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4-05 01:43:01| 人氣5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隨想之某觀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得之前提過,美國有一種新的教育改革制度叫做契約特許學校,社區人士、家長、教育者可以一起創立一個學校,不受太多州立或學區的限制,嘗試他們自己的教育方式。這種學校是要對州負責任的,他們的責任就是讓學生進步,達到他們擘畫的遠景。
根據統計,這樣子的學校有很多是專門為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或是為在傳統公立學校適應不良的學生打造的,早期證據顯示這些學生學習得更快樂,在全國性的各類基本能力測驗的成績上也都有顯著的進步。
重點是,這是個求學校進步的改革。
求學校進步,在台灣好像一直不是個熱門的教育話題,更不用提建立一種為在傳統學校中適應不良的學生打造的學校了。我們的邏輯比較像是,只要有個「公平」的選擇機制,我的孩子會到哪裡受教育的責任,就完全落在孩子、父母、學校老師、還有補習班老師的身上了。上不了第一志願,嘆口氣去念心裡覺得不夠好的學校,要不然就重考;上不了高中,嘆口氣去唸五專或高職,不爽還是可以重考,反正學校排名就是那樣,從好排到不好,從第一選擇排到不能選擇的選擇,就這樣,沒人說些什麼,因為這樣很「公平」。
可是五專跟技職教育,就真的「會」比較差嗎?那些第二第三第四志願的高中,錄取率就一定「會」比較少嗎?鄉間的高中,升學率就一定「會」比較低嗎?我要問的是,到底那個人人假定為真的「會」字,是怎麼形成的?當我們都有這種假設以後,我們又怎麼能夠那麼的習以為常置之不理?
追求考試「公平」的時候,我們怎麼都不追求受教機會的「平等」,我們怎麼很少問問,為什麼有些學校的表現比較好而有些學校的表現比較差?我們怎麼很少思考,要怎麼樣提升各類不同學校的品質?
當大家在質疑學力測驗的「鑑別度」時,背後的思考邏輯就是對學校的評價,「好」學生上「好」學校,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測驗不是要測驗學生學到的東西而是要測驗誰學的比較多比較好,而學得比較多比較好的學生就可以到所謂比較「好」的學校,學得比較沒有那麼好的學生,很抱歉,就送你到我們心中認為比較不好的學校吧。
換言之,我們心目中的「好」或「不好」不是建立在學校提供的教育品質上面,而是建立在這個學校將會提供給學生的未來路途、未來職業跟未來地位,當有人說很多第一志願高中都是一流學生二流老師三流設備時,真的會讓人懷疑,這個所謂的「好」環境到底是學校創造出來的,還是學生的才能互相激發出來的。很多人要的,好像也只是那個「身在菁英中」的競爭力罷了。學校瓣得好不好?No body care。
曾經問一個來學校訪問的教育部官員,在學校品質未提升之前,我們要怎麼讓學生跟家長相信學校可以社區化、都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他左閃又閃的說,這要慢慢做,而且競爭與升學的觀念要改變。
我倒覺得還有另外一個觀念需要加入,就是我們需要更多的好學校,而更多的好學校,絕對不是只有高喊「打破明星高中」這樣的口號,或天真的以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就能得來的。得真的好好想想,高級普通及技職中學教育,到底要提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也只有這樣,我們不只是在談教育中的「篩選」這件事,而是真的在談「教育」。

台長: 阿玲
人氣(5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