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13 14:19:22| 人氣2,62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文學營記實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中時在太平~屈尺嶺間                     

       
                  1、
     「那條小路進去,就是我外婆家了。」 我指著窗外對德莎說。此刻,巴士正行駛在梅山往太平這條彎彎曲曲有著著名36彎的162甲線之上。德莎是我高中時代認識的文友,這次應我之邀,到故鄉參加梅山文教基金會承辦的文學營活動。

  

        上午我們在基金會完成報到手續,並聆聽文學營活動要點後,中巴把我們沿著162甲線帶離海拔200公尺的梅山街上。162甲線俗稱太平公路,行走於梅山與太平之間,中間經過兩旁山坡遍植柑橘、柳丁、蓮霧、龍眼、檳榔樹等經濟作物的淺山丘陵,龍眼季節剛過,龍眼樹上殘存著來不及採收的龍眼,星散地掛在枝頭上;淡淡黃色的檳榔花開正盛,一股摻著青草味的甜香瀰漫在空氣中,熟悉地沁入我的心脾;繼續向上盤旋,舉目望去一片鬱鬱青青,闊葉林、鳳尾森森的竹林與齊齊整整的茶園交織成深山的綠色世界。午後的太平社區宛若熟睡中的嬰兒靜靜地躺在青山的懷抱裡。

 

          八月尾聲,山下的氣溫如火般炙熱,隨著一彎一迴旋,天氣卻逐漸舒爽如秋。

 

          許許多多年後才明白, 162甲線會如此多彎迴旋,與家鄉地形和漢人移墾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整個梅山鄉就是一座山體,山腳下是平原,隨著坡度與高度遞增,又分為淺山與深山。平地甚少,可以耕作的土地十分有限,清乾隆時期漢人漸漸移入,早到的漢人佔據了有利耕作的平原地帶,晚到或在原墾區失勢的,為了生存,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只好從平原到淺山,再由淺山進入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深山地區。外祖父的陳姓家族,據文獻記載,便是四百多年前披荊斬棘,且爬且行踩著似路非路的獸徑來到了今28<坪路>的地方,見此地旁有清澈溪流,後有高山依靠,一片山明水秀,因此選擇在此定居,成為太平村最早的住民。

 

         因此機緣,年少的我曾多次循著先人腳步行走在梅山與太平之間的古道上,也曾搭乘行走162甲線的台西客運。當時公路坑坑巴巴崎嶇難行,台西客運又是縣營公車淘汰下來的老車,十分破舊,總是瀰漫著濃烈的汽油味,我常常被顛得七暈八素,一口酸液憋在喉頭間,實在忍不住了,也不管目的地是否抵達,車子一停便倉皇逃下車,蹲在路邊扯心掏肺嘔吐起來。

  

                2

         我記得約是1965~75年間,每年暑假或大年初二,父親一定早早喚我和妹妹起床,我們必須到外婆家邀請外婆到我們家遊玩。

 

         從我們家屋後的羊腸小徑往山上走,約20分鐘路程即抵達豐萬寮與半天寮之間的山稜,翻過山後,繼續沿著小徑慢慢下降到半天寮。這條小徑,我們都十分熟悉,父親年少時為了割牧草餵牛走過,迎娶母親時走過;我在假日上山撿柴、撿蝸牛時也走過。半天寮比起我們的村莊,算是個熱鬧的聚落,近百戶人家散落在半天寮與九芎坑兩村的丘陵地裡。兩三間柑仔店座落在太平公路旁或人口聚集處,販賣著日常生活用品與糖果餅乾,供住戶與往來這條路上的行旅休息補給。其中一家店叫做”半路店仔”,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剛好位於古道與162線的交會處,又恰巧在這段路程的一半。

 

    也可能是”半路店仔”剛好坐落在淺山與深山的分界上。往梅仔坑方向,山勢和緩,路旁時有人家,農作物與今日除了數量有增減之外,種類並無太大差別。往太平方向,一塊塊石階鋪成的山路又陡又長,彷若要伸到天空之上。兩旁俱無人煙,林樹密密砸砸,時而竹林,時而樹木粗大的闊葉林,樹上垂掛著藤類、蕨類及樹的根鬚,頗有熱帶雨林風情。

 

    村子裡的英華伯,家無土地可耕作,流轉於山區各村落賣魚營生,他通常早上挑魚上山,賣完魚後,並不立刻下山,而是在山上待幾天,採集垂掛式的蕨類或野生蘭花回家。從山中取來的蛇木裁切成一段段,中間挖空,放進苔癬與蛇木屑,再種上蘭花。有些蛇木切成砧板般大小,再將書帶蕨、石松子之類的蕨類用鉛線繫上,吊掛起來。我去他家玩耍時,每每看得目不轉睛,十分欽羨。

