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25 18:08:44| 人氣1,2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本心理學之父─亞柏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亞柏拉罕‧馬斯洛父親為俄國移民至美國的猶太木桶商人。在當時,社會瀰漫濃厚的「反猶太氣氛」,從小馬斯洛就遭受到不理性的歧視,並對此感到深惡痛絶,所以當他1926年高中畢業拿到康乃爾獎學金,一年後即因不滿學校氣氛而轉到紐約州立大學,最後再轉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從小馬斯洛就是一個書蟲,不過在大學前成績平平,直到大學主修心理學課程才發揮潛能。1928年暑假,因為閱讀了行為學派大師華生(John B. Watson)所寫的文章開啟他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趣。1934年拿到博士學位後,隔一年到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心理學家桑戴克(Edward L. Thorndike)的研究助理,在哥大期間結識了許多從歐陸移民到美國的心理學家例如:阿德勒(Alfred Adler)、佛洛姆(Erick Fromm)、魏泰邁(Max Wertheimer)等人。魏泰邁鼓勵馬斯洛朝沒有合理動機的嬉戲、對美的欣賞學習,啟發了馬斯洛人本主義與社會改革的企圖。

作為一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影響力卻涵蓋到各個領域,主要是他對人性提出新的看法。在公共行政學中最膾炙人口的學說,莫過於1943年他在《心理學評論》所發表的「需求理論」(need theory)。

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分別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ty needs)、愛的需求(love needs)、自尊需求(the esteem needs)以及自我實現需求(the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1954年又修正原始構想,將前五者稱為意動的需求(conative needs)且增加了認知(cognitive needs)及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在馬斯洛的理論中,需求是一種近乎本能的趨力,而且具有層次性的,也就是要先滿足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後(不需要全然滿足),人們才會產生進一步的需求。

一般人對馬斯洛的了解僅止於心理學上的成就,事實上馬斯洛對管理也有相當的興趣。除了1947年短暫受邀擔任弟弟公司的專業經理人經驗,1962年也曾應邀擔任非線性系統公司的訪問研究員。該公司當時正在進行一項管理制度的革新─以製造小組替代生產線作業,同時運用參與管理與工作豐富化等一連串管理措施。馬斯洛從工作觀察中發現與其建構人本心理學思想不謀而合。

六○年代中期,美國開始出現反主流文化,許多人將馬斯洛的理論過度濫用與曲解,並將其與反主流文化所主張的自我放縱畫上等號。馬斯洛開始認為心理學界應開始發展「第四勢力」也就是「超個人心理學」。1969年馬斯洛根據這理論撰寫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論」,至此馬斯洛的思想產生重大的改變。在「Z理論」中,馬斯洛將前一理論中,所假設的一個已經自我實現的人產生更進一步追求真、善、美、正義等超越自我的動機稱為「Z理論」。

六○年代末期,馬斯洛對在布蘭迪大學教書感到厭倦,剛好薩加公司提供一份優渥的補助,經過幾番長考後決定轉往進行研究,1970年開始著手編輯論文選集「人性的極致」,6月8日在做完早操後突然心疾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台長: 安雪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