場上極不起眼的兩排綠樹相比,似乎只有巨大的〈四樹木〉才適合60層樓高的大樓、和兩條街寬的廣場。由於地小人稠,紐約金融中心內綠地有限、自然無法種植許多樹木。杜布菲便用四棵樹代表一片樹林;站在〈四樹木〉中央,頭頂上幾乎全為一片片相拼成的雕塑覆蓋、宛如置身於濃密的樹林內。由雕塑間隙望出去,見不著大塊的藍天、也看不到其它樹木,只見其他大樓圍成的水泥叢林。

卡通造型的雕塑座落在明爭暗鬥的商業中心,就像週末空無一人的大通廣場一樣給予人不真實的感覺。與其說杜布菲創造一座十二公尺高的視覺藝術,不如說他為廣場增加了一個道具:在〈四樹木〉陪襯下,紐約市是主要的場景、走進廣場的市民是她的演員。一名光著上身的男子、悠閒地在雕塑旁作日光浴;兩位觀光客由廣場路過,其中一名年輕女子開始舞動裙擺,穿梭在〈四樹木〉中。如同看到一副動人的繪畫、讓人興起進入畫中的意念,杜布菲邀請我們走入他的藝術;欣賞者不只是旁觀者,更可以選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杜布菲的世界中,藝術、城市、居民共同聚集在一個真實及幻想結合的空間裡。

就像黑白的〈四樹木〉出自藝術家無邊境的想像,杜布菲的樹木完全不受紐約嚴苛的自然環境限制。在摩天大樓圍繞的大通廣場上,只有當太陽穿過高樓間的縫隙時,〈四樹木〉才享有片刻和煦的陽光;無論豪雨或乾旱、多一點或少一點雨水都絲毫不影響〈四樹木〉。任由廣場上樹木因四季變化而開始換裝,〈四樹木〉依舊維持它冷酷的黑白外表;當樹木只剩下枯枝殘葉時,〈四樹木〉仍然茂盛、直挺挺地站在廣場上。它不擔心自己的色彩逐漸剝落,因為維修人員定期為〈四樹木〉換上新衣、重新劃上鮮明的色彩。但既使它長年保持可人的面貌,〈四樹木〉卻很孤單,除了偶而靠近它的行人外,鳥兒們似乎都不願意親近、或停留在〈四樹木〉身上。

正點時分,大通廣場旁一座天主教堂鐘聲忽然響起,由擴音器傳到廣場上的是小學時的上課鐘聲;在紐約金融中心竟聽到以為早已經不存在的鐘聲,頓時感到錯愕、幾乎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在何方。當結束將〈四樹木〉捕入鏡頭、拿著像機站在廣場邊緣時,廣場旁的警衛走近,告知不能在大樓所在地、廣場上照相。陸續有觀光客為杜布菲的雕塑吸引而走進大通廣場,他們駐足在雕塑旁、同樣按下快門;不像廣場邊的警衛,大樓內警衛並不阻止遊客在廣場上獵取鏡頭。如同似幻似真的〈四樹木〉和它營造的環境,大通廣場的規定就像華爾街金融中心所制訂、卻不一定每個人都要遵守的遊戲規則一樣。外表看來充滿幻想、自由、兒童般天真的雕塑,似乎並不符合現實、勾心鬥角的紐約金融中心;但其化學原料實體、扭曲的自然,卻與華爾街代表的人為、超現實、抽象概念不謀而合。

每到訪一個新城市,往往在忙著按下快門之餘、忘了停下來檢視鏡頭中的影像內容。與電視、電影中呈現的畫面相比,到底什麼才是紐約的真實面貌?如同執著於一件事物而忽略其他可能性、或看到一棵樹以為擁有整片樹林,這個城市像是為所有人擁有。但多樣的都會對她的訪客、居民而言是一片神秘森林般,我們可以由單一、多方的角度接觸她,卻無法完全一探究竟。現在走在華爾街附近仍舊分不清東南西北、道路兩旁的標誌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不再想走遍紐約、也不探究地圖上的地標,倒是學會如何在道路間徘徊、期待意想不到的景致可能出現在下個街角。


──────
作品名稱:四樹木 (Groupe de quatre arbres)
藝術家:尚‧杜布菲 (Jean Dubuffet, 1901-1985)
材質:鋁、玻璃纖維、環氧基樹脂 (epoxy resin)、聚亞胺酯顏料 (polyurethane paints)
作品大小:十二公尺
完成日期:1972年
作品位置:大通銀行廣場 (Chase Manhattan Plaza)
作品類型:雕塑
委託人/出資:大通銀行

註:
杜布菲基金會:
www.dubuffetfondation.com/index_ang.htm

大通廣場:
www.skyscraperpage.com/cities/?buildingID=236

台長: nyny
人氣(2,1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