   

    因而對這些長著美麗植物的樹林有著美好的想像,即使樹林裡經常傳出吱吱喳喳嘎嘎的聲音,我並不感到懼怕;我隱約知道是哪些動物藏身森林中,卻極少看見牠們。

 

    偶而會遇到從山上挑擔下來的人家,或與我一樣上行的人們。

       
                3

         午後的太平社區宛若熟睡中的嬰兒靜靜地躺在青山的懷抱裡。

 

        太平原名大坪,相傳比外祖父家族更晚一點入山的其他漢人,經過坪路時,發現腹地不大,且已有人居,於是繼續往山上挺進。當他們跋涉到<大坪>時,驚見崇山峻嶺間竟有這樣一片不算小的平坦土地,不禁雀躍萬分,脫口驚呼: 「大坪,大坪! 」於是落腳於此開闢田園,建立村莊,並以初見印象<大坪>做為村名。光復後,大坪改名為太平村,隸屬於梅山鄉。

 

       彷彿在湖面投入一粒粒的石頭般,我們的到來,在山村泛起了一波波漣漪。

 

    太平社區燈火通明,嚴村長、來自中興大學協助太平社區找出自己特色的蘇老師師生、上山做口述歷史的中正大學教授江寶釵老師,及當地的藝文工作者、村民志工都聚集在此。這些年來,像我們這樣的訪客不是沒有,而是來了一批又一批,卻多數像夏日午後的雷陣雨,嘩啦啦一陣聲

響之後,無聲無息地滲入泥土裡。但只要能讓太平社區被看見,任何機會都不能錯過。嚴村長與志工們都抱持著這樣的信念。

 

      嚴清雅,太平村長,出生於太平老街上。父親在日據時代被徵調到南洋擔任軍伕,母親為了養活他們,日夜奔走山間採集藥草販賣。十二歲那年,他到山下念書,畢業後決定就讀可免學雜費,又有津貼的軍校。退役後,轉任教官,在嘉義地區多所高職工作過。十多年前,他偶回故鄉,見故鄉一日日凋敝,常住人口不到三百人,就是假日,老街也冷冷清清,許多遊客直接經過太平,往瑞里、瑞峰..等地去;他想著,要如何協助太平村把遊客留住?於是返鄉投入社區營造與村長選舉,一心一意想把太平再造成一處樂土。

 

      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曾說,那年文建會在梅山鄉舉辦<梅山汗路>活動,發現梅山鄉的特色就是一條條山路,連接各山村與梅仔坑街上。鄉民走過長長山路將山產、水果一擔擔挑到街上販售,賣得的錢,再採買茶米油鹽等日常用品,挑回家去,有所謂「一擔出一擔入」的說法。又發現日據時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張文環,出生於太平,他膾炙人口的故事場景就是太平山區,思考著怎樣將文學與汗路這兩種特色結合,可惜缺乏機緣,此一發想束之高閣二十年,直至嚴村長出現,才變得可能。


 

 

太平社區在嚴村長努力寫計畫,爭取經費下,已完成老街部分規畫。太平社區活動中心牆壁的馬賽克嵌鑲畫,每一戶商店旁邊豎立的圓形<<閹雞>>圖像,格子窗等,皆取自張文環文學作品中的意象。畫家李國聰把早期村民婚嫁情形畫在一堵牆上,裝置藝術家王文志先生在社區入口處、太平國小、三元宮設置了竹子裝置藝術。太平雲梯正如火如荼興建中,這一座跨越望風台與祝壽山之間的吊橋,是嚴村長創造的奇蹟,為了取得吊橋兩端橋墩用地,他費時九年多,蓋了一千多個印章,完成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聽完簡報後,我們跟隨生態老師王國平先生穿過太平老街,到達孝子山步道的山腳下。孝子山步道穿行於孟宗竹林中,入口處坐落一座彩繪候車亭,旁邊卻無公路或輕便路痕跡,只有幽深的竹林與幾聲不明的鳥啼,我揣想著,莫非龍貓公車將從樹梢奔馳而下?王老師提示說 :「注意,有煙囪喔


 

       「是以前的豬灶。」有人猜對了。早年太平村有居民一千餘人,除了水產外,皆自給自足。

 

 

         夏蟬拉出最後一聲暗啞的嘶鳴。我們跟著王老師沿著石階而上,兩旁的植物他如數家珍,包括植物的特性、名稱,甚至療效。我最記得的是<六月雪>,據說有消炎去腫的效果。早年牛隻被閹後,主人會將<六月雪><白面風>一起熬煮,將湯汁餵食牛隻。

