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29 22:46:53| 人氣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怒江的希望在怒江0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怒江水電開發,大資本“跑馬圈河”,舍我其誰;小資本躍躍欲試,欲投無門。

這就是市場經濟,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贏利是投資的鐵律。誰是“唯一選擇”,誰是“最佳選擇”,資本投票,市場拍板。

旅遊業是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很高的產業,發展旅遊業的6要素“食、住、行、遊、購、娛”涉及到第三產業的方方面面,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旅遊業就是發展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又是繁衍於有形物質財富生產活動之上的,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獲得相應的發展,但凡政府干預下的超前和人為的提速,都沒有可靠的物質基礎作保證。

世界各國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進過程表明,經濟現代化程度越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越高。第三產業比重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我們回過頭來看省內。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德宏到西雙版納、到大理、到麗江再到迪慶,旅遊熱此伏彼起,一些地方甚至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大超過第二產業,十幾年過去了,但仍然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結構仍需調整,產業結構仍需優化,第二產業仍需做大,工業強州強市的口號仍需叫響。

如果州市還不能說明問題的話,我們解剖一個縣。石林算得上是舉世聞名的旅遊目的地了吧,遊客如雲,商鋪櫛比,歌舞動地,鑼鼓喧天,交通不可謂不便捷,民族風情不可謂不濃郁,門票收入不可謂不高,對第三產業的拉動不可謂不大,但直到去年,全縣旅遊直接收入才達到1.5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剛剛過億,它不是經濟強縣,中國百強進不了,西部百強也排不上座次。

試圖以旅遊業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構變動過程而非工業化過程,這條路,行得通嗎?

發展旅遊業可以活州、興州,如果要讓它強州、立州,那可能是工業化後期的事了,一個遙遠的“將來時”。

比比廣東、江蘇、浙江吧,無工不富、無工不強、無工無望。

工業化發展階段不可逾越,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不可違背,怒江州,經得起折騰嗎?開發怒江水電別無選擇

富饒的貧困。

按資源的富集程度和潛在的經濟價值來衡量,怒江是全國最富有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從現實狀況來看,怒江又是雲南乃至全國最貧困、最落後的地區。

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反差。

怒江擁有世界級的水能資源。境內江河縱橫、山巒疊障,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奔流其間,還有188條支流從高黎貢山、碧羅雪山、擔當力卡山飛流直下,水資源占雲南全省總量的47%,水能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達4200萬千瓦,為全國六大水電基地之一,僅怒江中、下游水電開發裝機容量就達2132萬千瓦,人均擁有發電裝機容量為全國之首。

怒江擁有世界級的礦產資源。目前,已探明的各類礦藏有鋅、鉛、銅、錫、金、鎢等28種,294個床(點),僅蘭坪金頂鳳凰山3.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蘊藏著世界三分之一的鋅礦、六分之一的鉛礦,可開採量達1664萬金屬噸,潛在經濟價值達1000億元以上。

此外,怒江還擁有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和世界級的生物資源。

然而,把潛在的經濟價值變為現實的經濟價值需要資本。由於工業化遲遲起不了步,資本形成不足,怒江州得天獨厚的水能、礦產、和旅遊資源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開發,不得不在以農為主、以糧為綱的產業導向下,在“十畝地養活不了一口人”的條件下艱難地維持著農業發展,“種了許多不該種的地,花了許多不該花的錢,使了許多不該使的力,誤了許多不該誤的事”,不但走不出致富的新路子,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州裏也曾試圖大力發展畜牧業和經濟林果帶動經濟發展,因載畜能力有限和遠離市場而難見大的起色。“天保工程”實施後,全州唯一支撐地方經濟的森工產業退出了歷史舞臺,至今沒有形成任何替代的產業,年財政預算僅能安排5.4億元,僅夠人員工資等剛性支出,地方財政收入1.2億元,財政自給率僅為14.7%。建州50年來,地方財政除保“吃飯”外,從來沒有安排過建設預算和相應的支出科目。“九五”以來,全州主要經濟指標平均增長速度低於全省和全國水準,差距越拉越大,對國家依賴也越來越大,已基本喪失了自我發展的能力。

怒江州傈僳族州長歐志明向記者打開了沉重的話題。

從1953年建州至1995年,國家對怒江州的投入累計僅為9.7億元,占雲南總投入不到1%。2003年全州固定資產投資再次出現負增長,與全國及雲南省經濟加快發展的形勢形成鮮明對比。由於長期投入嚴重不足,全州基礎設施至今還十分落後。缺水、缺電、缺醫少藥,大部分群眾還沒有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全州境內無國道穿過,沒有一條完整的三級以上公路,多數路段屬四級以下土路,晴通雨阻,通達能力極差;55%的農村運輸以人背馬馱為主,60%的地區運輸困難,山區驛道上至今還隨處流動著“最後的馬幫”;全州城鎮化水準僅為14.6%,是小城鎮發展最落後的地區;城市垃圾處理、供排水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幾乎還處於空白……

