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7-09 18:05:25| 人氣2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深度報導】東基,玉米田裡的曙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邱意斐╱專題報導

前言
卅多年前,台東基督教醫院在一片玉米田中創建,一群外國醫師在這裡救助了無數台東人的生命。
卅多年後,玉米田變成一棟棟樓房。但,除了設備舊了,外國醫師們老了,退休了,東基卻沒什麼改變。
一年多來,來自社會的捐款,涓滴成河,重建經費已募得三億多元,東基即將在五月六日動土,建院的希望已露曙光;但是,﹁台灣的醫生,您在哪裡?﹂


台東基督教醫院不起眼地佇立在台東市一隅,這是一所老舊的小鎮醫院,但她處處窗明几淨、樸實無華、充滿溫馨;一群外國宣教士,秉持人道醫療的精神,將他們生命中的黃金歲月,在這裡奉獻,照顧台東病患的需要,直到年華老去,仍然擔心自己付出的還不夠。

*譚維義 東基之父
一九六一年夏秋交替的季節,美籍醫師譚維義夫婦正準備要遠赴非洲服務,不料,一封來自太平洋小島台灣的信函,卻令他們改變初衷。
信上說,台東的環境很差、醫療落後,有很多原住民患有肺癆病、皮膚病、砂眼,許多小孩子患有小兒麻痺、肚子裡有蛔蟲等寄生蟲...﹁請派一位醫生、一位護士到台東來﹂,寫信的宣教士如此企盼。
譚維義再三捧讀這封求助的信,決定和妻子譚秀麗帶著四名子女,乘坐輪船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這個在世界地圖上很難一眼找到的小小海島。
起初,譚維義與宣教護士德樂詩在沿海的成功鎮設置一處診療站,翻山越嶺展開巡迴醫療,每到一個村落,附近常常有二、三百名民眾風聞而來。
一個舊曆年的深夜,譚醫師在都歷教會的診療原本已送走最後一名就診病患,開始收拾準備休息,突然一群慌亂的家屬抬著一名病人要求急診。
這名罹患肝膿瘍的病患名叫莊清吉,命在旦夕急需開刀。
但簡陋的診療室哪有開刀設備?一行人火速將他送到當時唯一的公立醫院求助。
但是由於正值過年,偌大的醫院只有一名尚不能操刀的年輕醫生留守,譚醫師表明願意操刀急救,卻礙於並非該院醫師,而無法使用設備。
在譚醫師一再情詞迫切的交涉下,院方終於同意讓譚醫師進開刀房,譚醫師卯足全力將莊清吉從垂死邊緣救了回來!經過這番折騰,譚醫師愈發覺得光是巡迴醫療是不夠的,醫療嚴重匱乏的台東,需要一所醫院。
在愛妻傾囊協助下,譚醫師向北美寄發了上百封求助信函,還親自飛返美國四處拜訪教會,勸募建院基金。
民國五十八年,台東基督教醫院終於在一片玉米田中落成啟用,﹁我們蓋了一間有三十個床位、兩個開刀房、急診室、X光室、藥品室、四間門診室,雖然當時只有我一個醫生,還有洗衣間、廚房等等的醫院,共花了八萬元美金,很便宜。﹂譚醫師欣慰地說。
東基設立之後,每逢需要醫療器材,譚醫師就自掏腰包買機票返美勸募。他常把美國醫院淘汰下來但其實仍相當先進的醫療器材帶回台灣嘉惠病患;有一次他從美國一家牧場帶回一個擠奶器,費盡心思終於將擠奶器改裝成開刀房急需的空氣抽吸機,醫院的同工常笑稱譚醫師是﹁天才醫生﹂!
