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19 17:43:47| 人氣1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生必學的英文文法 兒童英語會話 常用英語對話 一生必學的英文文法 兒童英語會話 常用英語對話

【風雲】

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在華麗而又悲滄的光陰裡,震盪出縷縷的煙塵及凜冽的寒風。夕陽如血的餘輝,將一幅幅歷史的唯美畫卷掩在血色裡。踏往古道的拐角,再回望一眼血色裡的風景,卻看到無數血液沸騰湧動的身影,它們湧成憂傷的歌謠,然後被風吹起,捲飛上天。

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造人、刑天舞干戚、精衛填海到誇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等,洪荒年代的神奇,已不是單純用文字就可以匹敵。

初涉歷史,便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深深感動。後來又聽說其乃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造者,不禁心有餘悸。夏時的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被世襲制取代,這是必然。夏末,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歷經17帝的夏朝在階級矛盾越演越烈的情況下,終於走到了盡頭。商湯伐桀全勝,商朝應運而生。牧野之戰,商紂平東南夷,雖勝然窮兵黷武。

《左傳》曰:「紂克東夷而損其身」。公元前11世紀殷商亡,周武王奪取政權。

歷史的浮雲很快穿過兩周,昭王統六軍南攻楚,溺於漢水,南征失敗,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了褒姒一笑,終促西周亡也。然兩周奠定的古中國規模,足令鬼神生寒。進入春秋時代,最服孔子「仁政,民貴君輕」之儒說,以及墨子「人定勝天」之思想。然孔子所著《春秋》之編年體史書,《宋史?王安石傳》卻云:「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但其仍不失為儒學之經典。不得不提的春秋五王爭霸,搞得雞犬不寧,民無法安生。想那時期,和平呼聲定是當時眾民之所望。故「弭兵之會」,強以鎮國威,慰百姓。

到了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列位諸侯。從春秋初期一百四十多家諸侯減到二十餘家,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其中以西贏秦國最令人稱奇。

李白《古風》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經過十年的南征北戰,39歲的秦王嬴政氣吞山河,橫掃六國,平定天下,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其實秦始皇最大的成功,在於不失時機地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在這個過程之前,秦始皇的五世祖秦孝公贏渠梁的「商鞅變法」功不可沒。

鄧小平同志也說過:「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在秦國這場深刻大變革裡,衛國人商鞅手捧《治秦九論》,與贏渠梁連談三天三夜,贏渠梁當即拜其為相,決定變法,以法制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瓦解、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正是在這一歷史洪流的沖刷下發展並實現起來的。

《戰國策》對此評價曰:「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看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且符合當時的潮流趨勢。秦國變強,惹得六國紅眼,故相互約談著要進行合縱。秦惠王通過連橫,打破六國合縱,可謂強也。然秦孝公崩,商鞅遭到秦國貴族及政敵的迫害,且其在變法時不循私情,得罪過惠文王趙駟,故被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連族人。

商鞅在華夏大地這場「黑色裂變」中,必定要經風和血的洗刷,愛與恨交織的悲壯人生,只是可惜了整個家族,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秦武王是最具黑色幽默色彩的一個國君。他在位3年,名將甘茂拿下宜陽,獨斬六萬韓兵,秦軍兵出函谷關,直達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微身出迎。周室太廟九鼎排列殿堂,此九鼎乃夏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所鑄。秦武王身強體壯,勇力過人,常以鬥力為樂,他逐個參觀,見得雍州鼎時,忍不住上前,緊束腰帶,挽起雙袖,舉!結果因舉重而死。死前暈迷中仍自言自語:「心願已了,雖死無憾。」這個將鼎舉起半尺,後又被鼎砸死的國君,他的逞強好勇之術確實令人稱奇,畢竟是付出了血的代價。在稱奇之餘,也不免笑翻了天。他的殷紅血液,本身就是黑色幽默最濃重的一筆。

秦國的第四位國君秦昭襄王贏稷,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從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整整56年。他在位期間,不斷向東方進發,離間六國,摧垮六國主力,擴張領土,佔領吞食東方六國大片國土,使得魏趙兩國國土分別縮小三分之二、三分之一,楚國損城一半,韓燕齊三國也損城大半。這為贏政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固的基礎。他駕崩後,時年53歲的太子安國君繼位,登基不到3天就猝然而亡。安國君可能是太興奮的緣故吧。他登帝的心理活動,肯定是波瀾壯闊,色彩紛呈如彩虹。我安國君熬了那麼久,以為熬到白頭也沒有當皇帝的可能了,如今終於如願,真是可喜可賀啊!然後他手舞足蹈,飲酒歡慶,狂笑離世。他的命運,比清代偉大的諷刺作家吳敬梓筆下的范進還要悲慘,人家范進中了舉人,最多也就喜極而瘋,安國君呢,卻是喜極而卒,悲哀啊!看來舉人跟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還是做個平民老百姓比較強。

第六位國君秦莊襄王異人,早年被押為人質,困於趙國邯鄲城。衛國商人呂不韋以為其「奇貨可居」,暗中幫助,加以栽培,並將最寵愛歌姬趙姬獻呈。異人果然不負所望,當了皇帝。做皇帝,當然不會忘記困境中熱心幫忙的呂不韋,第一件事便重用呂不韋,第二件事便是建立東郡。東郡乃連接六國之重要通道。建之,等於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此乃明智之舉。異人的繼位,進一步削弱趙國勢力,佔領趙城37座。

直到第七位國君秦始皇贏政繼位,秦國相對於其它六國來說,已經無比強盛,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西漢政治家賈誼的《過秦論》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然而這場仗,要想打贏,也絕非易事。國與國每年都有戰事交鋒,一打仗,就要耗費很多的財力。秦國在此之前已經打過百餘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輪到秦始皇這代,雖然國土資源豐富,但財力的外流也較為嚴重。不過這並無礙於他的雄心壯志。作為統治者,打仗的資金來源,跟本無需擔心,他只要一揮手,相信底下人自會斂來一車又一車的黃金。至於黃金的【風雲】

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在華麗而又悲滄的光陰裡,震盪出縷縷的煙塵及凜冽的寒風。夕陽如血的餘輝,將一幅幅歷史的唯美畫卷掩在血色裡。踏往古道的拐角,再回望一眼血色裡的風景,卻看到無數血液沸騰湧動的身影,它們湧成憂傷的歌謠,然後被風吹起,捲飛上天。

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造人、刑天舞干戚、精衛填海到誇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等,洪荒年代的神奇,已不是單純用文字就可以匹敵。

初涉歷史,便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深深感動。後來又聽說其乃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造者,不禁心有餘悸。夏時的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被世襲制取代,這是必然。夏末,內政不修,外患不斷,歷經17帝的夏朝在階級矛盾越演越烈的情況下,終於走到了盡頭。商湯伐桀全勝,商朝應運而生。牧野之戰,商紂平東南夷,雖勝然窮兵黷武。

《左傳》曰:「紂克東夷而損其身」。公元前11世紀殷商亡,周武王奪取政權。

歷史的浮雲很快穿過兩周,昭王統六軍南攻楚,溺於漢水,南征失敗,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了褒姒一笑,終促西周亡也。然兩周奠定的古中國規模,足令鬼神生寒。進入春秋時代,最服孔子「仁政,民貴君輕」之儒說,以及墨子「人定勝天」之思想。然孔子所著《春秋》之編年體史書,《宋史?王安石傳》卻云:「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但其仍不失為儒學之經典。不得不提的春秋五王爭霸,搞得雞犬不寧,民無法安生。想那時期,和平呼聲定是當時眾民之所望。故「弭兵之會」,強以鎮國威,慰百姓。

到了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列位諸侯。從春秋初期一百四十多家諸侯減到二十餘家,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其中以西贏秦國最令人稱奇。

李白《古風》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經過十年的南征北戰,39歲的秦王嬴政氣吞山河,橫掃六國,平定天下,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其實秦始皇最大的成功,在於不失時機地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在這個過程之前,秦始皇的五世祖秦孝公贏渠梁的「商鞅變法」功不可沒。

鄧小平同志也說過:「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在秦國這場深刻大變革裡,衛國人商鞅手捧《治秦九論》,與贏渠梁連談三天三夜,贏渠梁當即拜其為相,決定變法,以法制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瓦解、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正是在這一歷史洪流的沖刷下發展並實現起來的。

《戰國策》對此評價曰:「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看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且符合當時的潮流趨勢。秦國變強,惹得六國紅眼,故相互約談著要進行合縱。秦惠王通過連橫,打破六國合縱,可謂強也。然秦孝公崩,商鞅遭到秦國貴族及政敵的迫害,且其在變法時不循私情,得罪過惠文王趙駟,故被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連族人。