 

   

        竹林颳起一陣陣風,推湧著天邊的烏雲聚集、凝結,原本微微陰暗的竹林瞬間彷彿暮色罩下。走出竹林,太平社區一覽無遺敞開,而霧,正飄忽忽地橫過山谷,飛上太平連嶺,大尖、二尖、祝壽山、馬鞍山漸漸失去了輪廓,掩沒在白色波濤之中。太平景觀吊橋懸在兩座青山之間,還來不及好好欣賞兩側風景,雨已劈哩啪啦大滴大滴落下。雨像一頭巨獸,不斷追趕我們。至竹林小屋時,狂飆的雨勢如瀑布般噴濺灑落,撐著雨傘依然溼了全身。雨水,很快深及腳踝,並往路中央與低漥處奔流。有人索性脫掉了鞋,踩進水中繼續前進。我已過了喜歡赤足走在雨中的年齡很久了,趕緊躲入路旁人家的屋簷下,看著濛濛水霧,等待雨停。



        夏日午後的西北雨,來去暴烈瀟灑,雨勢很快變小,我們回到活動中心。



        文學營翌日的活動,分成耆老訪談與生態文學兩組。來自屏東<崇蘭茶事>的作者陳亮勻先生,先幫我們上一課耆老訪談要領。他說,耆老訪談主要分成兩種,一為沒有目的,隨意的聊,從聊天中節錄我們需要的部分;一為有目的的,針對史料收集的訪談。陳先生傳授了訪談須注意的細節,讓從來沒有訪談經驗的我,收益良多。


               4

    

        第二天一早,我們上碧湖山看日出,遇見嚴村長。嚴村長聽說德莎上山來,是想蒐集小說題材,馬上帶我們去他的私密景點,並拜訪同學。嚴村長與同學述說著小時候的生活經歷,例如如何在山上扛柴、拖竹子等,還談到五六零年代,孟宗竹產業興盛,太平居民生活大為改善,因而蓋了老街上那些閣樓式的房子。如今依然保存良好的太平士紳王勇家宅,是從阿里山買來檜木建造的,在當時算是豪宅。記憶中,外婆家的生活情形,與村長口中的太平產業變遷不謀而合,我像是循著古老傳說來到故事發生地點一般,內心滿是悸動。最後,我們來到雲海飯店前的觀景台,嚴村長遙指遠方的山谷,說: 「那是你家的位置。」一條河劈開兩岸,一邊幾棟紅屋瓦房屋散落樹林中,一邊一粒粒饅頭狀的土丘挨挨擠擠著。離鄉多來,老家變得陌生,不過那一片焦黃的饅頭土丘,我是如何都忘不了的。小時候,父親菸癮一發作,便要我越過河,走過那片令人心驚膽跳的墳地去大樹腳的柑仔店買香菸。


 

       此次文學營並不是找文學名家為大夥上一連串的課,而是著重體驗的過程。因此前兩天安排我們走訪太平、瑞峰竹坑溪、瑞里綠色隧道與野薑花步道等。我和德莎選了耆老訪談組。生態組的文友上午將去拜訪竹坑溪步道。

 


        嚴村長找來三位老人家讓我們訪談,我聽著他們不同的人生故事,他們有人一輩子待在山上,有人曾走出大山,又走了回來。我的外祖父呢?留在山上的舅舅呢?一輩子與土地為伍的他們,年輕時,也有自己的夢想吧?成長於閉塞山區的我,也曾急欲掙脫山鄉的束縛,終於有一天走了出去,卻發現家鄉的一草一木才是我心中的夢土。


 

        下午,我們歸隊與文友們一起參觀綠色隧道與野薑花步道。瑞里的綠色隧道是孟宗竹林,步道兩側的孟宗竹濃密的枝葉向路中央傾斜,形成如拱門般的風景。孟宗竹是我見過最美的竹子,絕不擠得實實叢叢,而是一根根一桿桿挺立,尾端翠綠舒柔的竹葉在天空中彎出深深淺淺的弧形,像是鳳凰鳥的尾巴,美麗極了。


 