譚醫師有個可親的綽號叫﹁譚爸爸﹂,因為在病患和醫院同工的心中,深深感受到譚醫師﹁視病如親﹂的溫暖。
醫院剛蓋好的一年內,譚醫師就為二百多個小兒麻痺症的小朋友開刀,使他們的人生重燃希望!潘龍光的妻子在十多年前產下一對雙胞胎,但產後子宮收縮不良,且罹患菌血病,譚院長立刻聯絡台北長庚醫院準備轉診。
譚院長一路護送潘太太和家人,從台東搭機到台北,不僅在機上頻頻安慰她,還時時為她祈禱。到了台北更陪同長庚婦產科主任,在手術房裡給予必要的協助。
台東卑南族的林豪勳二十多年前因為一場墜樓意外導致脊椎斷裂,頸部以下全部癱瘓。林豪勳因為對人生感到徹底絕望而幾度輕生不成,索性將自己封閉起來,自卑自憐度日,生不如死。
林豪勳發生意外後,幾次感染肺炎情況危急,譚醫師傾力救治,更帶領豪勳的家人和東基員工,每天一起為豪勳祈禱。感受到滿滿關愛的林豪勳不敢再輕言自殺,開始在東基社工員的安排下接受職業訓練。
現在的林豪勳已經重建人生的信心,成了一名電腦高手,用電腦編撰一套卑南族的語言辭典,還將卑南族人的歌謠,以電子合成音樂進行保留的工作。
本來壯碩如牛的屏東青年林忠勇,在一次公出途中,遭超速失控的大卡車迎面撞擊,車子毀如廢鐵,二十五歲的林忠勇生命垂危。
在加護病房昏迷七天又奇蹟似甦醒的林忠勇,被醫師告知關節嚴重碎裂必須截肢,正值青春的他怎麼也不願面對截肢的命運,同樣不甘放棄的林父決定帶忠勇轉院。
父子倆一路顛簸來到交通極為不便的台東,清晨四點多,東基大門深鎖,慌亂間找不到急診鈴,父子倆只好裹著棉被、躺在醫院廊下等待天明。
林忠勇回憶初見譚醫師的情景:﹁譚爸爸親切地把我抱起來,仔仔細細診視詢問,他的慈愛溫暖讓我激動地飲泣流淚,我把截肢的憂慮告訴他,譚爸爸平靜地握著我的手說:﹃孩子,你認識耶穌嗎?祂是最偉大的醫師,來,我們一起為你的腳禱告,祈求祂的祝福!﹄就這樣,我的心奇異地安靜下來。﹂
在譚醫師和另一位美籍宣教醫師蘇輔道的救治下,林忠勇開了十多次刀,歷經艱辛終於保住左腳,因為植皮的緣故,林忠勇的身體四肢到處可見縫合留下的疤痕,他驕傲地戲稱是﹁蟹形紋身﹂,每次看到這些傷疤,林忠勇心中就充滿感謝。
有時候病患需要的藥,台灣買不到,譚醫師並不是隨便找另一種藥代替,他寫信向美國買或募得藥品,譚醫師說:﹁遇到沒有辦法的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在譚醫師的心中,每一位病人都是那麼重要。
常常,有病患付不出醫藥費,譚醫師可以自掏腰包為這些病患提供免費的醫療,然而當譚醫師到醫院或四處到病人家中探望時踩的卻是那部鐵馬,員工們就知道,譚醫師又沒錢給他的﹁二手﹂摩托車加油了。
譚醫師要服侍的病患與日俱增,有很多年的時間東基只有他一位醫生,後來陸續有其他美籍宣教醫師前來服務。

*蘇輔道 繡補醫師
總是面帶微笑、充滿耐心的蘇輔道醫師有個外號叫﹁繡補醫師﹂,他從不輕易主張截斷病人的四肢,總是細心地、耐心地為病人的傷口修補縫合。
台東糖廠的技工楊文財在民國八十一年時,因為左小腿連同甘蔗被絞進機器裡,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台糖同仁立刻將他送進台東一家醫院,醫師一看他嚴重的傷勢,馬上主張切除左腿以保住性命。
幾乎要暈厥的楊太太決定將先生轉到東基。送到蘇醫師面前的楊文財不但左腿的骨頭碎了,最麻煩的還是血肉裡夾雜了無數的甘蔗渣。
蘇醫師以無比的耐心、細心,花了很多時間將細碎的甘蔗渣一點一點地挑出來,又花了好幾個晚上研究楊文財的腿部X光片。
後來蘇醫師為楊文財動了十幾次刀,仔細地將楊文財的腿骨一塊塊拼好、縫合,當楊文財能夠拄起柺杖走路時,心中的感激如何言喻!