歐志明認為,“一個地區的發展,一個民族的進步,如果長期靠外援救濟來維持生存,沒有自身的造血功能,那是很危險的。怒江州的發展,任何時候都離不開國家和省裏的支持,但是,長期過分依賴於救濟式的扶貧,不能有效依託自身的資源優勢實施開髮式的扶貧,那麼,怒江的民族就是永遠落後的民族。”

“怒江應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加快發展,如何使怒江人民和全省全國人民一起步入小康,共用現代文明成果,是幾屆州委、州政府苦苦求索的歷史命題。”怒江州委書記解毅接過這個沉重的話題。

他認為,“怒江的貧困是欠投入、欠開發、欠機遇的貧困,是一種暫時的貧困,只要從地方實際出發,依託資源,加快發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怒江州完全有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

沉重的話題開始轉為令人興奮的話題。解毅向記者介紹,經過長期艱苦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州委、州政府逐步明確了“礦電經濟強州、生物經濟富州、旅遊經濟活州”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構建兩個國家級基地,打造一個世界品牌”的三大戰略目標,即構建怒江國家級水電基地和蘭坪國家級有色金屬基地,打造“三江並流”東方第一大峽谷世界級旅遊品牌,把怒江水電開發作為突破口,奠基產業和龍頭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開發怒江水電,我們別無選擇!”解毅兩次接受記者採訪,都在重複這句話。為什麼?解毅這樣解釋,資本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怒江州之所以窮,其核心問題就是資本難以形成,經濟發展缺乏初始動力。國家開發怒江水電資源,巨大的初始投資,為怒江這個貧困地區解決了投資這個最難克服的障礙;巨大的外力推動,啟動了怒江開發優勢資源,走出貧困迴圈陷阱的內生動力;巨大的投資收益,使怒江資本快速積累成為可能,進而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功能轉換,我們“千年等一回”,等的就是這個機遇。

在目前的條件下,沒有別的產業能夠像水電產業這樣可以儘快形成怒江的支柱產業。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沒有別的產業能夠取代水電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當然,也沒有任何產業像水電產業一樣,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開發與保護。

如何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好水電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係,走出一條開發和保護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解毅向記者介紹了建立“怒江開發與保護立體建設模式”的設想。

山頂“封和禁”。封山育林,禁止一切牧、耕、獵、伐活動;

半山“移和退”。移民外地搬遷,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

河谷“建和育”。以怒江水電開發為重點,建立國家水電基地,培育水電支柱產業,構建經濟發展建設平臺,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

爭取“以電代柴”政策,建立怒江生態保護基金和水電產業反哺機制,形成生態保護和建設和長效機制。

其實怒江的水電開發和環境保護,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完全是被某些人和某些媒體歪曲事實、誤導輿論炒作出來的。

我們不妨以直觀的事實和科學的資料說話。

從怒江水電規劃的原則上看,水電開發充分考慮了環境保護的要求,並把環保問題作為水電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怒江“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在申報時,就考慮了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的要求,制定了“區域劃出、高程控制、充分協調”的原則。

從大壩庫區高程控制上看,怒江水電開發庫區的最大設計高程為1570米,均在“三江並流”高黎貢山片區核心區的海拔2500米和緩衝區的2000米以下,水庫淹沒區域主要是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河谷地帶。對半山以上相對完整的生態環境非但沒有影響,而且還由於庫區部分移民搬遷,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從水電開發對保護產生的直接效益上看,水電開發後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可以使當地群眾由傳統的農耕轉向其他產業和旅遊服務業等,有效地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與此同時,水電開發帶來的環境改善將日益明顯。舉“以電代柴“工程為例,全年可減少因燒柴而損失的50萬立方米林木,為恢復生態植被,減少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緩解下游河流泥沙淤積起到積極作用。

從建立穩定持續的環保投入機制上看,水電開發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將為環境治理和建設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談及“怒江發展路徑,水電是否最佳選擇”這個話題時,怒江沿江三縣各族幹部向記者反反復複陳述這樣的觀點:

工業化發展階段不可逾越,但工業發展道路可以選擇。相比較而言,水電是可再生資源和綠色能源,怒江水電開發,走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作化道路。

