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03 22:38:18| 人氣1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澳門,要有自己的特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澳門,要有自己的特色

    ——訪《天下第一樓》編劇何冀平

    1988年,邁出大學門口才不過數年的何冀平,啼聲初試,便交出一齣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劇作經典的《天下第一樓》;1989年,移居香港的何冀平受導演徐克邀請從事影視創作,寫出《新龍門客棧》、《新白娘子傳奇》、《黃飛鴻》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影視作品;1997年,回歸戲劇舞台的何冀平出任香港話劇團駐團編劇,創作出《德齡與慈禧》、《煙雨紅船》等衆多劇目,獲奬無數,場場爆滿,而後又參與電影《投名狀》、《彈道》的創作,近期創作的長篇電視劇《牛郞織女》也在全國播出……今天,二十一年之後,北京人藝招牌作品之一《天下第一樓》終於來澳公演,藉此良機,有機會和來澳觀演的大師級編劇何冀平聊聊天,談談身為編劇的酸甜苦辣,也和我們分享一下她眼中的澳門。

    三年一劇:《天下第一樓》創作歷程

    回想起來,一切似是天注定:1982年,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何冀平分配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86年有香港親戚來北京旅遊,權充“導遊”的何冀平祭出兩道板斧:爬長城和吃烤鴨。吃烤鴨的時候,大家對這道菜的歷史產生了興趣,問服務員,服務員茫然地搖頭。何冀平回家蒐集關於“烤鴨”的資料,卻發現少之又少,這反而激起了何冀平的強烈好奇心,於是向時任人藝創作組長的于是之“報題”——要寫一部關於烤鴨的戲。而艱難的資料蒐集工作也隨之開始,千辛萬苦下,她找到了一個關鍵的人物田文寬老先生,“烤鴨師祖”孫老爺子的第三代傳人。烤鴨是“五子行”之一的“勤行”,這門傳了二百多年的手藝原來有極其嚴格的“行規”,為防“敎識徒弟忘了師傅”,烤鴨秘訣的掌管者要年滿七十才可以授徒。田老師傅說行內人早就想寫寫自己的故事,可惜文化水平有限,如今有個搞編劇的女孩敲上門來,自然求之不得。於是,在男人扎堆的全聚德廚房裡,文質彬彬的何冀平楞是坐足三個月,將烤鴨的一道道繁雜工序搞清楚、弄明白,連那群一開始冷眼旁觀的師傅也和她成了熟絡的好朋友,甚至用來招待國家元首的烤鴨,她也可以先嚐最好的一片。

    三個月體驗生活,何冀平成了烤鴨專家,但光有烤鴨還不夠,故事架構怎麼擺?人物性格怎麼寫?歷史悠久的全聚德,鋪開來就是一幅浩瀚的軸卷,如何從中萃取精華?何冀平跑去找老職工聊天,從中抽絲剝繭,當時全聚德股東之一,有個老楊家,據說當年經營困難的時候,曾從外招請過一個叫李子明的“職業經理人”,這段眞實歷史被化作後來的劇本軸線,主角之一的盧孟實也由此而來。何冀平說,後來盧被兩位少爺趕走的那部分,其實是出於自己的編劇想像。而為了寫好這個故事,何冀平不只跑遍全聚德,東來順、西來順,一家家餐館飯店都是她觀察揣摩的對象,“《天》劇裡邊,其實有好多好多飯館的故事”,就拿“常貴”來說,原形是西來順的一位堂頭,那位被何冀平形容“好的不得了”、“有一肚子的故事”的六十多歲老堂頭,“全家上上下下幾十口人,沒有吵嘴、打架的事情發生,全靠這位老堂頭在工作中練出來的調和能力。”

    何冀平在報紙上看到過一篇報導,將烤鴨師傅形容為“巴哈音樂的指揮大師”,令她深深為之震撼,其實身為編劇,她何嘗不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將歷史、文化、美食、商道、人性共冶一爐,調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舞台盛宴。寫了三年,劇本終於完成,1988年,《天下第一樓》首演,隨即引發舞台轟動,此劇被譽為中國當代現實主義劇作經典、北京人藝新時期重要代表作,後來獲得國家文化部“文華奬”、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學院奬“文學奬”、“曹禺奬”等多項重要奬項。多年來,曾赴日本、新加坡、韓國、愛爾蘭、港台各地巡演,至今共演出近五百場,場場爆滿,成為北京人藝繼《茶館》之後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碼。

    延續傳奇:從北京到香港的轉變

    就在事業如日方中的時候,何冀平卻出乎意料地決定離開。1989年,她決定南赴香港與丈夫團聚,離開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最熟悉的土地,來到無論語言、文化、習慣都截然不同的香港,何冀平坦言當時已作了最壞的打算,“我想過,如果(到香港後)不能寫就不寫了。”還好,是金子,總要發光的。1991年,《天下第一樓》赴香港演出,在人頭滿滿的劇院裡,有一位特殊的觀衆——香港著名導演徐克。看完演出,徐克連夜找到何冀平,邀請她寫劇本《新龍門客棧》,連金庸小說也沒看過的何冀平知道機會來了,“我不可以推卻,不可以說我不能寫”,語言不通,何冀平就用錄音機把徐克的話錄下來,回家讓丈夫翻譯。