民國七十二年,某日凌晨一點多,蘇醫師在睡夢中被喚醒,一名黑道份子因為出車禍被送進東基急診。傷患的大腿骨折、大動脈出血,蘇醫師花了八小時才將他的生命搶救回來。
不過,這名脾氣暴躁的黑道大哥醒來後,卻常常讓東基的工作人員飽受威脅與毆打之苦,他也常常口出惡言威脅蘇醫師,還不顧傷後養病的禁忌,大量酗酒,弄得醫院雞犬不寧、人人頭痛。
好脾氣的蘇醫師常常去陪他聊天、安撫他、勸他、鼓勵他,跟他說耶穌的故事、聖經的道理,帶他認識上帝的慈愛。
這名黑道大哥受到感動,出院後不但受洗為基督徒,還考上神學院,最後成為傳道人。

*龍樂德 照顧小兒
東基設立了台東地區第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及保溫箱,龍樂德醫師則是小朋友和家長最喜歡的小兒科醫師。
民國七十三年,一名只有六百公克的早產兒被送到東基,她在媽媽的肚子裡只待了六個月就早產,父母原本以為她活不了,放在家中五天,奄奄一息的她卻依然﹁拚命的活著﹂,父母才趕緊把她送到醫院。
龍醫師疼惜地接過這個只有﹁巴掌大﹂的孩子,讓她住在保溫箱中仔細地照顧她,並為她取名﹁美恩﹂。
起初,小美恩進步很慢,但是每一個緊要關頭都安然度過,一天一天健康起來。
現在,美恩已是個活潑、健康的高中生了。
民國八十年,龍醫師主動為全台東一百零一所國小、八個分校及十二個分班,總共兩萬四千八百四十九名學童做了完善的身體檢查,那是台東縣學童第一次全面性的身體健康檢查,結果令人心驚!一共有一千三百多名學童罹患肺炎、心臟病、腎臟病、脊椎側彎、疝氣等疾病。


*德樂詩 奉獻34冬﹁護士在病床邊照顧病人的時間愈長,病人痊癒的速度就愈快。﹂這是在台東奉獻三十四年青春的宣教護士德樂詩始終秉持的信念,直到今天東基的護士仍為這句話所深深影響。
德教士來台東時,東基還沒有建院,與譚醫師和幾個護士一起在成功照顧有需要的病患。一天,清晨五點半,德教士被一名小嬰兒的父親著急地喚醒,匆匆趕到嬰兒家中,發現這個才出生三個月、名叫﹁庫拉斯﹂的小貝比正在發高燒,呼吸困難,甚至需要抽痰,德教士判斷他是患了肺炎。
小庫拉斯的情況到了下午時更糟,需要住院,問題是,當地﹁距離台東最近的醫院需要兩個小時車程,收費又昂費。﹂德教士想了想,當機立斷:﹁把他留下來,我親自照顧!﹂這是唯一的辦法了。
小小庫拉斯成為當地阿美族第一個﹁住院病人﹂,﹁我的一個大抽屜就用來做為他的病床,在我的寢室一角形成一個小型的﹃醫院﹄﹂。
這可能是最袖珍、最克難也最溫馨的小醫院了。
德教士說,自己未婚,沒當過母親,很怕他半夜哭的時候自己聽不到,她徹夜不眠地照顧著庫拉斯,幸好第二天早晨,庫拉斯看起來就好多了,孩子就辦理﹁出院﹂,回家在媽媽的照顧下逐漸好轉,最後終於康復。


*耿喜音 蒙古姑娘
因為雙親在蒙古宣教、結婚,耿喜音一九三六年在蒙古出生,在塞外長大,直到讀高中才回到加拿大。
她喜歡稱自己是﹁蒙古姑娘﹂;而他的父親原本是牙醫,但在那樣落後的地方,也不能太拘泥於專業,能力範圍許可之內,也兼看其他病症,﹁我的父親是個﹃蒙古大夫﹄呢!﹂耿喜音幽默地笑說。