商鞅在華夏大地這場「黑色裂變」中,必定要經風和血的洗刷,愛與恨交織的悲壯人生,只是可惜了整個家族,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秦武王是最具黑色幽默色彩的一個國君。他在位3年,名將甘茂拿下宜陽,獨斬六萬韓兵,秦軍兵出函谷關,直達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微身出迎。周室太廟九鼎排列殿堂,此九鼎乃夏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所鑄。秦武王身強體壯,勇力過人,常以鬥力為樂,他逐個參觀,見得雍州鼎時,忍不住上前,緊束腰帶,挽起雙袖,舉!結果因舉重而死。死前暈迷中仍自言自語:「心願已了,雖死無憾。」這個將鼎舉起半尺,後又被鼎砸死的國君,他的逞強好勇之術確實令人稱奇,畢竟是付出了血的代價。在稱奇之餘,也不免笑翻了天。他的殷紅血液,本身就是黑色幽默最濃重的一筆。

秦國的第四位國君秦昭襄王贏稷,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從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整整56年。他在位期間,不斷向東方進發,離間六國,摧垮六國主力,擴張領土,佔領吞食東方六國大片國土,使得魏趙兩國國土分別縮小三分之二、三分之一,楚國損城一半,韓燕齊三國也損城大半。這為贏政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固的基礎。他駕崩後,時年53歲的太子安國君繼位,登基不到3天就猝然而亡。安國君可能是太興奮的緣故吧。他登帝的心理活動,肯定是波瀾壯闊,色彩紛呈如彩虹。我安國君熬了那麼久,以為熬到白頭也沒有當皇帝的可能了,如今終於如願,真是可喜可賀啊!然後他手舞足蹈,飲酒歡慶,狂笑離世。他的命運,比清代偉大的諷刺作家吳敬梓筆下的范進還要悲慘,人家范進中了舉人,最多也就喜極而瘋,安國君呢,卻是喜極而卒,悲哀啊!看來舉人跟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還是做個平民老百姓比較強。

第六位國君秦莊襄王異人,早年被押為人質,困於趙國邯鄲城。衛國商人呂不韋以為其「奇貨可居」,暗中幫助,加以栽培,並將最寵愛歌姬趙姬獻呈。異人果然不負所望,當了皇帝。做皇帝,當然不會忘記困境中熱心幫忙的呂不韋,第一件事便重用呂不韋,第二件事便是建立東郡。東郡乃連接六國之重要通道。建之,等於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此乃明智之舉。異人的繼位,進一步削弱趙國勢力,佔領趙城37座。

直到第七位國君秦始皇贏政繼位,秦國相對於其它六國來說,已經無比強盛,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西漢政治家賈誼的《過秦論》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然而這場仗,要想打贏,也絕非易事。國與國每年都有戰事交鋒,一打仗,就要耗費很多的財力。秦國在此之前已經打過百餘場大大小小的戰役。輪到秦始皇這代,雖然國土資源豐富,但財力的外流也較為嚴重。不過這並無礙於他的雄心壯志。作為統治者,打仗的資金來源,跟本無需擔心,他只要一揮手,相信底下人自會斂來一車又一車的黃金。至於黃金的來向,應該會跟1974年1月29日,我國考古隊挖掘出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樣讓世人震驚吧。

總之,秦國經過十年血與汗的悲壯征程,終於完成統一霸業。秦始皇也成為了世人景仰的大帝。縱使千古一帝,也有一失。他的「焚書坑儒」事件仍為萬世所唾罵,受鬼神之誅耳。

凡是稱雄的,有時是英雄,有時也注定會成為狗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公元前210年,贏政在巡南沙丘時染病卒。丞相趙高與李斯勾結謀殺太子扶蘇,另立秦二世胡亥。胡亥昏庸暴政,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後來起義被鎮壓,趙高又殺二世及丞相李斯,立秦始皇之孫子嬰為秦王,因當時秦朝的土地已縮小大半,故不能稱帝,只可稱王。趙高妄想將子嬰作為傀儡,誰料子嬰登基不到六日,便設計殺死趙高,誅連其族。

不久,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劉邦心知子嬰雖降,斬草若不除根,恐不日他會反撲。但他是個有頭腦且足智多謀之人,知若真殺,必定引起秦朝舊部的不滿,故只將其交由隨行官吏看管。不幾日,項羽亦攻入咸陽,劉邦軍隊無力抵抗,急往後撤,留下子嬰。

劉邦留嬰,在我看來,總覺得故意的成份較濃,有些借刀殺人的意味。韓信曾跟劉邦分析過霸王的性格,說他是一個孤傲自負,狂暴浮躁,一意孤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

凡是自以為是的人,大多容不下眼前一粒沙。現在子嬰這粒沙子被風吹到眼前晃啊晃的,項羽豈能放任之,他立即拿劍,一劍刺穿子嬰的心臟。子嬰亡,秦朝滅也。

單從這點,就可以推測出劉邦與項羽各自的命運。劉邦雖無勇,但他夠寬厚夠機智,雖然這樣的「寬厚」也只是做戲成份,仍有很多人買他的賬。而項羽的勇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他一生作戰,戰必勝,攻必克,沒有打過一次敗戰,從來都是贏得漂漂亮亮的。卻在最緊要關頭丟了江山沒了命,這跟他的缺乏容人之量有很大的關係。就說英布投漢事件吧,當時隨何勸英布投奔劉邦,英布人雖然去了漢,但也沒有真正的靠攏。再說了,那時漢楚雙方還未起戰事,項羽你怎麼就一下子確定英布會反判,不分青紅皂白就派人將其妻兒殺害呢。這也難怪之後楚漢交戰中,英布進入九江,為報妻兒仇心切,不顧舊時交情,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殘殺了很多楚兵,奮勇奪下楚地好幾座縣城。

項羽的眼睛,只夠到眼前,說他鼠目寸光也不為過。他每攻城必屠城,先是殺子嬰,接著燒宮室,最後屠咸陽。在還未燒宮之前,有部下攔之,問曰:「咸陽本是帝都,霸王你若是燒了咸陽,何處定都?」項羽答曰:「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真是好笑的答話,竟然富貴就要還鄉,何苦大張旗鼓,冒著損兵折將,甚至丟命的危險拼於沙場。

關於人才方面,從豐邑走出的劉邦,深知得才者得天下,故善用謀士,結果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最終大獲全勝。由於其布衣出身,知徭稅重,天下百姓必恨之,恨則反,反王朝必動盪不安。故坐上龍椅,立馬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推動工農商三業穩步向前發展。

【塵煙】

關於項羽烏江自刎事件,本人倒不以為然,他竟然選擇了要當西楚霸王,那麼心裡也早該明白所謂成王敗寇,不勝則亡之理。當聽到四面楚歌,項羽的情緒已落低谷,酒過三巡,作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即使他力量拔山,氣壓當世,可惜時勢不利喲!烏騅不再飛馳喲!詩裡的憂傷注定了其悲劇的人生。

不知道那時候作這首詩的項羽有沒有想起鴻門宴的場景,當時堂弟項莊舞劍,趁機欲殺劉邦,雖然叔父項伯為保劉邦,也拔劍起舞。但他自己也可以借這個空隙殺之,再說亞父范增也多次示意其動手,然他心腸過軟,終沒能下手,最後讓劉邦逃脫。不知此時的他,有沒有後悔鴻門宴時的大意?也不知他有沒有憶起劉邦被困滎陽時,(劉邦用陳平的「捐金數萬斤,離間項羽群臣」離間范增與霸王)自己猜忌而辭范增官位,令其憂憤死而悔之?

我最關心和同情的,是項羽寵愛的妃子虞姬。她竟在聽完項羽

的詩詞後,和詞一首曰:「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劍起,鮮血漫流一地。這樣一個堅貞的女子,用鮮血奠祭了自認為至高無上的愛情,著實令我心疼不已。

在她之前,項羽還有過很多的女人,大凡王者,後宮佳麗必定成群。據說公元前209年,項羽連和項梁於吳中起義,殺死會稽太守,而虞姬只是太守府裡的一個丫環。虞姬只遠遠地觀望,一眼便歡喜上這個明眸亮齒,英氣逼人的霸王。當時霸王的身旁,眾多美女環繞,他的眼裡,並沒有她的存在。他每日每夜與那些美女尋歡,她只是作為一個透明人站著。直到有次夜裡,她在月光下舞劍,才被項羽召見。召見之後,他身邊還是有眾多美女左擁右簇,她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

直到垓下戰役爆發,那些貪生怕死之女紛紛逃離,只剩虞姬一人守他身旁,隨他出征,直至自刎。後來據說宋詞的詞牌《虞美人》就是因虞姬而得名的。

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曰:「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

談到虞姬,似乎扯得有些遠了。歷史的風雲拂過湖心,蕩起陣陣波紋,虞美人的身影,漸行漸近,又漸行漸隱。當站在柳樹下的喜鵲嘰嘰喳喳叫了三聲後,我看到歷史的滾滾煙塵,跌跌撞撞,滾進了漢朝最繁華的「文景之治。」

