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22 00:52:11| 人氣4,39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願生生世世為佛造像莊嚴道場永不入涅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我於民國八十二年,在昀廷蘭若的觀世音菩薩像前許的誓願,手臂上至今還留著香疤。當場陪同的人都有些驚訝,也非常讚歎,說我一定是生生世世有修行,這一世一定又有重大任務而來的。但是,為了造佛像莊嚴道場,寧願「生生世世永不入涅槃」,卻又認為這個願許的太嚴重了吧!認為我這樣不是太誇張就是太執著。我知道他們並不見得暸解我,因為我在立誓時的心態是自然到「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為什麼會許這樣的願?這得先回到我為什麼會走上設計寺院、雕刻佛像的道路。

在我的經驗裡,台灣的宗教文化上,佛像與神像其實ㄧ直以來都沒有太大的差別:我看到的幾乎都是金身,最多只有手及臉有顏色而已。而這種色彩繁複、與眾不同的佛像,傳承自敦煌石窟裡的彩色,石刻造型傳承自龍門、雲崗,且注入時代精神而加以變化的,看來看去只有我一個人在做而已,在我之前,我不曾見過有如此的做法。

我以前作夢也沒有想到我要設計寺院,從小到廟裡,覺得所見的佛像神像都是一樣的,金色,然後被煙燻得黑黑的,神佛像只是被放在神秘地理風水指定的位置,好像從來也沒有人談到設計。倒是其他的宗教,像天主教,有教宗與時代藝術家討論教堂藝術創作的故事。我小時候比較喜歡去天主教堂,因為那時感覺去教堂是一件高尚的事,那邊的彩色玻璃、壁畫、雕塑做得活潑生動,台座、椅子都很整齊清潔,完全不同於我們寺廟的陰暗,與令人畏懼。

是因緣巧合讓我走上佛教藝術之路,而影響我最大的則是──善導大師。

我在學校裡學的就是雕塑,逆境於我的人生可說反而是增上緣。由於要籌輟學費與生活費,我曾經去畫過外銷油畫,卻沒想到,這樣反而比學校同學多出許多倍的磨練機會。後來又因為有緣進入中影,對歷史建築產生興趣,而因為故宮就在近處,於是我就天天進故宮研習書畫藝術雕刻等。在服兵役以前我就考入中視,擔任美術指導,我的歷史連續劇佈景頗受好評,並得過幾度金鐘獎。此外我私下研究藝術雕刻,在業界也頗為知名,也接過歐洲對品質要求頗高的訂單,做過若干西洋神像,如聖母瑪琍亞,維娜斯之類的,所以我可是先做外國神像的。

一直到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正在籌建龍潭小人國的朱老闆,透過友人的介紹,知道我對中國建築稍有研究。他來找我,我建議他用真材實料做,比如琉璃瓦要用燒的,石頭材料要用石頭粉去灌,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會堅固,而且也能符合小人國的世界水準。

 這樣價格當然會比較高,他想了一個禮拜還是決定找我做,我就為他做天壇、紫禁城、妙因寺白塔、居庸關雲台。另外我做到龍門石窟時,問題就來了。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據說是武則天省下她的脂粉錢來雕刻佛像;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做到佛像。那時要仿的像共八、九尊,初看並不怎麼複雜,因此我本來想以為,以我的能力,一個禮拜完成一尊,應該是沒有問題,結果沒想到光是中間那尊毗廬遮那佛的佛首,就花了我兩個月才完成。

為什麼呢?因為在朱老闆提供的七張照片中,每一張看起來的感覺都不一樣,有的威嚴,有的慈悲,有的瀟灑,各個不一。當時我很好奇,同一尊佛像怎麼可以有這樣多的表情變化:遠看莊嚴,近看慈祥,再貼近,佛像就笑了起來。犍陀羅式的頭髮又顯的那麼熱情洋溢,身上衣摺所帶出的幾條簡單的線條,不但顯得輕鬆自在,而且很有韻律。這尊佛像讓我真正見識到與西洋藝術貼近寫實的神像不同的妙處--西洋藝術的神像肌肉血管都要表現的淋淋盡致才是好作品,但是佛像卻是比較寫意的,無論哪一部分都像是真實卻又是象徵的,我覺得那是把複雜簡單化,濃縮簡化成幾個線條,像符號一樣。我特別神往於耳朵的部份,那就像拉齊的衣角,完全展現出石頭雕刻的材質韻味。而效果卻是像論語裡形容孔子「望之嚴然,即之也溫」如此有內涵,又讓人那麼覺得親近,這當然吸引我要深究的心。讓人好奇的是,監製這尊佛像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嚴以律己的修行家,所以我就ㄧ頭栽進了修行裡。並且開始誦經持咒打坐買書買佛像,當時正好有「隋唐石雕展」展出大陸的石刻佛像,使我見識到,我們中國的佛像有那麼深度的藝術與涵養。