因為譚維義醫師要創建東基,需要麻醉護士,已在花蓮門諾醫院服務的耿喜音特別重返美國進修麻醉護理。
二年後,耿喜音來到東基擔任麻醉護士,耿喜音被譽為是手術房的守護者。
十多年前一個夜晚,楊太太剛動完肝膿瘍手術,但是不久又突然大出血,趕緊再度送回開刀房。
早年東基使用的是老式麻醉機,為維持病人呼吸,必須靠雙手擠壓呼吸袋。那台手術從晚間十點開始,楊太太的情況時好時壞,主刀的譚醫師把傷口縫好,已是隔天凌晨五點。
前後漫長的七個多小時,耿喜音擠壓呼吸袋的雙手一刻沒有停過,直到手術結束,譚醫師下樓休息,耿喜音仍硬撐著疲累至極的身子和顫抖的雙手繼續擠壓呼吸袋,一邊在心中呼求:﹁主啊!求您賜我體力,我需要為楊太太撐下去,也求您幫她撐下去。﹂
就在晨曦乍現的時刻,病人的心跳開始規律波動,奇蹟真的發生了!耿喜音歡喜到難以置信地跳起來,俯身親吻楊太太的額頭,淚流滿面地感謝上帝。
近年她不再擔任麻醉護士,卻依然是醫院同工和病患的﹁心靈捕手﹂,在他們身心感到困頓的時候,給予最和煦的安慰,幫助他們的心靈走出陰霾。


*安芳蓮 以愛入藥
﹁多給他一點愛!﹂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安芳蓮為生病的孩童寫下這樣的﹁處方﹂!一九八八年,安醫師開始長期在東基擔任小兒科醫師。多少個夜晚,安醫師為了照顧重病住院的孩童,徹夜睡在診療室中,以便在最快的時間內一個箭步趕到孩童的身邊。
一次,有個罹患阿米巴痢疾的孩子被轉來東基時,已經瘦得像衣索匹亞的難民,在安醫師的細心照顧下病情慢慢有起色,當這孩子可以開始吃一點軟質食物的時候,安醫師每天親手做布丁給這個小朋友吃,直到他終於可以開始吃稀飯為止。
安醫師看病非常仔細,總是詳細地聆聽家長訴說孩子病症,總是鉅細靡遺地告訴家長將開給那些藥品,甚至親自示範如何使用。﹂她也時常與該院醫療團隊到偏遠的山區小聚落巡迴醫療,安醫師知道台東嚴重缺乏醫師,曾向衛生局表達想在鄉鎮衛生所服務,雖然安醫師是少數取得我國專科醫師執照的外籍醫師,卻因為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不能擔任衛生所醫師。
為了留在這個仍需要她的台東,安醫師多年來積極學中文,不僅要會聽、說,更要會讀、寫,以更能了解病患的需要。
十多年來安醫師細心守護台東兒童的健康,但不具宣教士身分的她,無法領取基督教協同會支付的生活費,也從未支領醫院的薪水,而寧願年年飛回加拿大執醫,賺取在台灣的生活費。直到最近二年,協同會才開始支付她一些微薄的生活費,大概能勉強讓她在台東多生活一、二個月。安醫師無怨付出的愛,獲得今年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她是該院第六位醫療奉獻獎得主。
龍樂德醫師獲得第一屆醫療奉獻獎,譚維義醫師、蘇輔道醫師及德樂詩教士同獲第三屆醫療奉獻獎,耿喜音教士則在去年獲得第九屆醫療奉獻獎。