在那四十年左右的盛世裡,漢文帝劉恆以節欲儉約自持,運用秦漢時期「守法而無為」的黃老之學及休養生息政策治理國家。他在位23年,最重要的改革,便是廢除肉刑,改用刑制。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叫緹縈的小女孩,她是推動此次改革的關鍵人物。

文帝四年,緹縈的父親淳於意給一貴婦治病,此人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然其家人硬是要淳於意開藥方。無奈,他只得草草開了藥。不出所料,貴婦沒幾日重病離逝,其家仗勢欺人,誣陷淳於意故意開錯藥方,告入官府。審判官昏庸無能,不分青紅皂白,判淳於意有罪,必須受於肉型。緹縈救父心切,磨破多雙鞋,起過多個水泡,不遠萬里趕至長安。她聽旅館的人說漢文帝准許百姓有冤案可以直接上奏章,便馬上請人代寫,傳給皇城守衛,守衛再傳大殿。

當時的肉刑主要有四種:一是削鼻,二是刺面,三是剜膝,四是砍腿。緹縈覺得父親被人誣陷,沒有罪;但其確實是開了藥,竟然被判有罪,是該懲罰。但是肉刑的話,太過嚴重。再說肉刑了,哪還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上書請求漢文帝輕判。漢文帝看了緹縈的奏章,被其孝心感動,赦免了淳於公,廢除肉刑。緹縈就這樣救了父親。她便是那個時期孝道的最佳典範。

其實漢文帝也是個孝感動天之人。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和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有篇《親嘗湯藥》寫的便是漢文帝的故事。書曰:「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時年32歲的漢景帝劉啟即位。景帝前元三年,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鞏固大漢千秋偉業,學貫儒法的晁錯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要其廢藩王,並指出晚削藩不如早削藩。從而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濞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號令各諸侯連合大軍反漢。要知道,那時候的漢國,國家的意識形態主要以道家學說為主,竇太后本身便是強硬的道家派。

《道德經》第十六章《以靜制動,寧靜致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大概意思就是說虛靜無慾,回歸本性便是自然規律。不認識自然規律,妄動亂搞就會有凶禍。只有公正坦蕩,天下才會歸順。

故為去七國起兵之借口,劉啟只好腰斬儒學者晁錯於長安東市。沒削藩之前,人家本來好好的,七國也沒有說要反判,是你晁錯妄動亂搞,害得七國真的起了判心。如今殺你給七國諸侯看,他們應會體諒,回歸自然規律,順我大漢王朝。然晁錯被殺,並沒有如道家所言,天下順之。看來七國的反判心甚強,也就無所謂公正坦蕩。

於是,景帝任用太尉周亞夫為漢軍主帥,短短的三個月時間,便用武力平息了這場叛亂。其實這場戰事,無需打便能預測誰勝誰負。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民心軍心所向,國盛也。且當時乃「文景之治」,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吳楚七國卻硬要擾亂這種太平盛世,最先惹怒的,除了漢朝統治者,便是黎明百姓。仗還未開打,吳楚七國就已失了民心。失民心者,必失天下。而景帝幾乎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絕大優勢。平定藩王后,他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強並鞏固中央集權,為漢武帝建立最輝煌西漢王朝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與保證。

【火花】

火花在天空中飛舞的華麗影子,像極了炎黃子孫剛毅堅強的背影。我的腳步踏在華夏黃色的泥沙裡,沙與腳緊緊簇擁,彷彿能攪出神州華美詩章。詩的韻律,承載厚重及靈氣。而一首首悲壯的風雲變幻曲,被塵封的歲月推到了皎潔的歷史天空下。藍天蕩浮雲,畫捲舞清輝。生命該以怎樣的悲壯,穿行脈胳?火花該以怎樣璀璨的光芒,照耀千年?

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他本是劉啟的第十個兒子,4歲被立為膠東王,7歲榮冊太子,他還未被立太子中間的三年,是景帝后宮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三年。

據歷史記載:景帝劉啟即位後,立薄氏為皇后,然薄氏無子,按照禮制,須廢除。劉啟立刻冊栗姬的兒子劉榮為太子,栗姬卻沒被立後,所以後位一直懸空。後宮三千佳麗,展盡妖嬈,撫盡風騷,勾盡媚眼,依舊沒能被立。彼時,劉嫖想將自己的女兒陳阿嬌許配太子劉榮,以便日後成為皇后。然栗姬斷然拒絕,劉嫖碰了一鼻子灰,由此震怒。劉嫖何取人也?她乃竇太后的親生女兒館陶長公主。她從小便與同母的弟弟景帝感情甚深,在皇室,是個重量級人物。她一怒,栗姬注定沒有好果子吃。

此時,劉徹的母親王美人百般討好劉嫖,那時的劉徹,還只是膠東王。劉嫖見王美人待她如此之好,心生感動,便問王美人,「若以後,我們結為親家,可好?」王美人是個聰明的女人,知道劉嫖話裡的意思。她高興地鼓紅雙掌,「若可以跟長公主結親,定是天下美事。」

劉嫖聽王美人此言,心燦若桃花。長公主跟4歲的膠東王之間,還有過一段對話。

她問劉徹:「徹兒,你覺得阿嬌漂亮嗎?」

答曰:「漂亮。」

「長大後,娶她何如?」

「若娶得阿嬌,當金屋駐之。」

這下,劉嫖更是笑得合不攏嘴。她不停地在景弟面前參栗姬的壞話,並不失時機讚美王美人跟劉徹,並誇劉徹小小年齡,對四書五經卻爛熟於心,皇上有福啊!有這麼個聰明的兒子。

壞話講得多了,也就成真。好話說得多了,也就好上加好,變成事實。景帝七年,劉榮被廢為臨江王,王美人終於得償所願,被冊封為後,劉徹被立為太子。

從此,劉徹青雲直上,直至登基,立刻冊封陳阿嬌為皇后。

《謚法》云:「威強睿德曰武」。形容的便是漢武帝劉徹。

他是個集雄才偉略,文武雙全,英俊威嚴於一身的帝王。他登基之初,便採納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使諸侯封地自我縮減。同時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禁止諸侯國鑄錢,以便管理。在軍事方面,除了加大力度集中兵權並改革兵制外,還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邊派李廣、霍去病、衛青出擊匈奴,解除匈奴對漢的威脅。另一邊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西漢聯繫西域至中亞通道,開闢絲綢之路。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對貨幣進行統一管理,並採取重農輕商態度,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加大力度嚴懲作殲犯科者。在思想方面,聽取思想家,儒學家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建議,使儒學地位得以正統,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到現在。在人事方面,對人才的開發,實行了察舉制和征辟制,進一步把察舉和征辟發展成一種完善的選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官方對人才的需求和利用。同時,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統計,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並規範起來的。

在漢武帝的一生中,有三個重要的女人。她們分別是陳阿嬌,衛子夫和李夫人。陳阿嬌,就像是一首重金屬搖滾樂,在金屬快速地,重力地敲擊過程中,她搖擺的舞姿,就像是沙漠中熱情的一把火,能將雪瞬間融化成水,給飢渴人以生命的力量。衛子夫,則是古典的交響樂味道流行曲,她通常在絃樂伴奏的時候,用低音旋律渲染現場,在廣闊的公共場合,具有很強的煽動性。而李夫人,更像是一首溫吞緩慢的抒情曲,她在情濃意密的時候,忽然一個轉身,便有悲傷的淚水流落肩頭。

這三個女人中,我最欣賞陳阿嬌的性格。雖然她並不是劉徹最愛的女人,但她卻是唯一一個全身心去愛他的人。一直認為陳阿嬌是可憐的。雖然劉徹兌現諾言,駐了金屋藏她,然她卻是寂寞無助的。他初登帝位,有大把的國事奏折等著處理,所以常常早出晚歸,甚至整日整夜待在御書房,甚少陪她。她只得一個人面對金燦燦的冰冷,獨自枕淚到天明。等國事沒那麼忙了,劉徹有時間可以陪著她,她便開始放肆地撒嬌放肆地發脾氣。她把連日來所有的孤單寂寞換作拳頭,一拳又一拳地捶打在劉徹的胸膛。起初劉徹還覺得她的舉動很可愛,日子久了,便開始厭煩。他一厭煩,阿嬌便會覺得委屈。倘若她委屈,便會一哭二鬧三上吊,結果搞得疼愛她的外祖母竇太后及長公主劉嫖用言語輪番轟炸劉徹。國事多,劉徹本來就煩悶,再加上這樣一轟炸,心甚疲勞,便慢慢地冷落陳阿嬌,最後連長門宮也懶得跨進去。

衛子夫便是在劉徹心情不好去平陽府找姐姐喝酒的時候出現的。她在皇帝面前群舞高擺,宛轉蛾眉,媚眼紛飛,只一剎那,便將帝王的魂勾了去,然後兩人一夜情,接著劉徹領其回了皇宮。她的到來,給後宮增添了幾許生機,原本死去沉沉的後宮,因她婉轉的歌喉踢踏的舞步顯得生動熱鬧。皇帝下朝,只臨她的寢宮。終於引起了陳阿嬌的不滿。她帶領一幫妃子,風風火火趕到,當著劉徹的面咒罵衛子夫是狐狸精,然後開始砸東西,邊砸邊罵劉徹無情,說當初如果不是我母親的幫助,你和王美人能有今天的地位嗎?