    香港和北京兩地的文化造就了何冀平,“北京文化的底蘊,加上在香港商業圈子的打滾,我知道必須把文化和商業兩方面結合起來,而這種結合,也就是所說的面向大衆的藝術吧!”何冀平說自己寫《天》劇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就是希望選取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何冀平認為自己到香港後的最大轉變就是“觀念上的轉變”,“通過寫影視劇,更知道觀衆需要的是甚麼。”1997至2001年,何冀平又回到話劇舞台,首部作品《德齡與慈禧》即獲1999年度香港舞台劇奬“最佳劇本奬”以及“最受歡迎劇目奬”等五個奬項。請她比較香港和北京的創作環境,何冀平說內地更“自由”一些,“在香港寫劇本不像在國內,你答應的東西一定要寫成的,因為它全年的檔期都訂好了。不交貨,要跳海的!”何冀平笑着說。那內地呢?“內地不用的,就像寫《天下第一樓》,院裡說你寫吧,我寫了三年,都沒有人來催我。”何冀平寫《新龍門客棧》只花了一個月,而寫《天下第一樓》光是在全聚德的廚房裡體驗生活就花了三個月。內地的創作模式可以讓作家靜下心來慢慢沉澱,有機會將劇本慢慢淬鍊,“需要慢慢消化,從中提煉出對人生有意義的東西。”但香港的創作模式也有好處,“可以帶來壓力,讓你一定要把東西寫出來”,而壞處就是很難“把題材一層一層剝開、昇華。”

    痛苦的工作:好編劇從哪裡來?

    怎樣才能成就一個好的編劇?何冀平說,編劇其實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工作,“最孤獨的時候就是創作的時候,一定要耐得住孤獨,耐不住的話,千萬不要從事這項工作。”一個好的編劇,需要不斷創新,沒有捷徑可走。何冀平說自己每次創作都會將全過程記錄在一個筆記本裡,多年下來,自己積攢了一大摞,“就是希望能從每次的創作經驗中找出規律,希望能用在下一次的創作當中。”但結果“一本也用不上”,因為“創作根本沒有規律可循,每一次都要找出新的東西。”所以,她總結說,“做編劇,其實是很痛苦的。”

    創作的壓力雖大,但其中當然也有樂趣,“自己不管有甚麼煩惱,坐下來(創作)時就都忘了,而如果能有一、兩部作品流傳後世,就更是編劇最大的願望了。”多年在編劇行裡打滾的何冀平說,現在的創作環境也在不斷改善,“現在大家都知道,電影也好、電視也好、舞台劇也好,只有一個好的本子,才能支撑得住。所以,製作人要明白這一點,還有領導階層的人,也要明白這一點,(現在的情況)是一個進步,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澳門要借助香港的力量

    衆所周知,澳門小城雖然景色優美,屢屢成為不少港產片的拍攝首選,但本土編劇力量仍然非常薄弱,影視方面更是幾乎一片空白。如果說大家都認同不論電視、電影、舞台劇,首先都要從一個好故事開始,那麼,培養本土編劇的路,又該從哪裡開始呢?“澳門可以搞一個(本土)題目,吸引香港的創作力量過來。”何冀平認為澳門要在影視方面有所發展,“應該更多借助香港的力量,因為內地在機制、文化、觀念上還是(和澳門)有一定距離”,“請一個張藝謀,還不如請一個趙良駿。”

    何冀平覺得澳門有很多很好的文化,《大辮子的誘惑》當年曾找過何冀平,她說自己一看小說就覺得裡面的味道很不錯,“(港澳)大家可以一起做一個項目出來,如果可以一炮打響的話,就更好辦了”,但“一定要用澳門的東西,要把眞正的澳門味道呈現出來。”何冀平強調,只有“最有特色的才是最世界性的,一定要搞自己特色的東西。”

    “像《海角七號》就非常有台灣特色,拿出去大家都說好看。不要以為大家都知道澳門是怎麼回事,沒有的,一定要把眞是你們特色的東西搞出來,電影也好,戲劇也好,絕對會有市場。但一定要是自己的東西、自己認可的、花了心血的東西,就一定會有觀衆喜歡。”

    那麼,在何冀平眼中,澳門的特色在哪裡?“我覺得像《大辮子的誘惑》裡面的那種東西,到現在還沒有好好挖掘過,那種葡國人在澳門這麼多年所積累、沉澱的文化,都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潛力。”

    十年回歸,博彩業的開放造就了澳門的經濟繁榮盛景,但坐擁四百多年濃厚歷史文化積累,澳門不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卻仍是令人嘆息的一片蒼白,就像一個好的劇本不可能一朝一夕寫就,澳門故事要眞正被講述,需要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文化藝術創作者、文化行政管理者、文化政策制定者們努力聯手,一點一滴的積累出屬於澳門的風格與特色。

    走過十年,澳門人正面對一個新起點,而正因為擺在今天澳門人面前有這樣一大片空白,才由此而生出塡補的可能性,而這,不正是這一代澳門藝文工作者們的使命所在?

    (鳴謝澳門文化中心通力玉成是次專訪)

    李    爾

 

原址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2/03/content_398655.htm

台長: M圈管理員
人氣(1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澳日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邊緣化的小劇場演出
此分類上一篇:一百分鐘快讀北京歷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