這群謙卑的外籍宣教士,得獎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肯定,面對東基改建的需要,譚醫師在獲獎之後曾感慨地說,如果這座獎能夠帶來援助就好了。
早晨,陽光透進東基二樓的病房,醫護人員親切地問候病床上的患者,關心他們是不是已經覺得好一點。舊的病房、舊的病床、開刀房,三十多年來未曾換新過的斑駁木門,許多老舊的設備已用了二、三十年,那些是譚醫師早年募來的儀器,醫護人員一直很小心地使用著。當年來到台灣都還正值青春的外國宣教士們,如今也已是白髮蒼蒼,紛紛告老還鄉。
東基以骨外科聞名,宣教士們返國以後,骨科關閉了,小兒科只剩安芳蓮醫師一人獨撐,小兒科病房不得不忍痛關閉,僅開設門診,連帶婦產科也必須關門!東基老舊的設備,無法吸引醫師們前來服務。
這家救人無數的醫院一度面臨倒閉的危機,最慘的時候,一天只開兩個門診,員工士氣十分低落。但令人既驚訝又感佩的是,即使醫院面臨如此困境,醫師人力極為不足,東基仍然堅持開著巡迴醫療車,出動醫師、護士及藥劑師,到各個偏遠部落巡診,即使看診的民眾不見得都很多,像大武山區阿哩吧這樣的小部落,來看診的民眾常常只有個位數,只因為﹁他們有需要,我們就去看看這些老朋友。﹂長年跑山巡的護士孫宜珍說。
住在城市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即使部落已有道路開通,對偏遠地區的民眾來說,要去看醫生,沒有公車、沒有交通工具,那段路是何其遙遠!﹁救人的醫院不能倒!﹂八十七年九月接任東基院長一職的呂信雄深深如此體認,開始著手向社會募款。
剛開始,由於擔憂經濟很不景氣,募款恐怕難以樂觀,呂信雄的心情感到十分複雜,東基的員工們原本也不太具有信心。
所幸,一年多來,各方善心人士的捐款源源不斷,是人間的陽光,暖暖的、暖暖的流入東基。
一名退休老師,將他在台東的房子捐出來,賣房子的錢要捐給東基蓋新的醫院。
彰化監獄二名受刑人、台東監獄戒治所一名受戒治人、東成技訓所兩名受刑人,從媒體知道東基的故事,將自己在監所內的微薄工資捐給台東基督教醫院作為改建基金。
院方收到這幾張來自高聳圍牆內的支票,金額雖然不多,卻令院方深深感動!
去年五、六月間,當東基的募款仍進行得十分辛苦的時候,有一通電話振奮了全院的員工,﹁有人要捐一千萬!﹂支票寄來時,竟變成一千三百五十萬元!呂信雄說,這位愛心人士不是大企業家,他是一家中小企業的負責人,辦公室非常簡樸,他的穿著也非常簡便,一件T恤、一雙布鞋。
原來,這位樸實的老闆,工廠有專任社工員,定期會對不同的社會團體捐獻,捐獻前一定會親自拜訪了解。而這位老闆早就默默地拜訪過東基好幾次,只是東基一直都不知情。
隨著東基需要重建逐漸為人所知,社會各個角落不斷湧入更多回響!台北市明倫高中去年一○四班的同學,將學校冬日裡園遊會賣蚵仔麵線的五七五六元結餘,全都捐給東基。
東基員工想起那一碗碗熱騰騰的蚵仔麵線、在一顆顆熱誠年輕學子手裡,不停被傳送著,心裡眼裡都熱了起來!