劉徹很大男子主義,且自尊心極強,聽得這話,火氣三冒,狠狠甩了陳阿嬌兩巴掌。衛子夫開始添油加醋,煽風打火,說陳阿嬌如何如何欺負她,並設計了巫蠱案害之,結果阿嬌被廢,打入長門冷宮。衛子夫取而代之。不久,陳阿嬌病逝,她直到死的最後一刻,嘴裡掛念的仍是劉徹的名字,可是這個男人的懷裡,摟著衛姓女子。

陳阿嬌,是個不為名不為利不為權,只單純愛劉徹的女子,且愛得轟轟烈烈,光明磊落,沒有一點遮攔。她本出身名門望族,從小便擁有至高無上的芳華,那些名啊利啊的,在她眼中,都只是過場雲煙。她愛的,只不過是劉徹,這個實實在在,說要「金屋駐她」的男人。而衛子夫的愛,肯定是名利權勢的最大集合,她出身太過卑微,她需要這些來點綴她虛浮的人生,所以她必須選擇跟在劉徹的屁股後面。倘若劉徹不是皇帝,衛子夫這樣的女子,想必轉身跑到別處了吧。

李夫人則是因了她哥哥李延年在武帝面前演唱《佳人曲》有幸被召見。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一闋短歌,使得雄才大略的劉徹生出一見伊人的嚮往,這不得不佩服李延年的唱功。然而,李夫人入宮短短幾年,便染了重病。她是個清高的女子,她的美麗,透著清冷的暗灰。她病入膏肓,臉清瘦,毫無血色,劉徹來看她,她卻用被子蒙頭。她想讓劉徹永遠記得她的美。所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劉徹依然沒能見她一面。據說《秋風辭》《悼李夫人賦》便是劉徹在不眠之夜,滿懷著深情濃意為李夫人而作的。

英國作家威廉?薩克雷的《名利場》有句話是這樣寫的:「能愛得天長地久是世上最棒的事,但能愛卻無法永恆亦屬難得,僅次之。」

隔著千年的塵煙,游梭在歷史浩瀚的天空下,心竟也跟著起起浮浮。原來,愛上愛情,都注定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疼痛。說句實在話,劉徹的這三個女人,衛子夫最令我不齒。可是後來太子劉據因判亂死,接著她也自殺,堂堂一國之母,只是草草安葬,並沒有像陳阿嬌那樣大張旗鼓,享受國母級別的葬禮及朝拜,只能等到十八年後她的曾孫劉詢登基,才以皇后禮重新厚葬她。突然覺得她也是個可憐之人。

「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活著霸了天下又如何,死後還不是如風,煙消雲散,徒留一絲悲傷。

誠然,衛氏一門對鞏固西漢的江山做出的貢獻是無法比擬的。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匈奴猖狂,燒殺搶掠,常犯漢土,擾得民不聊生。匈奴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擅長使用長矛弓箭作戰。他們的統治者單于,據說是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所以要打敗這樣的一支神兵勇將,談何容易。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和外甥霍去病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出生入死,浴血奮戰,表現出了驚人的英勇。

衛青是在公元前129年,也就是元光六年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從此開始了他的沙場生涯。他首次出征,出上谷直搗龍城,斬敵七百;再次率三萬騎兵出擊匈奴,身先士卒,斬俘敵軍數千人;又在公元127年,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收復河朔;再奇襲高闕,高奏凱歌;二出定襄,共殲敵一萬數千多名;漠北大戰中,更是取得了驚人戰績。

在衛青建功立業的同時,霍去病也漸漸長大,受其舅影響堪深。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戰,霍去病斬敵二千餘人,活捉匈奴單于的叔父。他的橫空出世,立馬取得奪目戰果,更在兩次河西大戰中,穩定局勢,控制河西走廊,打通西域要道。使得匈奴聞風喪膽,悲歌響徹山谷。漠北大戰中,霍去病與匈奴左賢王部之戰,可謂顛峰造極,並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從此他的「封狼居胥」,流芳百世,名存千古。班師回朝,立被授於「大司馬驃騎將軍」之稱,僅次於衛青的「大司馬大將軍」名號。

《漢書?霍去病傳》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繼,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三國誌?魏書??曹彰傳》亦曰:「曹彰字子文,少善騎射,能手格猛獸。操嘗戒之曰:汝不讀書而好弓馬。此匹夫之勇,何足貴乎?曹彰曰:大丈夫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可見,他們被並稱為「帝國雙璧」,乃歷代兵家所敬仰也,影響甚深。衛氏一門,可以說是歷史與時勢造出來的奇葩。

漢武帝晚年,知天命的他開始悔悟從前的種種過失,並在自我批評與反省中下書告天下黎民蒼生。書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堂堂一國天子,一紙《罪己詔》中顯示出來的大氣及魄力,讓人欽佩的同時不禁豎起大拇指。

馬克思的自我批評論,原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就已首開先河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五柞宮駕崩,享年70歲。他與趙婕妤所生之子漢昭帝劉弗陵3月30日在眾臣的擁立下繼位,彼時8歲。其還未登基前,武帝擔心趙婕妤「母壯子幼」,重蹈呂後覆轍,且那時趙婕妤尚壯年,與男人苟合機率大,為防外戚奪權,便殺趙殉葬。

漢昭帝即位後,繼續實行漢武帝時期政策,加強北方戍防,鞏固大漢河山,然輔臣爭權的現象日益嚴重。公元前83年4月,漢昭帝立6歲的上官氏為皇后,成為中國歷史上人們津津樂道的奇事。上官氏何取人也?她乃佐軍上官桀之孫女,大將軍霍光之外孫女。武帝臨崩前,特囑朝內大臣四人幫助小皇帝處理江山社稷,共輔國政。其中就有上官桀跟霍光,由此可以推斷,上官家族跟霍家族在朝廷的地位及權勢甚為強大。

公元前81年,賢良文學與桑弘羊因鹽鐵官營問題不一致而引發了內外政策間一場關於「鹽鐵會議」的特殊辯論。辯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民間疾苦的原因。第二、對匈奴的政策問題。第三、關於施政方針和治國的指導思想。這是一場來自社會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與上層社會階級之間的舌槍論戰,表現了不同形式經濟與政治思想體系,並對治國政策提出了新一輪的挑戰,在繼續堅持走武帝時期的「「休養民息」路線外,同時對經濟的復甦及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深遠影響。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就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件。

桑弘羊在「鹽鐵會議」後,政治出現了挫折,開始走下坡路。公元前80年10月,不滿足現狀的上官桀連合桑弘羊、燕王劉旦等人發動宮廷政變,企圖侵吞國家政權。然聰明機智的昭帝早就洞悉此事,暗中連合霍光先發制人,粉碎其政變,誅殺之。由於上官皇后幼小,未參與家族政變,且她和外公霍光的關係一直很親密,故沒有牽扯其中。其實霍光跟上官桀雖為親家,但他們從政理念背道而馳,且雙方都有很強的權力控制欲,所以不可避免要進行一番血拼。

「昭帝之世,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在首輔大臣霍光的輔佐下,漢昭帝繼承武帝末年的富民政策,與民休息,國泰平安,風調雨順,人民生活狀況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中興穩定的局面。據史書記載,少年的漢昭帝頗具非常之才,熟知軍國大事。若天假其年,必有一番作為。只是可惜,他從小身體一直不佳,還未來得及展其雄才大略,卻在公元前74年6月5日病逝長安,年僅21歲。

直到昭帝卒,上官皇后也一直未能為其生出子嗣,故找來劉徹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繼任。劉賀平素乃狂妄放縱之人,且行為毫無節制,女色不禁,虜掠民女,酒肉歌舞,荒淫肆憚。只做了27天皇帝便被廢。緊接著霍光又召集朝中大臣討論新皇帝人選,又一場皇權拉鋸戰開幕。沒多久,漢武帝曾孫劉病已堪當大任,入宮繼承皇位,改名劉詢,成為漢宣帝。尊及笄之年的上官氏為太皇太后。

可憐的上官氏,15歲就注定了一生的寡婦生涯,一個人伴著宮燈仰望如水的月光過自己孤寂的人生。宮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橋影流虹,碧落黃泉儘是生疼啊!

