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4 22:32:56

我們並非只有黃明志


  1980年代後期、1990年代前期仍在國民教育體系裡「塑腦」的馬來西亞華人,若曾經參加國內各類徵文比賽或文學獎賺取零用錢,應該記得徵文簡章有這麼一條:「內容不得涉及種族、宗教、國家等敏感課題。」有的簡章還...

2007-04-07 11:45:14

垃圾文章


記得當年到台灣唸書,第一個震撼教育與垃圾有關。當我看見每個台灣同學都熟練地把不同質料的垃圾分類放入資源回收箱,我心中湧現的好奇,對環保教育如何成功的好奇,如色彩繽紛的瓶瓶罐罐,丁鈴噹啷掉了一地。那一刻...

2007-02-17 01:00:21

不給錢就砍頭


  他駐守砂拉越文化村裡的一座高腳屋,好客,但是看起來孤獨。在這個略嫌矯揉造作的觀光景點工作,遊客來去匆匆且沒什麼事可做,唯有一再將寂寞的沙貝琴(sape)彈奏。   他的插電沙貝,我暗暗稱它為“犀鳥頭琴...

2007-01-12 22:12:04

愛蒙蔽一切


陳翠梅執導的《Love Conquers All》贏得海外風光,這部電影的主角卻輸給愛情。 且慢!這回我要說的不是愛情,縱然愛情始終在人間,也有讓人心不受用的時候。我要說的仍舊與性別論述有關:陳翠梅編織了一個不需要父...

2006-10-24 14:44:50

不合時宜的劍


  我到曼谷尋坦克不著,回來卻看見有人部落的留言板上積了一堆目標凌亂的砲彈,也看見一些人的思想層次和論述能力。楊嘉仁於10月8日的最後一段話已說得很清楚,我就不必重述。   我要澄清的是:我不反對別人推廣...

2006-09-18 19:55:23

愛情啊


十二歲何姓女生離家事件大起大落,滿足了各方群眾的窺視欲望,也讓各華文報的道德批判大師賺到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新聞媒體對這起事件以「迷途的羔羊」、「被誘拐」等詞語做了片面的道德判斷,卻沒有能力深入分析各...

2006-09-08 16:10:40

詩人結社與詩


在中國文學的發展長路上,詩被視為雅道,詩社也就有別於一般文人結社。詩社的「江湖地位」高於其他社集,參加詩社,仿佛人品和文品都能獲得提升,歐陽光在《宋元詩社研究叢稿》裡就說:「對參加詩社活動的個人來說,...

2006-08-25 15:08:29

別再非禮文物


這幾天報章上讓我大感錯愕的,不是回教黨主席叫女性把美色「收好好」以免遭強暴的一番言詞(畢竟我們早已聽膩這類恐嚇式論調),而是一張攝於尊孔獨中的照片:旅遊部副部長林祥才等人在一件清朝古物身上摸來摸去。 ...

2006-08-17 11:58:13

你夠不夠哥德?


瞄到電視上播映的一段青少年節目,內容談論最近在吉隆坡青少年圈子風行的一種裝扮風格,該節目以哥德式(Gothic)統稱這類服飾。看來,這個節目的製作組沒有做好功課,鏡頭下的哥德式,應當是哥德蘿莉(Gothic Lolit...

2006-08-15 17:11:02

余華的暴力敘事


「暴力」是余華的小說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余華對暴力敍事的迷戀,反映在精雕細琢的血腥且殘酷的畫面裡。他時而鋪排連串既瘋狂又熱烈的暴力場景,時而批判嗜血的人們。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余華寫於1987年的作品。...

2006-08-15 17:05:01

詩歌翻譯中的過度闡釋


詩歌翻譯牽涉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語規,也涉及譯者對詩的詮釋能力。詩歌翻譯會產生誤讀和過度闡釋,一方面是由於譯者無法掌握並互通兩種文化底下的思維方式和語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譯者缺乏詩感。 葉維廉認為,...

2006-08-12 17:53:07

三種婦女生活,一種命運


到電影院觀賞《茉莉花開》,無非是想看看又一部改編自蘇童小說的電影,看看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如何在鏡頭下被詮釋。 蘇童有不少作品以女人為主角,呈獻出女性繽紛的外在環境和複雜的內心世界。蘇童作為一個男性作家...

2006-07-17 17:34:21

紡織的歷史


  到古晉溜達幾天,參觀了幾間博物館,當中紡織品博物館(Textile Museum)是國內難得以女性為展覽主角的博物館。在這樣一間建築物比展覽品還要有看頭的博物館裡,我所謂的主角,也不過是由以各族女性為對象的相關...

2006-07-02 15:40:34

十年後不要再見


  由婦女醒覺運動(AWAM)與策略資訊研究中心(SIRD)聯合出版的《強姦案報告書》(The Rape Report: An Overview of Rape in Malaysia),提到下屬遭上司強姦、婚內強姦及約會強姦等幾個案例。這些案例或因為警方...

2006-06-13 17:00:55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1960年代末,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歐美國家隨著「新女性主義運動」(有別於19世紀中期在美國誕生的女權運動)的發展而興起。瑪麗.埃爾曼(Mary Ellmann)於1968年出版《想想女人》(Thinking about Women),批判...

 1 .  2 .  3 .  4 .      下一頁›      最末頁
第 1 / 4 頁 , 共 54 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