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24 03:09:35| 人氣3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源自末代的感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很詩意,有黃花落盡,鋪滿一地的悲涼。寫的其實是一部電影,擁有十幾歲“高齡”的片子。悠悠歲月,從一個女孩變成窈窕淑女,片子始終不曾年華老去過。

『末代皇帝』這部片子上映於1987年,掀起過一陣『中國熱』。當時年紀非常小,真正開始接觸它也是10幾歲的國中時代。後來電視上有在重播,陸陸續續看過好幾遍。每次都陷入劇情當中,情緒隨著它迭蕩起伏。嚴格來說,對於中國近代史零碎的記憶,絕大部分是因看過電影之後而慢慢堆砌起來的。每每看過一遍,彷彿是上了堂歷史課,對於歷史殘破的認知於過程中一磚一瓦漸漸地建立起來了。最近重看『末代皇帝』,總要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努力地將過去“先入為主”的一些觀念加以脫僵。睜大雙眼,將事情看清楚。     

之後經過一番資料的搜尋後才得知該片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義大利人)是經中國官方的同意而就地取景的,導演事前參考過溥儀生前所著的《我的前半生》和紫禁城清宮檔案史料。部分的劇情是運用過美學的修飾,並不完全符合歷史記載的真相,例如溥儀的乳母是於宮中的宣統九年,起因是一位婦差與太監吵架而被太妃們順道趕走的,並不是如劇中嫉妒溥儀對乳母親密的態度1;另外就是溥儀命令溥傑將身上穿的黃色內衣脫下來的那一幕不是發生在書房,而是發生在養心殿正當他們玩捉迷藏的時候被發現的,事實上溥傑並沒有違抗皇帝的命令2。因此,不能將『末代皇帝』歸類為歷史劇。

關於它的皮層──語言使用的部分

『末代皇帝』是一部描述中國末代皇帝中國帝制的影片,且絕大部分的演員是由中國人組成,但對白卻是以外語為主,中文為輔。然而,中文在片中被使用的頻率是少之又少的,僅限於作為背景配襯的作用,例如電影一開始(1950年),主角從火車上下來,人潮中是夾雜著字圓腔正的中文;另外就是,時光倒流回到1908年,為迎接傳自紫禁城的聖旨,鎮守在門口兩旁的隨從大喊的那一幕。中文,按常理而言,原本應該是屬於貫穿劇中每個情節的靈魂,如今因應海內外廣大市場的需求,外語直接取代了其地位。中文於劇中的功能除背景的點綴之外,它的另一身分就是獻身於一些西方文化系統裡所缺乏或者是無法直接“觸及”的專有名詞之中,如叩頭(對白翻成kao tao)、蓋頭(對白翻成kai tou)等。

『中文』於劇中轉換為一種消費的視覺符碼。透過它在螢幕上若隱若現的形象,來告知觀賞影片的人們這是源自中國題材的影片,或強化『末代皇帝』於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觀眾不僅僅是在消費故事情節、取景場地,同時也在消費其中的音響。音響所含蓋的範圍並不是只侷限於電影配樂,演員之間的對白亦包括在內。此外,它們會由原先應類屬於聽覺的特性轉化為螢幕上視覺系統的一部分,即成為視覺的符碼。

關於它的內在──個人主義的伸張

劇中溥儀三次登基當中,除第一次(三歲時)之外,其他兩次是被詮釋為甘心接受日本人的利用而繼續其有名無實的帝位,我認為他只不過是在實現個人的夢想。因為電影將中國史上對於帝王繼承的世襲制度、國家政權形同皇帝的性命一脈相成的觀念加以去質化,於重構的過程中加入了個人主義的元素。如溥儀之所以甘心接受日本人政策上的“援助”,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反利用回日本人,而恢復祖國江山大業。事實上,以當時中國國土早已被各個列強瓜分的局勢看來,和滅亡沒甚麼兩樣的了。劇中溥儀所謂的“恢復祖國江山大業”的意義已經不再是古時候“臥薪嚐膽”或為了承襲舊制傳統的意義了,它悄悄地被轉換為純粹是溥儀個人的理想罷了。換句話說,他不甘心任日本操弄,而以當時寡不敵眾、敵強我弱的情況之下,只好忍氣吞聲。等待實機成熟之後,再反擊。

此外,劇中運用了人性二分法,非好即壞,非黑即白強烈的對比。乃西方電影慣用的操作模式,就連『末代皇帝』這部片子也不例外。此種方式於西方恐怖電影中尤其明顯,主要是源自西方天主教對善惡極端的二分法的概念,鬼代表撒旦,人要與之對抗需要借住神的力量。因此只要有鬼就是恐怖與邪惡,通常以此類為主題的多為恐怖片,主要是在探討信仰夠不夠堅定的問題。

然而,劇中相對於西方的自由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封閉且神秘的形象尤其明顯。由此推論,篤信共產主義的也不會是甚麼好東西。如電影中飾演“毛澤東”的演員被描述為具有神經質特性的人物,按照西方宗教對於人性的二分法,他的角色暗示著為撒旦的象徵,相對他的就是另一位飾演撫順監獄長的演員。溥儀因為得到他暗中的協助,而在1959年獲得特赫,獲釋後在北京植物園任職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撫順監獄長的角色就如神一般,因為他的幫助,得以讓溥儀脫離了被囚禁的日子而重新生活。

薩伊德在《東方主義》裡曾提過,由於西方人在帝國擴張時期發現自身比東方人優秀,因此便主觀地認為東方在先天條件上比西方人遜色,因此他們開始為東方人發言,替東方人塑像。或許他們所塑的像與真實的東方不同,但對西方人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塑像必須符合他們對東方的想像。於是,東方便成了西方霸權式「想像性地理」下的犧牲品。

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經常在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作想像甚至是型塑呢?

台長: likavia
人氣(3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咸豐年代 |
此分類下一篇:架空之城
此分類上一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