大凡古代的女子,封建思想深不可脫,忠貞孝義固不可移,所有的繁文縟節,都是悲哀的根源。

我不是上官氏,所以我無法深刻地體會她的心境。我只是看過孫耀威跟曹穎主演的電視劇《烏龍闖情關》,劇裡的漢宣帝曾傾心於上官氏,只可惜,這是一場注定有緣無份的愛情。或者連愛情都不算,因為他們緣裡承載的,都是皇族高貴的血統,血絲各自牽連的,都是望不到頭的紅艷與淒美。這樣的淒美,在覆蓋視聽的同時也淹了情愛,儘管是真真切切深深地愛過,也要當作沒有發生,然後相互投去過路者的目光,拍拍灰塵,各自轉身。

上官氏,在沒有漢昭帝的眼神中過活,既使雍容華貴,錦衣玉食,終只能作為一個小配角,一段小插曲而存在。這是皇權的悲哀,是封建制度下婦女命運不可逆轉的蒼涼之疼,有如千秋萬代之枯葉。

她做了10年皇后,27天皇太后,36年又338天的太皇太后,於建昭二年過世,享年52歲,終於與漢昭帝合葬,終於可以不用再守活寡,終於可以站在黃泉路上拉著劉弗陵的手,行走於奈何橋畔,在孟婆端來忘情水的時候,深深地緊緊地最後一次相擁,十指相扣,呢喃細語。「弗陵,來世,我們還做夫妻,來世,我上官氏會為你劉弗陵生下一兒半女,我們會過最簡單的生活,沒有權勢沒有華衣遠離爭鬥,我只要你手心的溫度,陪著我終老。」然後上官氏淚眼茫茫,她站於忘川最頂峰,在微笑的淚光中喝下了忘情水,等著下一個輪迴再相遇。

這一場又一場的火,終於在忘情水的澆灌滋潤下開出了殷紅的血花,凝結於無數的黑夜裡,用悲壯的生命來惦記,再照耀千年萬世,等待風凰涅盤重生。希望來世,所有的歷史,不會再有淒苦。

【一聲歎息】

漢宣帝劉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災的帝王。他的身世,頗巨色彩傳奇。他出生才幾個月,一場「巫蠱之禍」便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因此事件受牽連的,先是當朝兩名德高望重的宰相,兩名玉貌花容傾國傾城的公主,接著便是皇太子祖父全家,再就是皇后曾祖母,還有數千上萬的黎明百姓。

據說那場聲勢浩大的巫蠱案,弄得長安滿城血流成河,屍體成片。漢朝的皇室本是楚國人,雖然在治理國家政策上,多採取先秦制度,文化則全盤接受楚國文化,而楚人尚信巫好鬼,故漢朝的統治者甚相信蠱術之說。

某日,武帝頭痛欲裂,寵臣江充便說是有人在皇宮用蠱術詛咒皇帝,帝信之,命江充調查。江充與太子劉據之間本就有重大矛盾利益衝突,他連合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設計「巫蠱事件」陷害太子。

《江充傳》曰:「武帝末,衛後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恐上晏駕後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是時,上春秋高,意多所惡,以為左右皆為蠱道祝詛,窮治其事。丞相公孫賀父子,陽石、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

尚在襁褓之中的劉詢,出生幾個月便被抓進長安大牢,一關就是五年,若不是好心的獄官邴吉幫助,恐早命喪黃泉。也就是在他逃出大牢,流落民間這十二年,認識了掖庭丞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

公元前75年,評平君嫁予劉詢為妻,次年生下兒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夫妻兩人情意濃厚,恩愛十分。昌邑百姓,常見得他們笑容滿面,牽手遊湖的場景。那時的劉詢,日子平靜似水,幸福卻是滿當當。雖是皇族血統,卻從來沒有想過會當皇帝。

公元前74年7月,西漢王朝的高層建築發生了令人目瞪口僵,卷不過舌的變故,劉詢在懵懵懂懂間,被霍光等大臣擁立為皇。許平君也隨他入了皇宮,封了婕妤。

霍光挑選劉詢為王,表面上是以西漢的江山社稷為重。其實存在很大的私慾之心。劉詢乃戾太子劉據之孫,劉據乃衛子夫之子,衛子夫乃霍光同父異母弟弟霍去病之姨,也就等同於劉詢跟霍光之間也沾了點親。同時霍光認為民間長大的劉詢不懂朝政,易操縱控制,且劉詢跟他女兒霍成君年齡相當,他想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劉詢,以便將來推上皇位寶座。有了這些私慾之後,他便將女兒弄進宮中,要求劉詢納她為妃。

由於劉詢當皇帝沒多久,根基薄弱,在皇族中還沒有依靠力量,且迫於霍氏集團在朝廷的強權政腕,不得不依之。

霍成君入宮後,在霍光的強大政權支持下,群臣開始紛紛勸說劉詢冊其為後。冊封皇后這件事,表面上看似後宮之事,實際上則是一場政治權利的爭奪戰。這場爭奪戰當中,似必夾雜著太多不安的動亂因子。若處理得不好,隨時都會演變成一場血雨腥風的宮廷大屠殺。

無論如何,劉詢是下定了決心給最愛的許平君以最高的名份。這是他對愛情至高無上的宣誓。儘管這樣的宣誓承諾裡,透著斑駁的看不見的厚重殺氣。他仍顫抖著雙手,固執地下了一道莫名奇妙的詔書。詔曰:「上乃召求微時故劍。」群臣揣摩了好久,終於知皇帝陛下心意,便一個個請立許氏為後。霍光雖然氣得臉色鐵青,但也無奈。

《漢書?外戚傳上》亦曰:「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

公元前74年12月31日,許平君正式成為西漢第七位國君劉詢的皇后。公元前71年,做了兩年零一天皇后的許平君懷有身孕,她在又產下一小公主後,霍光之妻霍顯連合女醫淳於衍用毒藥謀殺之。次年霍成君終於得霍光所願,成了劉詢的第二任皇后。

一入宮門深似海,恩怨情仇將心踩。心上哭聲奏成河,河裡淚落逆成流。流不盡心傷悲成癡,空對鴛鴦折斷翅,傷也如灰情也盡吹。

溫柔賢淑,心思簡單的平民之女許平君,就這樣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她只不過想本本份份地做劉詢的老婆,本本份份做他孩子的娘,本本份份地做別人的女兒。可是政治卻將她捲進了這場漩渦裡,釀成了一杯悲酒。酒中刺胃的悲傷之涼,恐怕只有劉詢最為清楚。

然而,他卻無能為力。他身為一國之君,權還未掌於手,他只能吞聲忍氣,化悲痛為力量,擺出一副冷酷的嘴臉,迎合某些人的味。

委曲求全,只是為了日後的滄海桑田,只是為了這片雄渾的國土,能夠在困頓中衝破一切阻礙,還西漢以最溫馨畫面。

人前人後,劉詢百般討好霍成君,舉手投足間皆鶼蝶情深,舉案齊眉間皆比翼連枝,琴瑟調和間皆鳳凰雙飛。所有的人,信以為真。

霍成君亦如此。她開心地享受著劉詢給予的歡樂,她開心地認為,他是真真切切地忘記了前妻,真真切切待她好。

她在每個月華如水的黃昏,趴在劉詢在背上,一遍遍將愛的誓言默念;她在每個清冷的黑夜,悉心地哄著許平君的小公主入眠,把她當自己的親生女一樣。她知道父母被權勢利益沖昏了頭,而她只不過想贖他們的過錯,想好好彌這一場殘酷的罪責。她的內心,真的只想做個相夫教子的平凡女子,儘管這孩子是丈夫和別的女人所生。

皇城威威,宮怨深深,歷史長河,從來都是順流而下的。高處不勝寒,悲劇是一種必然。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劉詢在許家族人及御史大夫邴吉的幫助下,終於奪回了霍氏集團20年的領兵權,瓦解了該核心集團的中間力量。霍成君的母親霍顯死罪,斬之;其親戚霍山和兩個哥哥霍禹、霍雲均服毒自殺。接著劉詢翻臉比翻書還快,他收起逢場做戲之心,立刻下廢後詔書曰:「皇后熒惑失道,懷不德,挾毒與母博陸宣城侯顯謀,欲危太子,無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廟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嗚呼傷哉,其退避宮,上璽綬有司。」

霍成君聽得詔書,沒有做任何辯解,當即暈倒。

劉詢又另立王奉光之女為皇后,也就是後來的邛成太后。其實也不是因為愛她,只是兒子劉奭和她比較投緣,劉詢也覺得她很適合做太子的母親,僅此而已。對劉奭,宣帝至始至終都是最寵愛,儘管他不成氣候,時常惹他生氣。雖然他曾動過換聰明機智的淮陽憲王劉欽為太子,但最終,都作罷。因為他太愛許平君了。所以他要把江山托付給她的兒子,這也是愛到極至的最佳表現。

