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15 18:24:40| 人氣14,5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後現代設計論述十五BY楊裕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4-1.敘事設計的興起
不可諱言的,現代設計運動的興起正值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幾件盛事。其中包括了工業革命,也包括了供給面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理論),更包括了軍事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面臨轉型。而現代設計運動的主要推動者正是這些軍事帝國與殖民帝國。

現代設計論述在供給面經濟學與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發展出一套適合快速生產與注重生產效率的設計金科玉律,也夾帶了德英美國家主要人種的審美品味,假借西方文明傳統之名,規定了全人類『正確』的審美品味。由於假借西方文明傳統之名涉及西方世界兩大不同民族(拉丁民族與條頓民族)的『正確審美品味』之爭,導致一方面現代設計論述成為一種『下定義』的論述(充滿了口號),另一方面也將設計藝術的敘事性閹割掉了,將設計藝術的歷史性閹割掉了。可惜的是設計藝術的敘事性與歷史性其實才是一種普遍的人性。這種閹割當然造成現代設計運動裡許許多多『言行不一』的情狀。
後現代設計論述的興起則在供給面經濟學與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撿回了設計藝術的敘事性與歷史性。設計藝術的敘事性在各個文明的發展中都很明確而持續的出現,因為敘事性正是設計藝術作品意義完整表達的一個方式。

設計藝術的歷史性在各個文明的發展中也都很明確而持續的出現,而且歷史性絕對都是指自己民族的歷史,只有被殖民的民族才被迫以別個民族的歷史當作自己的歷史。後現代設計論述的發展裡敘事性與(自己的)歷史性,仍然是最具潛力最值得開發的一塊領域。因為殖民帝國從早期的軍事殖民轉化到現代主義興盛期的經濟殖民與文化殖民,在諸多具被殖民經驗的國度裡,原先的殖民主正以『舊主子』的姿態,透過竄改歷史,透過經濟殖民與文化殖民將這些國度分裂為不同歷史記憶的區塊。所以,不同立場與不同史觀下的歷史論述正打得火熱,歷史性或敘事性當然是設計藝術創作裡的極佳賣點。
4-2.文化符碼設計的興起
在『後現代性』的探討裡,常常會提到多元性、重疊性、不確定性等概念。但是對設計而言,不確定性又是一個很難操作的原則。如果就設計實務乃至於設計發展的過程來看,這不確定性卻只是一連串的過程,一組價值觀崩解到價值觀重構的連續過程。什麼因素造成價值觀崩解(價值觀為什麼崩解),價值觀又為什麼重構,這樣的崩解與重構又指向哪裡?

簡單的說後殖民時代都會經歷價值觀崩解的過程,而價值觀的重構就比價值觀崩解來得困難得多了,有些人克服不了價值觀崩解的窘困,就直接撿回殖民母國所建立的價值觀,另一些人則鄉愁似的撿回被殖民前自己民族的價值觀,但是如果不是從當下政治經濟環境裡重新建構價值觀的話,後殖民時代的國家卻往往上演著一幕幕被文化殖民的丑劇,既活不出特色,尋不得出路,更活不出尊嚴。以上分析,表面上看像是民族主義的政治論述。其實不然,這正是我國設計領域的最大困境的描述,也是凸顯『文化符碼設計興起』的最佳廣告語句。

後現代性裡的多元性正是號稱『西方文化,唯我獨尊』的現代設計運動崩解的註腳。現代設計運動(或現代設計論述)當然不是、不願也不會自宮式的退出舞台。現代設計運動的消退其實是經歷過多次的解構背景,諸如:二次大戰後英國日本逐漸不得已的放棄殖民地。諸如:一九六零年代末期供給面經濟學面臨的困境,以及同一時期世界各地(除了專制政權地區)紛紛興起的反文化運動。諸如:一九八零年代末期的蘇聯瓦解與冷戰結束後的意識形態空虛。諸如:一九九零年代全球經濟再結構的逐漸成形,跨國公司與城市集團經濟取代了部分『國家(state)』的功能,以及同一時期所謂的知識經濟、資訊社會、網路世界的逐漸成熟。這些關鍵性的大事件一方面正是『現代設計論述』經歷多次的解構背景,也是『後現代設計論述(或當代設計論述)』重新建構的背景。簡單的說:九一一之前,美國還幻想著美國文化一統江湖的美夢,後現代論述早在一九八零年代宣告了『希臘羅馬與基督教混合的文化』已喪失一統天下的權利(註6)。全球多元文化並存共榮的時機早來臨,設計論述怎能不尊重這種多元文化並存共榮的表述呢?如此一來,剩下的提問就只有後現代設計論述如何接納、執行這種表述。

本文認為一九七零年代法國文學家羅藍巴特(Barthes,R)所建構的『符號學體系』與一九九五年前後楊裕富所建構的『設計文化符碼說』(註7)最能代表後現代設計論述接納、執行這種表述。
『設計文化符碼說』指出當代設計早已不只在滿足消費者(或業主)在設計品的『機能消費』,更要能滿足消費者(或業主)在設計品的『意義消費』。所以,設計的職能上就應該能夠分析、瞭解、運用這種『意義消費』。而在設計論述實踐上,則透過文化符碼的擷取、轉換成造形符碼以及造形文化符碼的組織來完成設計操作。事實上後現代設計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設計語意派、設計語境派、反諷用典派乃至於敘事設計的出現,也都可以看成是文化符碼設計的例證。
4-3.人文科技設計的興起
如果以一九七零年當作後現代設計論述與現代設計論述的分界點的話,一九七零年後確實有許許多多新生事物出現,其中直接關係到設計論述的最主要的就是許許多多高科技的進入日常生活用品(生產化或具市場潛力)。這些新生事物原先就是後現代設計論述特有的待消化素材,卻也有現代設計評論者認為一九七零年代以後的新生事物,可以納為現代設計論述的內涵,以晚現代建築(Late-Modern)、新現代建築(New Modern)面貌出現。

我們姑且不論現代設計論述與後現代設計論述之間的『口水爭執』(註8)。一般而言,新生事物或高科技在融入設計領域與設計論述的初期,往往會過度遷就新生事物或高科技特性,但是一九八零年代末期日本產品設計論述裡強調『親人性設計』,或早期高科技建築喜好表現電子科技或金屬『冷感』轉到當今高科技建築喜好表現電子科技或金屬『溫暖感或可親感』。本論文由此預測一種『人文科技設計』或『人性科技設計』不但興起,而且是後現代設計論述中極為重要的議題。

台長: 林萬福
人氣(14,5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林揖世專欄 |
此分類下一篇:後現代設計論述十六BY楊裕富
此分類上一篇:後現代設計論述十四BY楊裕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