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2 線上記者 梁仲昇
朱政騏一人出版「正崎報」,除了他想「尋找另外的讀者」,更投入他個人許多理想。【校園特約記者梁仲昇/攝影】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梁仲昇/台北報導】這是一份由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朱政騏,獨力完成的報紙。翻開正崎報首頁,「版權沒有‧歡迎轉印」斗大的字,很難不吸引人一探究竟。
從大學三年級開始著手「正崎報」內容、排版、印刷的朱政騏,笑著說這份報紙不僅是自己名字的諧音,同時也要為「端正這個社會崎嶇的風氣」而努力。
高中時代就大量閱讀黃春明、王禎和等鄉土文學作家與國外翻譯作品的朱政騏,嚮往白先勇與歐陽子等前輩,在大學時代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作風與精神。雖然先後參與成功高中校刊社、北醫青年社,朱政騏還是覺得有志難伸,興起了自己辦報的想法。他說,大部分校園內的刊物,僅定位於休閒娛樂等個人化議題,卻忘了大學生也有關注學校圍牆外、了解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的權利和義務。
參加過反核、反美濃水庫等社會運動,同時也活躍於鏡外劇團的朱政騏,寫作內容包羅萬象,從校園民主、勞工權益、教育政策、性別研究甚至到文藝創作,都出現在他的正崎報中。
完全自掏腰包付印的正崎報,每期500份,他很有耐心地發送至北醫圖書館、宿舍、與各個社團。隔幾天他總是會回到每一個曾經放置正崎報的角落,原因無他,就是要把被同學丟棄的報紙撿起來,重新發送到有興趣閱讀的人手上,畢竟每一份複印成品,都是自己的血汗錢,和辛苦創作的結晶。
缺少讀者的迴響和反應,是朱政騏遭遇最大的挫折。他說,現在學生能參與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即便是學校內的事,也不見得有人關心。他樂於收到讀者寫信來辯論、甚至責罵,因為這代表還有繼續討論的機會。北醫保健營養系網站,曾經摘錄正崎報關於基因食品的評論,由於朱政騏援用老師的文章並予反駁,最後遭到抗議,並以「作者暫停授權」的理由而遭到刪除。對於這段小插曲,他表示很高興知道有人閱讀他的文章,因為他每次寫作,都抱著「跟不知道人在哪裡的讀者說話」的心情默默進行。
現在有很多學生發行電子報,為什麼正崎報除了網路發行,還要堅持付印紙本呢?「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一張張的報紙,真的很開心!」他說,網路空間的權力,常常操控在少數掌握技術或資源的管理者手上,反而更沒有反省與討論的機會;同時,網路上的議題雖然多樣,卻往往只有意見的極化,持相同意見或興趣的人可以很快的找到同好,鮮少真正的溝通,每一種意見所發出的聲音都被稀釋了,無法形成公共的討論焦點。「我想要尋找另外的讀者。」一語道盡正崎報誕生的緣由。
已經自北醫畢業的朱政騏,儘管慢慢減少了正崎報的發行,文章仍然時而出現在「北醫人報」的社論上。不是北醫師生的讀者,也可以上網
http://home.pchome.com.tw/soho/cheng035/閱讀正崎報、了解它的成長歷史與軌跡。
【2003/11/02 民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