         我們只走了一小段綠色隧道最精華處,路徑平緩。一出綠色隧道,即望見左右兩邊各有一座涼亭與一戶農家。農家販賣著山產,最主要的是愛玉冰。往下的階梯長長延伸著,每一步都帶著我們走向更低的位置,更接近開滿野薑花的河畔。也許是前幾日午後必來一場大雨之故,階梯顯得有些濕滑,路旁的野薑花不少倒伏。然這並不影響我對野薑花的喜愛,一朵朵宛如白色蝴蝶般的野薑花,一陣陣隨風襲來的香氣,令我憶起青春年少時,曾多次涉水溪邊摘野薑花送給那位愛畫畫的女孩!(後來才明白那是不對的,任何花都應該讓它在原地美麗。)行過木橋,傳來淙淙水聲,原來以<<野薑花>>為名的溪到了。野薑花溪溪水清澈,河中佈滿大大小小的石塊,粒粒光滑沒有任何青苔,郭副董事長聰明說,那是因為88風災後,剛整治完成之故。沿著河岸新種了一整排野薑花。


        至此,第二天的活動已近尾聲,但最後的進學步道,讓我和德莎兩位老弱殘兵徹底見識時間的無情,以及失去健康的無奈。進學步道是早年山區小孩上學必經之路,石階以四十五度的斜角向上,似乎通往雲深不知處。大病未癒的德莎一望傻眼,郭副董事長說只有一百公尺
(後來才知那是直線距離)。小時候,我每天上學的小路,或去外婆家時走的古道,不論路程或坡度,都遠遠在進學步道之上,這實在算不得什麼。然而,走沒幾步,我的心臟開始急速跳動,膝蓋不聽使喚地發出咯咯咯的聲音。德莎的狀況更是慘烈,臉白如紙,呼吸沉濁,彷彿只要一歇腳就再也無法舉步。郭副董事長與許執行長應典及時伸出援手,我們兩人終於爬上了山頂。


                   5

          晚上住在賴坤陽民宿。我們幸運分配到與吳晟、路寒袖老師同一棟木屋。我和德莎趁機向吳晟與路寒袖老師請益。短暫寫過一年多,迄今有二十多年不曾動筆的我,如今想重新寫作卻困難重重,不知如何組織剪裁,也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困在文字的線團裡,理不出頭緒來。


        吳晟老師建議我不妨先想好結構,不要管修辭,待文章有雛形後,再做文字修飾。德莎做了一首台語詩,請路寒袖老師指導。路寒袖老師說,景是實的,如山的顏色、曲線、氣味;情是虛的,如何把虛的情緒用實的景表現出來。「意」在心頭,用「象」表現出來。兩位老師皆說,若有意從事文學創作,每天都要寫,寫不出來時,就修訂自己的文章。吳晟老師自己曾寫了七本札記後,再拿出來整理,找題材,這似乎與愛亞老師三本筆記的概念相近。


 

         學員在第一天即被李執行長勝彥告知必須繳交作業,題材不拘,三張圖片附上短詩或散文。我們在最後一天上午,把三位耆老訪談記錄交了出去。接著,學員又回到梅山文教基金會來,林沉默、吳晟、路寒袖三位作家發表演說,並朗誦自己的詩作。輪到學員發表作品時,有人大方朗讀自己的作品,有人磨磨蹭蹭就是不敢上台。德莎上台朗誦了自己的詩,我聽了感動不已,她詩中所傳達的不就是像我這樣的遊子的心情嗎?



          自文學營回來已多時,腦中盤旋不去的是文學營的點點滴滴。一步步走在故鄉土地上,彷彿反芻我的人生。對故鄉文教基金會推動藝文活動的用心,對每一位付出熱誠與時間、心力的鄉親,如一路幫我們照相的莊民堂先生、為大家準備風味餐的義工們…..,我的感激之情,紙短情長啊!




                                                                                    (20140828~30)


台長: 阿端
人氣(2,629) | 回應(3)|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散文創作 |
此分類下一篇:一則往事
此分類上一篇:青春歲月~淡愁

荷塘詩韻 二
端傍晚好:一年前的文學營記實囉。十分詳盡地紀錄了內心輾轉,回溯少女時代至今,時空涵蓋數十年,很精緻的一篇書寫款款動人。

有年歲還能回到自己故鄉參與藝文活動,多麼值得歡喜啊。有梅山文教推動,我常說藝文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專屬。
2015-08-13 17:56:15
版主回應
去年寫的,某種原因一直沒PO出。

最近我常回故鄉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歡喜在其中。倘若有一天,詩韻要到我故鄉遊玩,我可以當導覽。
2015-08-13 21:49:09
新聞台Blog小天使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哈燒文章,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哈燒文章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內容,加油!
2015-08-14 12:23:01
版主回應
謝謝小天使
2015-08-28 16:50:48
荷塘詩韻 二
謝謝阿端盛情。

悠遊文字國度,我們都樂在其中。
2015-08-14 12:47:45
版主回應
是的。

不過我還滿粗製濫造的,一位前輩叫我要看重文字,不要隨隨便便。
2015-08-19 15:40: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