今年才三歲半的林仁守小弟弟,把撲滿裡存的一百元,全部捐給東基,小仁守說:﹁要給您們蓋醫院,讓受傷的人可以去,有護士阿姨照顧病人,謝謝您們,辛苦了!﹂小小仁守也說,他還要再存錢寄給東基。
有些人生活過得很辛苦,卻仍然將自己所能的全都獻上。
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中年婦人,罹患有腦瘤和顏面神經受損,先生在她病發後棄她而去,她獨自撫養兒子長大,被政府列為低收入戶。
在如此困境中,她卻不只一次拿出錢捐給曾經救她的醫院,而且鼓勵她的兒子,將來賺了錢也要懂得奉獻。
布農文教基金會,夢想著要讓全部落的人都能安居樂業,有人在社區劇場表演,有人製作手工藝品、有人種有機蔬菜、養雞豬供應風味餐、有人蓋房子,企想著如此族人就可以都回到部落工作,家人不必四散在外,還要飽受失業之苦。
在白光勝牧師的心中,基金會要做的太多太多,十分需要社會各界資助。該基金會去年應邀到美國公演,受到熱烈的回響,原本打算回國後也進行巡迴全台的表演。
不料,返國的當天就是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發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他們看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即時發揮緊急救助的功能,看到東基面臨困境,想著台東萬一也發生相同的災難會是怎樣的光景。
因此,即使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布農文教基金會好幾個星期上門的遊客都零零星星,他們仍然決定為東基義演募款。
今年一月二十九日,義演在縣立文化中心舉行。門票訂價一千元,是台東文化中心歷次展演賣得最貴的門票,卻也是觀眾最多的一次。
基金會還號召了一群原住民藝術家捐出作品,共為東基募款得到一百多萬元。
﹁只有一百多萬元﹂,布農基金會說。但東基院長呂信雄接過這張支票,不禁感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很窮的團體,為另一個沒有錢的團體募款。﹂
來自各方的捐款,涓滴成河,東基重建所需的五億元資金,目前已募得三億多元,即將在五月六日舉行動土典禮。
規劃中,東基要新建的大樓,是一座地下三層、地上九層的醫療大樓,初期擴建成一百一十床,未來則可達到二百多床的規模,預計以三年的時間完成。
過去曾在東基照顧台東病患的譚院長、蘇醫師、龍醫師、德樂詩教士等,已於近日陸續返回台灣,為的是要參加東基重建的動土典禮,他們仔細地看著即將興建的醫療大樓設計圖,想像著即將新生的東基,他們盡可能地討論、提供意見。東基,是他們一輩子心中都懸念的地方。
然而,他們心中更牽掛的是:﹁台灣的醫生,您在哪裡?﹂
東基重建,經費有社會大眾的愛心支持,接下來最大的難題,是要找到本土的醫護人員願意到東基服務。
這一年多來,東基努力做了許多改變!老員工重燃士氣,許多老舊設備也一一更新,院方請來講師指導員工服務的禮儀,主管們每二週進行一次讀書會,不斷學習、激盪良好的管理模式。
這期間,呂信雄更積極尋找醫師,他已和七、八位醫師接觸,原本也有醫師幾乎就要點頭到東基服務了,最後卻仍未成功。
一位醫師告訴他,如果沒有其他相關科別醫師組成一個醫療團隊的支持,光是靠自己的一股熱情,恐怕很快就會燃燒殆盡。
這名醫師的疑慮,其實正是許多醫師裹足不前的最大原因。
原台大醫學院副教授王剛毅,去年聽了譚維義醫師的演講,深受感動,放棄台大的高薪,舉家來到東基擔任牙科醫師,原因很單純,只是因為﹁台東有需要﹂。
王醫師說,剛來東基的時候,因為自己長年進行學術研究,已離開臨床太久,遭遇很多挫折、很容易生氣、對自己沒有信心,每個星期做禮拜的時候,都忍不住淚流滿面,責怪自己情緒的不穩定。
現在,王醫師有了得力助手的協助,工作十分順利。
比起以往悶頭在實驗室研究學術,他現在能夠服務許多病患,他覺得:﹁真棒,能夠來台東!﹂王醫師說,害怕自己會燃燒殆盡,那是因為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就會害怕自己不足,如果換個角度,去看到別人的需要,自己就能源源不絕。
譚維義當年因為關節炎等原因退休返美,心中懸懸念念的,就是﹁應該是台灣醫師為自己的同胞服務的時候了﹂。
譚維義這次從美國返回台東準備參加東基重建的動土典禮,口中提的,仍是希望有醫師願意來到台東服務。
譚維義說:﹁不要害怕來到這個需要你的地方,不論是醫學技術、孩子的教育問題,神都會讓你有足夠的信心,湧現源源不絕的力量!﹂

台長: 南方小天使
人氣(2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