劉詢廢霍成君後,再也未曾踏過她的宮門。公元前54年,獨自守著冷宮十二年,卻還在期盼宣帝會再次光臨的霍成君,終於勇敢地拿起刀片,往脈博一割,只為了最後的相見。然,她最終也未能如願,孤冷地躺在了昆吾亭東。

漢宮怨,攜不到白頭。霍成君的愛,注定只是一出悲劇的戲曲。誰叫她是霍光的女兒;誰叫她的身上,流著霍氏家族的血液;誰叫她是中間插進去的愛。插入的愛,沒有土壤護體,沒有根源支撐,總是膚淺的。儘管她也是掏心掏肺地愛劉詢。但對劉詢來說,她只不過是霍光安插在他身邊的一顆棋子,而他只是適時的陪她演了一場情戲,僅此而已。「南陵遺愛,故劍情深」從頭至尾,都只是許平君和劉詢的故事,而她霍成君,充其量不過是個旁觀者,或者連旁觀者的咨格都不夠。

公元前48年,在位25年的漢宣帝撒手人寰,享年43歲。

同年,太子劉奭即位,史稱漢元帝。

元帝在位期間,柔仁好儒,常以儒家標準選官用人,故朝野上下,多是儒生。儒生從政,最大的益處是可以推動教育向前跨步,但單崇儒家,純任德教,中央集權削弱,使得貪污腐敗現象時有發生。雖然元帝是在結合了當時嚴峻的社會形勢及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這一方略,但效果不見得有多好。只能概括為西漢王朝在元帝劉奭的統治領導之下,沒有即刻崩潰,又苟延殘喘,爭取了幾十年太平生活。

公元前36年,大將甘延壽、陳湯誅於康居消滅了最後一支反漢的匈奴。不久,雙方走起了和親政策。昭君出塞就是在這一歷史時期發生的故事。

據說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同西漢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勿得相詐相攻」。並三次進殿,請求和親。後宮有很多宮女,每個人都希望出宮,嫁個如意郎君,有個美滿家庭。但一聽說是要和匈奴和親,每個人都躲得遠遠的。因為匈奴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逐水草而居,引馬背而睡,長期遭受自然災害,甚為辛苦。故無人願意。

管事大臣急得像熱鍋裡的螞蟻——團團轉。為了大局著想,宮女王昭君毅然決定出塞和親。她出塞那日,漢元帝見得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貌,悔之。然吉日已選,為了穩定政權,只得不捨相送。回到宮中,問曰:「後宮有如此美女,朕為何不知?」畫師毛延壽嚇得跪跌殿前,原是他在昭君的畫像上做了手腳,害得昭君無緣面聖,被打冷宮。當即,被元帝殺之。

昭君在官員的護送下,順利到達漠北匈奴境地,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被被封「寧胡閼氏」。從此漢匈兩國和睦相處了60年,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後漢書?南匈奴傳》曰:「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歷史長河,流過「昭宣中興」,在聽著班婕妤唱《團扇歌》之際,順著昭君出塞的步伐,又跨進了「斷袖之癖」漢哀帝劉欣與董賢的同性悲傷戀情,再碾轉於未央宮裡那場假腥腥的哭奠後,政權繁亂,動盪不安的西漢王朝,在歷經12帝,總計213年,在外戚與宦官之間的輪流稱霸下,走到了盡頭,留給後世一聲長久的歎息!

【浮雲幽光】

浮雲很遠,紅塵很近。蒼茫的天地,瞬間刮起一陣狂風。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措施,使得不安的年華更加動盪。王莽篡漢以後,強硬的改革幣制,使得經濟凋敝,階級矛盾及官僚主義日趨嚴重化。新朝的21年,雖未出現在正史,雖只是歷史的一場小鬧劇,但這樣的鬧劇,著實令整個民族失眠。

公元22年,劉秀隨兄長劉演在春陵起兵,他們乃漢景帝后裔,抱著「復高祖之業,光大漢之雄風」的目的,組成了一支春陵軍,與王莽作戰。然王莽軍人多力大,春陵軍敗也。此時,巧遇綠林軍,故合縱擊之,初獲勝。

公元23年,加入綠林軍的劉秀被封為太常偏將軍,領八九千農民起義軍與王莽40萬軍在昆明交戰,雙方力量懸殊,懼怕者棄戰者眾多。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之理說通諸軍,固守昆陽。彼時,恰逢雷雨,綠林軍在劉秀的正確領導下,氣勢大振,奮勇殺敵,昆明之戰,最終以弱勝強,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資治通鑒》曰:「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造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可見,天要亡莽,莽不可不亡也。

公元24年,劉秀單車巡河北,更始帝劉玄卻暗中派人欲殺秀。秀得到當地豪強的支持,離開綠林,藉機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並先後滅了以琅琊人樊崇為首的赤眉軍、以劉玄為首的綠林軍、以東山荒禿為首的銅馬軍等等,艱難奠定了中興之基。並於公元25年稱帝,史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

新朝的命運,最終只能躺在王莽食古不化,改制無方的舞台邊緣,緩緩落下帷幕。從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開始,就注定了劉秀政權的來臨。所謂天下歸心,必定成就大統。然大統後,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崩離析,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刑法彌深,賦斂愈重,物價暴漲,人口流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等等,搞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恐。

《後漢書.郡國五》曰:「經過王莽一二十年的折騰,海內人口可得而數,裁十二三。」劉秀要接王莽這一攤爛事,還要想方設法把持好朝政,安置好功臣,不至於臣心散亂,可見肩頭擔之重。關於安置有功之臣方面,他主要採取兩種方法:第一,不讓拳握重兵之臣接近京師;第二,只封有功之臣,而不進行論賞。這是東漢政權重建的關鍵之策,對當時的治國安邦,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太學生出身的劉秀,也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他的聰明才華,造就了很多名言,比如「有志者事竟成;天地之性人為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我自樂此,不為疲也;疾風知勁草;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等等。這些名句中,本人最感興趣的當屬最具浪漫色彩的「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據說劉秀當初發此句感歎時,還只是一沒落皇族後代,生活拮据。而陰麗華乃春秋時期以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相管仲的後裔,端麗冠絕,不施粉黛而顏色如朝霞映雪,且家富甲一方。劉秀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見到陰麗華,從此對她的美貌念念不忘,並在心底暗誓有朝一日,定娶陰麗華為妻。很多人都笑話劉秀天方夜譚,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劉秀卻不以為然,他只把對她的愛,深深地埋在土壤裡,以熱血之心為灌溉。之後奮勇殺敵於戰場,屢建奇功,終於在更始元年六月,於宛城迎娶了陰麗華,成為一段佳話。

光武帝之後,漢明帝劉莊即位,他是最早將佛引入中國的皇帝,並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廟,名曰:白馬寺。當時的政治及社會治安相對較為穩定,基本消除了王莽時期虐政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王景負責治理黃河,並在這一時期發明的水排,鼓風冶鐵,推動農業又向前邁了一大步。班超的投筆從戎,兩次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使鄯善、于闐、疏勒等三國歸漢,恢復邦交,為維護祖國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

漢章帝在位期間,國家達到了強盛頂峰,社會安寧之境地,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被稱為「明章盛世」。到和帝時,洛陽掩然形成了重要的商業圈子,各種絲織用品,煉銅製鐵,鹽業胭粉等從各地大量湧進城內,人們相互間的公平交易買賣原則,使得經濟突飛猛長。然這一時期,也是東漢政權開始搖擺的重要時刻,由於漢和帝劉肇年幼,朝中很多大事都需竇太后和其兄竇憲親臨親問,遂開東漢外戚專政之端。

公元89年,即和帝永元元年,竇憲征伐匈奴大勝,竇氏專權不可一世。隨著竇氏勢力的迅速膨脹,小皇帝也逐漸長大成人。公元92年,和帝與宦官鄭眾等人經過一番思量,適逢竇憲和鄧疊班師回京,覺得剷除竇氏外戚時機已成熟,為安其心,和帝親臨北宮,出奇不意誅之,竇憲被逼自殺。這是東漢宦官與外戚的第一次正面鬥爭,以宦官之勝利為今後的干政埋下了伏筆。

和帝之後,不斷出現帝后親臨朝政的局面。東漢自沖帝到桓帝中葉,政權由外戚把持,外戚勢力又進入了膨脹時期。梁冀專政近二十年,便形成了具有壟斷性的閥門政治。東漢後期清議之風的盛行,掀起了一股對宦官專政的不滿,故而造成了黨銅之禍。接著便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軍起義,雖然起義最後受到鎮壓,但東漢的王朝,已經進入了風雨飄搖的緊張時期。

