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30 19:32:54| 人氣2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狂牛難預料,民眾心驚驚 文:秦曉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秦曉歡 新新聞956期

一九九六年三月,英國泰晤士報首度報導了有關「狂牛症」的消息。引發了英國國內一陣恐慌,牛肉滯銷,牧農抗議,政客忙著安定人心。狂牛症的風波吹到國際上,各國開始禁止英國牛肉以及其附產品的進口,這個事件更引發了英國與歐盟、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戰。

  狂牛症的學名叫做「牛海綿狀腦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hthy, BSE)。牛隻發病時出現煩燥不安、容易受驚嚇、舉動遲頓,最後死亡。整個病程有如牛隻發狂,因此就稱為「狂牛症」(Mad Cow Disease)。一九八六年代,英國已經發現了狂牛症的病例,但當時英國政府未特別注意這些病例,而且也沒有科學證據顯示這些牛的病變與人的疾病有關。一九九○年,英國狂牛症牛隻約兩萬頭,到了九五年,已遽增到十五萬頭。

  這種發生在牛身上的病變,被認為是從羊身上傳染過來的,也就是羊搔癢症(Scrapie)。羊搔癢症在歐洲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最早在一七三○年,英國就有綿羊發病的記錄。羊感染上這種病時,會因身體發癢而去磨蹭牆籬、樹木。羊隻逐漸站立不穩、摔倒,最後病死。染病的羊,以及患上BSE的牛,腦部都出現像海綿般空洞化的的病變。

  普西納論文 震撼醫學界

  一九八二年,美國醫生普西納(Stanley B.Prusiner)在《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論文指出,指出「羊搔癢症」是由一種不含核酸的普恩蛋白質 (Prion)的傳染致病︱︱也就是一種不具生命力的蛋白質可以傳染疾病,這對傳統的傳染病定義是很大的顛覆。普西納發表這篇論文時,引起不少爭議,被認為證據薄弱。不過,隨著狂牛症的出現,普西納於一九九七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羊搔癢症怎麼變成狂牛症?原來酪農為了增加牛隻的產乳量,增加動物性蛋白飼料,包括摻添動物骨粉、動物屍體再製品於飼料中。普恩蛋白質可以耐熱到三百度,骨粉或動物死屍若製成飼料,這些致病物質依然活化,會傳染給食用這些飼料的動物。英國也早在一九八八年就禁止用動物死屍製作飼料。

  英國現病例 歐陸禁進口

  人類本身也有一種海綿狀腦病變疾病,稱之為庫賈氏症(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CJD)。在一九九六年前,沒有人把BSE和CJD連結在一起,之前CJD都被認為是遺傳性疾病,而且發病於年老,但是英國出現十個病例與遺傳無關、而且發病年齡屬青壯年。泰晤士報把人與牛的腦病變連結在一起,引起全球關注。

  到底狂牛症與庫買氏症有沒有直接因果關連?英國政府祇承認兩者有關連性,但強調英國已採取的措施足以保證牛肉的安全。英國政府狂牛症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微生物學家皮特生(John Pattison)也說,他會餵他九個月大的孫子吃牛肉。當時,在科學界對狂牛症會不會傳染給人,的確莫衷一是。當年三月底、四月初,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招集專家討論這個議題,但也未能獲得明確答案。在證據未明之前,英國政府也大聲宣稱牛肉安全,祇是,歐陸各國迫不急待地限制英國牛肉進口。

  在此之前,英國雖已加入歐盟,但英國國內就因為是否積極與歐盟進行整合而發生劇烈爭辯,英國首相梅傑也斷然表示不參與歐洲單一貨幣。英國與歐陸各歐盟國家已存在著緊張關係,如今引發狂牛症會傳染給人的消息後,更讓衝突激化。

  三月二十日,英國承認BSE和CJD可能有關連之後,歐盟的德、法、比、荷、西、葡、奧,以及瑞典與芬蘭等九國就宣布暫停英國牛肉進口,歐盟每年自英國進口的牛肉占英國總出口值近八成。接著,歐盟十五國的專家在二十五日開會,以十四票對一票壓倒性通過,要建議歐盟執委會全面禁止英國牛製品出口,其中包括牛肉、活牛、醫藥用的牛隻副產品。由於英國是歐盟會員,必須接受歐盟的決定;不過,歐盟也必須要協助彌補英國的損失。