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可以說是“先發展,後環保”。怒江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完成了中國第一條大江(河)水電規劃環評,把我國水電開發推向了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新的發展階段。這就是我們的“後發優勢”。

怒江水電開發,為我們找到新的快速增長的方式,即以水電為奠基產業和龍頭產業,帶動怒江經濟進入以擴張和跨越為標誌的經濟超常規增長過程。13級電站陸續進入建設期,將在未來的30年內,推動怒江經濟跳躍發展。

怒江水電開發,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等“直過民族”和怒江這個“直過地區”實現生產力的跨躍式發展注入第一推動力,促進全州礦產、生物、旅遊等其他優勢資源的全面開發,滾動發展,為社會生產力跟上生產關係的變革,從根本上解決怒江發展問題,提供了怒江人民盼了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契機。

“國家將怒江納入全國十三大水電基地,標誌著怒江州發展大工業的時代已經來臨。瀘水、福貢、貢山峽谷三縣受地理環境、生態條件、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制約,產業發展選擇餘地不大,發展大工業,水電是唯一的選擇。”怒江州委常委、瀘水縣委書記劉泉從發展縣域經濟這個角度向記者談他的看法。他認為瀘水縣之所以長期在農業社會徘徊,無力進入工業化的起點,關鍵是自身動力不足,又缺乏外力的推動,以至於“工業理念的欠探索,已經制約全縣的發展思維”,“工業化遙不可及,幾乎變成一種奢望。”怒江水電開發會帶來巨大的示範效應和資本聚集效應,對新縣城搬遷將形成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帶動種養業、建材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到那時,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才能真正擺上發展縣域經濟的議事日程。

“工業興則縣興,工業強則縣強,我們福貢縣沒有工業,是邊不興,民不富。”縣委書記喬國興和記者談起工業來,似乎沒有更多的話要說。情況的確是這樣。記者細細翻閱了2005年1月8日喬國興在縣委九屆三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在這份題為《搶抓機遇開拓奮進,推進福貢經濟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工作報告中,從頭到尾沒有尋到“工業”二字。

福貢縣是“直過區”,50年了,還是財困民窮,自身資金積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發展能力。我們要發展工業,水電是最大的優勢,也是惟一的選擇,不走水電,一、三產業也上不去,也就永遠發展不了,永遠脫不了貧,這可是牽涉到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大事。談起怒江水電開發,喬國興的勁頭就來了,“就盼著水電建設大軍早日開進來,我們上上下下統一思想,凡涉及福貢大電開發的相關事宜,舉全縣之力支援好、服務好、協調好。”

“我這個縣長不好當,壓力非常大。”福貢縣傈僳族女縣長密秀芳見到記者很坦誠:福貢經濟發展水準和經濟發展總量多年來一直處在全省全州的末位,去年,全縣財政收入579萬元,財政自給率僅為4.4%,醫療保險財政統籌部分已累計拖欠900萬元。

“我當縣長也一樣,看病吃藥自掏腰包。我們是個‘要飯財政’、‘化緣財政’,拿什麼錢去搞建設?”在隨後提供給記者的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彙報材料中,每份材料都附有“請求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一欄,小到解決專案前期工作經費,大到解決鄉村兩級債務。但願她這個“化緣縣長”是最後一屆了。在怒江中下游幹流電力開發規劃中,有四級電站分佈在福貢,總裝機預計在810萬千瓦。

貧困是破壞生態的根源,開發水電是拯救怒江生態的根本出路。貢山傈僳族縣委副書記付四益告訴記者,怒江生態破壞的主要矛盾是人地矛盾。怒江邊三縣60%的土地屬於自然保護區,10%的面積屬於大江大河,剩下30%脆弱的生態環境卻承載了過量的人口,老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在面山上陡坡耕作,從而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態嚴重破壞。對於失去了生存條件,居住在泥石流、滑坡地帶的老百姓來說,水電開發需要搬遷,不開發也要搬遷,借水電開發實現庫區移民,就是怒江人民擺脫貧困,走向新希望的一天。


水電是怒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財富,水電開發是怒江州利國利民的千秋偉業,是怒江各族群眾與全省全國人民同奔小康的根本途徑,也是怒江人民的夙願。

40年前,怒江第一任州長裴阿欠,曾向怒江兩岸群眾多次講過,終有一天,怒江兩岸到處是“蜘蛛網”,怒江峽谷沒有白天黑夜,到那時,我們怒江人不會這樣窮了。

但願這一天早日到來。

劉流 賈雲巍 成淇平 張瑩 (影響力)

台長: 星空之下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新聞剪貼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怒江開發別讓人民等待太久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怒江的希望在怒江 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