公元189年,涼州董卓竅國,率兵攻入洛陽,廢皇子殺太后立漢獻帝,獨攬專權,蠻橫霸道,殺戮百姓,禍害天下,使得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反抗,進入了割據的局面。漢末宮廷風雲驟變,司徒王允利用貂嬋之美貌,巧使連環計,聯合中郎將呂布,刺死董卓。之後,貂嬋成了呂布妾。董卓死後,局勢依舊動盪不安,爾虞我詐,合縱連橫事件時有發生。公元196年,曹操控制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名躁一時。特別是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為了爭奪中原區控制權引發的官渡之戰,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曹操最終以少勝多,轟動整個中原大地。公元207年,劉備親臨襄陽訪諸葛亮,隆中對,三顧茅廬,再到赤壁之戰,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

總體來說,從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到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禪讓帝位給曹丕,兩漢在歷經五百年間,其文化內涵在中國歷史上是無法比擬的。張騫的絲綢之路,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班固撰寫的《漢書》,王充的《論衡》,許慎《說文解字》,蔡倫造紙,張衡發明地動儀,建安三神醫華佗之麻醉技術,董奉之杏林春暖,張仲景之傷寒論,再到建安七子之孔融《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王粲《七哀詩》、徐干《中論》、阮瑀《駕出北郭門行》、應瑒《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劉楨《贈從弟》以及道教佛教之盛風等等,兩漢文化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教育及社會生活有著廣大深遠的影響。

在不朽的歷史樂章裡,奏響兩漢文化最輝煌最精彩最動聽的樂曲,是大漢之翼,是華夏雄風。

【英雄的血,是蕩氣迴腸的歌】

兩漢文化逐著流水,透過蒼茫的天地,通往三國的路途。途中的風景,是一副副淒艷與壯麗的人物畫。他們滿身殷紅,揮動刀或劍或長矛,用血鋪就出最璀璨的歷史。承載歷史的,除了千年不衰的浩蕩節氣,還有英雄滿腔的血淚。

(一)

東漢末年,曹操縱橫亂世,殺呂布斬袁術,南征北伐,三戰徐州,從領五千精兵火燒烏巢到官渡之戰統一北方大業,從遠征烏桓到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從進軍安定,楊秋投降,平定關中到建立魏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在亂世導演了一場接一場轟轟烈烈的年度大戲。

這場大戲裡,不得不提魏國五虎大將張遼、徐晃、張郃、於禁、樂進五人是也。

張遼乃雁門馬邑人,擅長長槍金戟,是曹魏著名的戰術家。他與關羽同解白馬圍,在東海降昌豨,又攻袁尚於鄴城,在白狼山斬烏丸單于,又大量擊賊寇,後來染病,卻仍能抱著病體之軀打退吳國大司馬呂范,可謂忠肝義膽,至命於不顧者也。

徐晃乃河東楊縣人氏,智勇雙全,在多次重大作戰中,屢見奇功。從攻打卷、原武兩地,初露端倪,到運用謀力降呂布將領李鄒趙庶等,再到攻打韓猛征討袁譚,於宛縣協助曹仁征討關羽,他的軍事才能,可謂強也;曹操曾將其比周亞夫,周亞夫誰人也?他是漢朝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戰亂中,統帥漢軍,僅三月平定叛軍。曹操將之比周亞夫,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啊!」可見其獨特的的領兵能力。

張郃乃袁紹之舊將,官渡之戰後跟隨曹打天下,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便是其在街亭擊敗馬謖,迫使諸葛亮收兵。陳壽《三國誌》曰:「張郃以巧變為稱;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於禁乃泰山鉅平人,官至左將軍,假節鉞。其是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跟從曹操至宛,招降張繡,並於公元198年擒呂佈於下邳。公元199年,初征袁紹,拜其為先鋒,征戰一年,破了勢力強大的袁紹大軍,遷偏將軍。公元219年,關羽包圍曹仁,率軍救援,七軍被淹,龐德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而他放棄抵抗降吳,直到白髮蒼蒼被送回魏國。後來愧疚病死。

樂進乃陽平衛國人,膽識過人,遷右將軍。從官渡擊袁紹到斬淳於瓊,從擊袁紹之子譚到斬嚴敬,從平荊州到降山谷蠻夷等,他皆奮勇力戰,大破敵軍。可惜歷史關於樂進的記載,少之又少,但他的雄魂魄力,仍足以震撼整個魏,乃至三國。

我喜歡上曹操,大體因為他的五虎猛將。能領導此五虎者,非一般人能比。當然了,曹操所作的詩詞,也是我甚為歡喜的。

短歌行,於對酒當歌中鼓瑟吹笙,於九合諸侯中秬鬯彤弓;觀滄海,在東臨竭時洪波湧起處,歌以詠志;龜雖壽,在螣蛇乘霧烈士暮年之際,養怡福得永年;苦寒行,於北上太行山中,望蕭瑟樹木,漸聽風聲悲曲;薤露行,踩著貫日白虹的影子,在號泣聲中勇敢前進;蒿里行,看見白骨露於野,念之斷人腸;度關山,站在天地間,兼愛同路。

我總覺得,曹操詩詞裡的悲涼之氣,讓人讀來有一種默然疼痛,並在疼痛之中生出某股力量的源泉,然後於瞬間滋長出濃濃的情及義。曹操少年時代,有個恩師叫蔡邕。蔡邕死後,他唯一的女兒蔡文姬被俘南匈奴。在征戰二十年間,他對恩師仍念念不忘,在得知其女之事後,竟派周近攜千兩黃金贖之。彼時蔡文姬為匈奴左賢王生有兩兒,因為回國,不得不與兒子分開,故愁腸寸斷,寫下了著名的騷體敘事詩《胡笳十八拍》。試想想,若不是曹操感恩贖其,可能也不會有此詩留世吧。

(二)

在還沒有看《三國演義》之前,就曾看到過金末元初的作家兼歷史學家元好問寫的《赤壁圖》,其中就有寫到關於吳國的孫權。詩曰:「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幟北卷天為紅。」

當時對此詩印象極為深刻,結果看了歷史,卻對孫權有些複雜的情緒。劉備定荊州時,孫權心畏憚,經周瑜獻計,特決定將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公謹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後來孫權與劉備為了爭天下,又和劉打起了仗,卻失去了妹妹,想來有些迂腐。

其實孫權最迂腐的,莫過於公元241年,長子孫登卒,他立孫和為太子,卻又另封孫霸為魯王,從而引發了「二宮之爭」,埋下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禍根,使得吳國漸漸走向衰敗境地。也不知他是一時頭腦發熱還是謀劃多時?一山本來就容不得二虎,何況是在亂世。

關於孫權成了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我覺得這當中他得感謝周瑜,當然了,還有他身後的五虎將太史慈、甘寧、徐盛、凌統,黃蓋等。你也可能認為我很愚昧無知,只單憑這些就否定孫權,這是斷章起義,這點我也承認,本人的學識尚淺,很多的內容無法做得周旋,故只能斷取之,以為文。我也有可能是受了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的影響,因為羅將其塑造成一個中派人士。所以我也只能保持中派的立場。但是這些英雄,是實實存在的真英難。

(三)

漢靈帝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劉備與河東關羽、涿縣張飛桃園三結義,並於公元208年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策,從此跟隨,助其成就大業。但當時的劉備,用魯肅的話來講就是「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自從請來了諸葛亮當軍師,蜀漢才得以一步步奠定基礎。有歇後語曰:「劉備得江山——全憑諸葛亮。」我想這話確實不假,得諸葛亮輔助後,才有了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等等。才有了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然後又南收荊州五郡。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天底下公認的。

劉備身邊人才濟濟,文除了諸葛亮外,還有龐統、許靖、劉巴、董允、費詩、法正、馬良、郭攸之、楊儀、董和、蔣琬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馬謖、王平、鄧芝、關興、魏延、諸葛瞻、劉封、張翼等等助陣,可謂系統龐大也。

有這麼多的人才,蜀漢之前程,應是錦銹,誰料有個扶不起的阿斗,最終只短短存於50年,便迅速滅亡。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作《蜀先生廟》曰:「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亂世出英雄是沒錯,但亂世中的英雄,往往是最悲哀也是最無奈的。他們心中裝著無數的錦囊妙計手裡緊握著金光閃閃的刀劍,即使用血拚殺出一條新路,創出一個新天地,但最終的歸宿也只能是這片天地,最終也只能躺在天地間。好像這片天地是新的,但其實也只是旋轉了一兩下而已,終是逃不出。

(四)

無數顛沛的塵埃,隔著千年的歎息聲,舞起。

穿梭游移的夢魂,踩著如煙的歷史,跳躍。

凍水消痕,遙山變色。芳草連空闊,殘照滿。

紅塵紫陌,魂斷愁腸,對閒窗畔,停燈向曉。

望處收雲斷,煙水茫茫。瀟瀟雨落,山遠水遠人遠。

世事如浮雲,即使英雄,也終究會被雲層隔開。

人生如飛絮,即使血淚,也終究會載滿蒼煙。

歷史,把歲月磨成鋒利的刀劍。

一刀一劍劈開的,據說是悲壯的雄心。

與雄心躺在一起的,還有英雄的鮮血。

那些血,是蕩氣迴腸的歌。永遠!響徹!