  英國養牛業的年產值約六十五億美元,這項禁令無疑重傷了英國的經濟,更何況畜牧是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產業。英國國內陷入了政治動盪,在野黨抨擊梅杰,指控保守黨在八○年代中出現狂牛症後,未積極因應。媒體也報導,八○年代狂牛症出現後,依歐盟規訂,英國出口到歐洲的牛隻要經過檢疫,但英國經常規避了這項程序,導致兩百萬頭未經檢疫的牛隻出口。

  恐慌續延燒 歐美互抵制

  英國與歐盟協商的結果是,英國同意撲殺四百五十萬頭三十個月大以上的牛(亦即在英國宣布禁止用動物屍骨製做飼料之前已出生的牛),預計在六年內每周要撲殺一萬四千頭到一萬五千頭,而歐盟同意補助七成的撲殺費用。英國原希望接受這個妥協後,歐盟會撤除英國牛隻產品出口的禁令。不料,歐盟各國對英國的防治措施還是不滿意,遲遲不願解除禁令。這引來英國的不滿,宣稱要抵制歐盟整體運作。在此同時,歐陸也出現狂牛症的案例,英國宣稱要相對抵制歐陸畜產。到九月,英國農業部甚至以國會杯葛為由,揚言要停止撲殺牛隻的計畫。

  這場「鬥牛」延燒一年仍未熄火九七年英國牧農集體要圍碼頭,不讓歐陸牛肉進口。而戰火也從英倫海峽燒到大西洋,美國也在九七年宣布,不許歐盟三億美元的肉品進口;歐盟則相對地反制美國一億多美元的農牧產品進口。

  防疫情蔓延 日發牛證件

  接著,二○○一年狂牛症的案例陸續在日本、加拿大與美國出現。事實上,經過英國的教訓之後,各畜產大國對狂牛症的防治、牛隻製品的管理都更謹慎。美國農業部(USDA)對狂牛症的管制也很嚴格,這次事件最被批評一點其實是:當檢體出現問題,隔了一年半才進行再確認。這其中是否有政經利益考量,還是官僚的刻意隱瞞,是較令人好奇的。

  而日本則在出現狂牛症案例之後,做了更徹底的改革。去年六月,日本國會立法通過、編列了十一億日圓預算,從去年十二月一日起實施「牛肉生產履歷」(traceability)。依這個法律,日本國內四百五十萬頭飼牛,在出生後都必須有「身分證」,每隻牛有一個十位數的識別碼,一頭牛的出生、品種、移動紀錄都要登記管理。如果一頭牛被宰殺進入市場,消費者也可以在牛肉包裝上看到牠生前的「身分證字號」。祇要循著這個字號,就可以追查到這塊肉的性別、出生年月日、飼養地點、飼料等八項資料。

  台灣再進口 政治因素大

  台灣兩個月前宣布重新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本身是件政治決定——為什麼不同時開放加拿大?甚至更安全的日本?而目前對美國牛肉是否應該下架的爭議,事實上也是政治大於科學。

  「政治」,不必然指涉某個政治人物或團體為明確利益的作為,而是指一個在公共領域內的決策。當公眾在思考一個公共事務、考量其風險時,不會祇看其科學意義。更何況,目前對BSE和CJD的關連所知仍然太有限——全球才一百五十多個病例。即使科學家研究指出,BSE引發CJD的機率祇有百萬分之一,即使研究顯示,在動物肌肉中發現普恩蛋白致病率仍被非常低(因此,牛肉是安全的),但祇要有機率存在,就可以有人據以質疑。

  對於這種不確定風險,如何較理性地進行公共討論,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這是一個社會共識建立的問題,而第一步,是據有公共領域發言權威的人,不能用不相干、邏輯不通的例子來做動員的說詞——例如,行政院謝長廷用非人畜傳染的口蹄疫類比狂牛症,而消基會沒有告訴人家為什麼肌肉可能存在危險,就要求肉品下架——消基會之前也曾很聳動地警告民眾,有多少豆類製品是基因改造黃豆做成的,但沒有告訴民眾到底基因改造植物除了會影響生態食物鏈之外,有可能影響人體的哪些健康問題?

  社會在討論美國牛肉的問題上,是否在太多不確定上用太多肯定句來包裝,而增加了民眾面對風險的恐懼?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沒有真正地讓公民進入公共議題的討論。

台長: 大老鷹姐姐
人氣(2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