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24 15:55:41| 人氣10,70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財政法教室:政府預算的四種解釋性理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篇短文的作者並非筆者,而是筆者的學生陳盈儒、溫琳雅、黃承國、許本雲、唐樂耘等同學,他(她)們目前就讀於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因為必修政府財政與預算之課程的關係,以下部分為其導讀報告的內容(參考資料則是國內常見的教科書).....

  本篇聚焦於政府預算的四種解釋性理論,分別是漸進預算理論、預算極大化理論、總體預算理論與預算政治理論等:

  一、漸進預算理論:是Aaron Wildavsky在 Politics of Budgetary Process一書所提之漸進主義的預算編製之理解,其主要內涵在於政府預算是逐漸發展演變而成的。其中就過程而言,政府預算是行政首長、官僚人員、民意代表和各個利益團體等預算參與者協商調整的歷程,但在漸進的預算策略下,所有參與者都將有所獲益,使預算決策過程的利害衝突減至最低。因為通常預算計畫支出的各個提案者都會以漸進的方式,即以每年逐步擴充的方式增加其對於預算資源的需求,而其他之資源分配的決策者,也會對別人所提出來的預算案做出漸進式的刪減或修改。

  二、預算極大化理論(含預算裁量極大化理論):W. A. Niskanen的行政官僚預算極大化理論認為行政官僚試圖最大化其機關預算,而行政官僚正如同競爭市場中的消費者,所追求的就是效用的最大化,實際上行政官僚也可以說是自利的。又行政官僚如欲擴大其影響力,則其掌握的預算規模就會必然擴大;另方面,行政官僚為獲得其屬官的支持與配合,也會想辦法極大化其機關預算,因為可提供更多的待遇或工作保障給予員工,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後來Niskanen也做了一些修正,轉認為行政官僚就算無法獲得立法機關之認同使機關整體預算規模的極大化,也會設法極大化機關「自由裁量預算」。

  三、總體預算理論:Lance.T Leloup針對預算的漸進主義之缺點提出了改變的意見,認為有意義的預算理論端視其是否有能力處理預算變遷的因素,並在一套內外系絡範圍中,制約主要的活動者。其所提出的概念在於,政府的支出、歲入和赤字總額及相關預算分配,係由高層由上往下決定之;只不過個體預算的部分,則是由中低階層由下而上的影響高層的決定。簡單的說,預算編製的決定來係來自於諸多層級的觀點,但多數的參與者只重視個別預算,總體預算還是得由高層拍板定案。

  四、預算政治理論:Rubin認為納稅人(即選民)與決定預算支出的人(政客)之間顯現出一種特徵。政客可強制人民納稅並決定把錢花在他們並不想要的支出上,但人民則可以選票表決的方式把政客逐出他們的辦公室。然而政府預算依然受到相當程度的外部限制,而受選舉政見實踐、政經情勢轉變、公共輿論轉向、重大災難發生等因素之左右。但儘管如此,Rubin認為政府預算的政治性格可以另用五種方法表達:

  1.改革主義論者:認為政治與預算應該是互不干擾的,預算是一種單純技術性的問題,應以技術與效率為基礎,政治的介入使得決策失去效率與理性。

  2.漸增主義論者:預算決策的過程中,參與者可說是同一批人,行政官僚、預算官員、機關首長、國會議員、利益團體等構成一個多元模式,在公開的過程中每人都可介入並贏得一些有力的安排,從而降低衝突並得到一個較好的結果。

  3.利益團體決定論:預算過程中利益團體之競爭絕對具有支配的地位,尤其有影響力的利益團體之間的議價與妥協。

  4.過程決定論:預算決策過程本身即是預算政治學的接點,面對公開的預算決策環境,所有參與者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與目標,想辦法在預算過程中試圖改變原先的安排結果。

  5.政策決定論:預算決策政治性格的重心集中在政策的辯論上,預算反應的是一個現存的經濟環境,並使預算分配制度化。

  總的來說,Rubin還發展出預算決策過程的因果分析模式,認為預算環境影響預算產出可能是直接或者間接經由預算過程或是個別策略影響預算的結果。亦即預算環境、預算過程與預算策略,應該是我們必須重視的焦點。

台長: Macoto Chen
人氣(10,70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2020-02-22 00:34: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