【歷史的河,流水嘩啦嘩啦,緩緩流著】

曹魏後期,司馬氏集團平定壽春三叛,並於公元263年伐蜀漢,三年後篡魏,繼而建立西晉,吞滅孫吳。然賈後干政與八王之亂,加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且在不斷爆發的矛盾鬥爭中,又對少數民族進行殘酷的壓迫,終於導致少數民族的強烈不滿,紛紛起兵抗之,其中以匈奴人劉淵的勢力最為龐大。之後汲桑、王彌、石勒等起義將領都歸降劉淵,劉淵於公元306年連合大兵抵抗司馬集團,終於在公元308年推翻西晉,成為十六國時期漢國君主。

西晉滅後,西晉皇室後裔又在南方建立小朝廷,定都建康,史稱東晉。東晉八萬軍與前秦八十餘萬軍在淝水大戰,取得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東晉政權。同時,東晉也是變態的「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門生故吏遍天下。但不可否認,東晉文化內涵的含金量也是極高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田園詩人陶淵明,書法家王羲之、繪畫家顧愷之等便是這一時期的文化名人。另外,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是發生在東晉時代。其實東晉並沒有統一收復中原,當時並存的,還有五胡十六國,政局相當混亂,歷史相當繁雜。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歷史又捲入了南北朝時期。

在南北時期,佛教信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擴漲,人們開始流行信仰菩薩,修度自身。這也是北魏前後奠定了基礎,像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大同雲崗石窟等已成為我國歷史石窟雕塑寶物。此外,文化大餐更甚豐盛,團扇上有「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畫,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酈道元《水經注》、賈思勰《齊民要術》、陶弘景《肘後方》、范縝《神滅論》,還有祖沖之,他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兒後第七位,領先世界近1000年,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總之,南北朝雖然分裂為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但其文化成就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華夏文明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由於南北朝是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使得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對加速民族的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南北朝後,便是隋唐,隋唐自古以來便是世界公認的最強盛時期。

隋朝從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到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從「大索貌閱」、「輸籍定樣」到興修舉世聞名暢通國家命脈的大運河,再到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等等,雖然隋存世只短短37年間,但其成就也是不可複製的。進入唐朝,玄武門事變後,便迎來了唐朝第一個治世,「貞觀之治」,國家經濟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緊接著唐朝又進入了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共繁榮29年之久。

唐朝的文學成就,也是無以擬比的。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隱、韓愈、薛濤、柳宗元、吳道子、王維、顏真卿、杜牧等都是這個朝代的傑出代表。同時,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也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元氣大傷,開始由盛轉衰。後期的唐朝,政權混亂,從牛李黨爭到宦官專權,其間農民起義不斷發生,終於又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巢起義,直至起義領袖朱溫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十國第一個王朝後梁。立國290年的唐朝,終於走向了毀滅。

【愛上不該愛的人,注定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的悲劇】

凝結在華夏大地最深處的淚花,在唐朝撐開了十個世紀乃至百個世紀潮濕的霧氣。一聲歎息,深埋黃河,流落長江兩岸。對於唐朝,我感興趣的並不是武則天當皇帝的那段歷史,而是關於楊玉環與唐玄宗李隆基之間的愛情悲劇,還有唐代女詩人薛濤與元稹之間的感情糾葛。

(一)

楊玉環幼年孤苦,父母早逝,從小跟洛陽三叔楊玄璬一起生活。開元二十三年七月,咸宜公主下嫁觀國公楊慎交之子楊洄。楊慎交乃華陰縣人氏,同楊玄璬皆是遠親,玉環有幸參宴。

她銀鋌雙鬢,玉絲頭導,麝香粉,繡茸衫子,斗色華衣,笑渦透臉,蟬影籠釵,一尖生色合歡鞋,步履輕盈。她為婚宴獻了幾首琵琶調,壽王李瑁對其一見鍾情,不幾日便送其檀香木屏風、白玉製水仙、夜明珠、翡翠瑪瑙、青金石雕、鎦金鏤花瓶、碧璽手串等等奇珍異品,可謂琳琅滿目,眼花繚亂,引得楊府上下歡騰。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玉環被李瑁娶回壽王府,立馬被冊封為壽王妃。詔書曰:「維開元二十三年,歲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帝若曰:於戲,樹屏崇化,必正壺闈,配德協規,允茲懿哲。爾河南府士曹參軍事楊玄璬之親、公輔之門,清白流慶,誕鍾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遠;修明內湛,淑問外昭。是以選極名家,儷茲藩國。式光典冊,俾黽謀。今遣使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李林甫、副使黃門侍郎陳希烈,持節冊爾為壽王妃。爾其弘宣婦道,無忘姆訓。率由孝敬,永固家邦。可不慎歟。」(詔書選自:《舊唐書》)

那年玉環十六歲,如花的青春似血,淡淡滴落緊鎖的眉峰。繁華的煙雲盡在眼底晃蕩,一層又一層的晃盪開來。浮雲之上,青鳥展翼。鸞箋半截,野花亂蝶撲臉,她憑著絕色的美貌及琴藝入了皇門。這次的婚約給她的悲劇埋下了很深的伏筆。

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於驪山溫泉宮召見了壽王妃楊玉環。她的相貌,像極了武惠妃。從此,這場糾葛的不倫情愛,注定帶著血的成份,盛裝舞步,緩緩邁向他們。李隆基不知,楊玉環不知,李瑁更為局外人。同年十月,昭成順聖皇后竇氏的忌辰。李隆基下道《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詔令全文曰:「敕、至人用心,方悟真宰;淑女勤道,自昔罕聞。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雖居榮貴,每在精修。屬太后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用敦宏道之風,特遂由衷之請,宜度為女道士。」(詔令選自:《新唐書》)

玉環被李隆基的一紙詔令為女道士,號「太真」。明眼人一看便知李隆基看上了兒媳,只是為了隱人耳目,借為母薦福為借口。皇帝至高無上,萬里江山皆其土,萬千美女皆其所有。聰明如李瑁者,應知內幕。可他生性懦弱,沒有制止,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妻子入了道觀並被父親佔有。

天寶四年,李隆基召玉環回宮,並赦封為貴妃。封妃後,李隆基對她疼愛有加,盡心盡力滿足她。知她喜好荔枝,特地為她開闢了從嶺南到長安幾千里的貢道,以便荔枝及時運至長安,供其享用。當時有詩云:「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她每次乘馬出遊,都有大宦官高力士為其執鞭,她的織繡工就達七百人,更有爭獻奇珍異寶者。皇上愛烏及烏,還特地封了高官予其遠親兄長楊釗,後賜名「國忠」,官至當朝宰相。楊國忠執政期間,曾兩次征討南詔戰爭,弄得民不聊生,最後都以失敗收場。李隆基寵愛玉環,故沒有怪罪楊國忠。

《長恨歌》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見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的程度。

每次忙完朝事,李隆基必定待在玉環的寢宮。漸漸的,開始離不開玉環,整日整夜沉迷酒色,不上早朝,《霓裳羽衣曲》便是楊玉環在此時的作品。李隆基喜歡看她跳這支舞,每次馨簫箏笛等樂哭獨奏或輪奏,歡喜無比。玉環便會腳踩金縷鞋,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紅萼半面啼秋水。她擺動纖纖柔指,嫵媚多姿,煞是迷人。引得李隆基陣陣掌聲。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15萬兵士,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於范陽起兵謀反。安史之亂全面爆發。

天寶十五載。整座長安城淪陷,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六軍守護。唐玄宗李隆基攜貴妃楊玉環逃離長安。六軍途經馬嵬驛驛館,忽停止不前。大將軍陳玄禮拔劍殺了楊國忠,並逼皇上殺死楊玉環。

馬嵬坡,皓月冷千心。清歌錦瑟,暗塵暈開霓裳羽衣曲。火光閃閃,隔開浮雲,燒斷琵琶弦。寸心萬緒,夢雙人只,從此咫尺天涯。千古寒煙繁華盡,至此萬里隔音塵。

楊玉環三十八載漂浮的蒼白年華,終於在梨花下零落成觴,沾滿了凡塵的痛。她與帝王之間的愛情,注定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二)

薛濤乃唐代著名詩人,她不僅姿色超群,通音律,善辯慧,且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官妓,作得一手好詩詞,寫得一手好字。她的薛字體筆力峻激,充滿男子的陽剛之氣,頗有王羲之法。她居浣花溪甚久,浣花之人以造紙為業,但篇幅過於大,不便作詩題字。她命匠工裁小,又加己喜好紅色之緣故,便在浣花溪百花潭自創了紅色小幅詩箋。

北宋人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元和之初(九世紀初葉),薛濤尚斯色,而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

台長: lz65qy00ak
人氣(1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星座命理(星座、命理、心理測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