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09 21:29:25| 人氣37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柏林外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很久很久以前,早在歐洲涇渭分明之前,不同種族的人在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來來往往,尋找一個舒服的落腳處。東邊和南邊來了一幫狂熱追隨猿猴的族群,老在樹上盪來晃去。另有一派好戰部族從北方和西方逼近,他們尊崇熊,所以每年有四個月要冬眠。兩派人馬在柏林今日所在地狹路相逢。他們的戰爭真是沒完沒了,因為猿猴幫為了安全,一直窩在樹上;而熊幫則老是在冬眠。過了幾年他們發覺,這場戰爭根本分不出勝負,於是把戰利品分一分,熊幫遷往哈弗河邊的石邦道,猿猴幫則搬到施普雷河邊的科本尼克。

漸漸地,兩派人馬混熟了,有些人甚至不顧父母反對,與對方互許終身。也因這不被祝福的婚姻,他們無法繼續留在科本尼克或石邦道,因而選擇落腳在兩地之間的一處地方。就在這新石器時代的沼澤地區,第一位柏林人——猿熊混血兒誕生了。這類人種雖然臉有點臭,但絕對「耐命」。這批原始柏林人的民族性汲取了兩幫祖先的精華:熊的優雅和猿的狡黠。他們不能容忍其他新興歐洲人在背後嘰嘰咕咕地說他們笨、還整個冬天呼呼大睡。
在中世紀,正當其他歐洲人打算儘速將他們的城市升格為世界級都會時,柏林人倒看不出這樣的汲汲營營有什麼好處。他們對一切一派「置身事外」的態度、沒搞清楚狀況就受洗成為基督徒。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揭示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門上時,就剩柏林人還沒決定要成為喀爾文教徒還是天主教徒。他們只想清靜。三十年戰爭期間,柏林人是標準的騎牆派,每年換邊站,一下子派兵到這邊,一下子另一邊,通常剛好是損失最少的那一邊。他們既不吃軟、也不吃硬。不管別人怎麼提議,他們就是一股腦地反對。

然而,這些時期並不好過,柏林人的抵抗與頑固沒能使他們的城市免於君主、帝王和元首的長期蹂躪。因此,在歷史演變中,無以數計的畫作都以柏林的衰敗為主題,儘管一把大火、一場毀滅行動之後,柏林人都能重建他們的城市,而且跟以前如出一轍,有人說這是整頓市容。久而久之,他們就養成了重建癖,到今天都還戒不掉。整個工程動輒持續整年,早就成為柏林城內一處固定景點,大家都說:「每個工地就是一場展覽」。二戰五十年後,柏林每天都有房子拆了又建。根據西歐歷史學家協會,也是熊幫頭目艾柏瑞希(Markgrafen Albrecht)的報告指出,這個城市的名稱有所謂「熊」的暱稱。然而,東歐歷史學家協會卻無法苟同這個看法,他們宣稱「柏林」這個名稱源自斯拉夫語,意思不外是「堆肥區」。

二戰後,柏林又被英美法蘇分成最初的一市兩制,一道牆隔開了以前原屬於熊幫的西柏林與猿幫的東柏林;自此以社會主義掛帥。這道牆因而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叫「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屹立不搖將近四十個年頭。到今天,這堵牆仍是德國近年來最熱門的景點,觀光人潮不斷。

如果乍到柏林,為了找柏林圍牆,而在這城市裡遊遊蕩蕩時,千萬別向當地人問路,因為那個人一定會暗暗咒罵你一番,然後亂指一條通往某個公園的路。冒昧地在這裡跟大家說個柏林的大秘密:這道牆十幾年前就不存在了,跟巴黎的巴士底監獄一樣,早就被拆了。真正的柏林導遊一定會把你帶到查理崗哨站(Check Point Charlie)——當時城內的邊境檢查站,據說大家還可以在那裡看到柏林圍牆殘留的部分。土耳其的三角琴商人將這些「殘磚破瓦」用小袋子分裝,以還過得去的價錢賤價賣給美國和日本觀光客。袋子是中國製,裡面的石頭也不是真的,很可能是波蘭那邊的,但大家一點也不在乎。

台長: landhill
人氣(37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試讀一二 |
此分類下一篇:信不信由你

Iris Wang
“Ich bin kein Berliner.”书中“Berlins Geschichte in Kürze”的翻译~我也尝试翻译了这部分,比我翻译得更贴切,学习了~
2011-08-01 20:20:27
landhill
謝謝指教
2012-03-08 11:35: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