當時正巧有密宗的仁波切到台灌頂弘法,據他們的法本,大致都是這樣的:先有咒語,咒語上面生出蓮花,蓮花上面有月輪,月輪上坐著佛菩薩,在修持的最後要觀想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盡心沁泡在佛菩薩的世界中,也算是一種禪定吧。藏傳佛教所使用的法本,也就是所謂的唐卡,都是篤信的修行者所繪,不過要一般信徒透過繪畫去觀想,有些困難,所以我想如果變成立體的話,將有助於觀想。而他們的立體佛菩薩像,是鎏金的,這又與唐卡或法本中的佛菩薩,例如綠度母的綠色,或者四臂觀音的白色…..不符,於是我想做出半立體的浮雕,不但便於觀想,也便於收藏(密宗修很多的法,要很多的佛菩薩像)。
結果我推出這種半立體的彩色浮雕後,那些喇嘛說,這樣的佛菩薩像在西藏沒有,他們不敢拜,只能拿來做裝飾品,或者因為風水的理由,置於路衝處,以做為辟邪之用。

所以在製作小人國的佛像後,又多翻印了一套,心想這也是件佛教文物,想送一套給佛教單位,但沒有寺院肯收,都說無處擺設,我感到很灰心。後來打聽到高雄縣有佛光山,佛光山有一文物陳列館可以收留佛像,心裡很高興,當時跟我聯絡的是慈容法師,後來陪同星雲大師到我的公司,大師看完以後很高興,說:「我終於看到中國的佛像了!」當晚馬上派一部小發財汽車,親自「押」回山上,並邀我有空到佛光山結緣,從此與佛光山結下不解之緣。

若沒有大師的知遇之恩,讓我有在宗教藝術上表現的機會,我可能就此中斷了。從此我做了佛光山大佛城、文物陳列館(現在的寶藏館)外觀、圓福寺、極樂寺、北海道場、台北道場、金光明寺、清德寺、昀廷蘭若、慈善寺…..等大小工程。所以引我入佛門的是善導大師,而栽培我深入佛教的是星雲大師,這是我極尊敬的兩位大師。

  二十多年來全心全意地研究佛經,雕塑佛像,並推廣敦煌藝術,我有一個心得:所謂宗教藝術家與純粹的藝術家不同,他必須兼顧完成宗教的需要及藝術的要求。因此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弟子們將他的舍利子築「墓」以追思禮拜,名為率塔坡,即「塔」之意。對於佛教徒來講,塔是最神聖之地,所以歷朝都盡最大的力量來莊嚴它,以做為禮拜的對象,而產生宗教藝術,故宗教藝術說起來是由舍利塔開始。在塔的四週可看見一些原始佛教的裝飾文樣,大部分都是守護的佛像及有關釋迦牟尼佛的事跡,即所謂的「本生圖」。以致於本生以蓮花、以法輪、以佛足做為表示,並沒有刻出佛像。

  佛陀在世及滅後五百年間並沒有設置佛像,當時怕人們崇拜偶像,而不去真正了解其佛教道理,因此反對設立佛像。換句話說它並非崇拜偶像的宗教,它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它有究竟的目的:是為了生脫死,不是求大富大貴。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陀的本意,即使有了佛像,也應該融入它的本意,佛像的用處應該以喚起我們的精進心、歡喜心才是好的。

我自己因為以往在做美術指導時長期與演員接觸,在雕塑佛像時,很明白如何融入與融出一個角色。所以在塑佛像時也時常有把自己觀想成佛菩薩,無二無別。當然這樣的感覺是很殊勝的,雖然我很清楚,佛像的完成並不表示我已成道,不過在觀想的過程中,卻因為每次投入得深,而對身心起很大的影響。

已成肉身菩薩的慈航法師說:不要做自了漢。
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星雲大師已經把佛法傳遍三千界,法水流遍五大洲,但還說來世要做和尚。
我目前在宗教藝術上已經有了一些小小的研究,如果這個願力能夠持續下去,相信來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來世仍舊遇上星雲大師,也希望仍舊能為大師弘法的道場盡力。這是因為尤其是對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推行上,我深受感動,認為人間佛教的藝術也應該有更好的弘揚—我的第一尊佛像就是摹仿令人贊嘆的毘廬遮那佛,完美的帝王相;但是在許多佛像的創作裡,我也越來越去思考到信徒與佛像的關係,如何能有時代的精神,或者本土化,或者更與其族類親和的完美相貌…..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學佛有成,我個人若能盡一點綿薄之力,也就心滿意足了。而我知道,要做的還太多,這不是ㄧ生一世,或者幾生幾世能達成的,故有此誓。


台長: 賴鎮遠
人氣(4,39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昀廷蘭若監院黃子廷
在偶然的機會下,我閱讀了您的文章,十分肯定昀廷蘭若在您的設計之下,莊嚴無比,您真是人間的大菩薩!感恩您!
2009-03-31 11:29: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