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2 14:48:01| 人氣1,7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幼兒輔導與幼兒心理學(文大3/27課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幼兒輔導與幼兒心理學
講師:蔡妙鈴
壹、人類發展的分期:
階  段 分  期 年 齡 特 徵
兒童期 胎兒期 懷孕到生產 1.身體基本結構的  形成
2.(遺傳)和(環境)是最大影響因素
嬰兒期 0~2歲 發展(感官)和
(語言)技巧
兒童早期
(幼兒期) 3~5歲 1. 性別和角色認同
2.(可塑性)和(依賴性)的發展特性
兒童中期 6~11歲 1. 具有(邏輯思考)的概念
2.發展閱讀、書寫、 算數能力
青春期 青春期早期 12~14歲 同儕間的歸屬感
青春期晚期 15~19歲 正向的認同感
成年期 成年期早期 20~30歲 做(職業)和(伴侶)的選擇
成年期中期 40~50歲 個人、社會責任和工作成功的時期
成年期晚期 60歲以上 生理、親人關係、社會處境的調適期
貳、人類發展四個基本範圍:
 一、(生理)發展     二、(認知)發展
 三、(情緒)發展     四、(社會)發展
參、兒童期(6~11歲)發展特徵:
一、生理發展
(一)遵循(頭尾)定律和(近遠)定律
(二)大腦右半球擅長音樂、戲劇、幻想、直覺、藝術排製圖形和畫圖,左半球則是邏輯、數學和寫作。,左撇子是(右)腦佔優勢,約有60%的人。右撇子或左撇子在(2)歲時已經建立。
(三)5~7長出第一顆橫齒,稱為「6歲大臼齒」。約12歲左右最後一顆乳齒掉落。
(四)健康兒童的保健檢查包括:(預防意外與營養諮詢)、(例行接種疫苗)、(定期檢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疾病)
二、認知發展
(一)皮亞傑理論
1.強調兒童思考方式(質)的改變
2.分期:
階 段 年 齡 內 容
感覺動作期 出生~2歲 1.以肢體動作來認識眼前環境與體驗事物
2.利用(吸吮)基模和(抓握)基模來學習。
3.物體恆存概念
4.延遲模仿
運思預備期 2歲~7歲 1.發展想做而非真正做的事
2.(象徵)遊戲
3.轉換推理
4.融合推理
5.自我中心
6.萬物有靈論
7.不可逆觀
具體運思期 7歲~11歲 兒童發展四種具體運思表現:
(聯合觀)、(可逆觀)、(關聯觀)、(歸零觀)
形式運思期 11歲以上 兒童思考近似成人,即使無具體事物也能透過抽象思維加以解決問題
(二)訊息處理法
1.當兒童接受、察覺、記憶、思考即利用訊息時,其進行步驟、行動與應用
2.記憶三階段模型
感官輸入



忘記 忘記 忘記
(三)心理計量法
1.以測驗得分評量智力程度
2.比西智力量表
IQ=MA/CA ×100
智商=智齡/實際年齡 ×100
計算:某五歲兒童的智齡為七歲,其智商為何?




3.魏氏兒童智力量表
(1)(語言)測驗:一般資訊、一般理解、數學能力、相似性、字彙、
記憶廣度
(2)(操作)測驗:圖片完整性、圖片安排、方塊設計、物體組合、
編碼、迷宮
4.影響智力測驗的因素
(文化偏見)、(個人焦慮)(個人動機)、(個人興趣)

三、情緒發展
(一)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生氣)、(驚訝)、
(害怕)、(厭惡)
出生時即表現 有趣的、苦惱、厭惡
4~6週 愉悅(社會性微笑)
3~4個月 生氣、驚訝、悲傷
5~7個月 害怕
6~8個月 羞怯害怕
生命的第二年 丟臉、罪惡感
(二)氣質的三種特點:(情緒性)、(活動性)、(社會性)
(三)氣質的九種結構:(規律性)、(活動程度)、(趨避性)、(適應性)
(情緒質量)、(情緒表達強度)、(分散性)、(持續性)
(四)氣質類型:
氣 質 結 構 (易養)型 (難養)型 (慢吞吞)型
規律性 規律的按計畫吃、睡、如廁 不照安排 *
活動量 * 高活動度 低活動度
趨避性 容易接近親近新情況、人 對新環境和陌生人懷疑 對新刺激初期有稍微負向的改變
適應性 容易適應新常規,沒有異議的情況接受大部分的失敗 適應緩慢,當失敗時就大發脾氣 在無壓力的重複暴露後,逐漸地喜歡新情況
反應閾 * * *
情緒本質 正向情緒 負向情緒 *
情感表達的反應強度 輕到重度的情緒強烈度 高度強烈的情感大聲咆哮、哭泣 低張性情緒
分散性 * * *
注意週期的持續性 * * *
「*」不被定義於任何一種結構中


四、社會發展
(一) Bronfenbrenner的生態模式,針對已知的社會影響因子

大系統
(文化的態度與意識形態)

家庭外系統
(鄰居、友人)
(家庭、學校、同儕)
(二)心理分析論-佛洛伊德(Frued)
1.外在表現未必是內心所想;人格由個人的「心理動力」所產生
2.人格的結構(心理動力)
*本我(id):受(唯樂)原則所支配
*自我(ego):受(現實)原則所支配
*超我(superego)受(道德)原則所支配
(三)心理社會發展論-艾瑞克遜(Erikson)
階段一:信任與不信任〈0〜1、1.5歲〉
階段二:自主與羞怯懷疑〈1、1.5〜3歲〉
階段三:積極主動與退縮內疚〈3〜6歲〉
階段四: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6〜12歲〉
階段五: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12〜18歲〉
階段六: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成年期〉
階段七: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
階段八:自我統合與悲觀絕望〈老年期〉
(四)父母教養子女的三種型態:(專制型)、(寬容型)、(威信型)
(五)操作制約理論-史金納(Skinner):(增強)與(懲罰)
(六)社會學習論-班度拉(Bandura):(觀察學習)與(模仿)
肆、行為改變技術
一、反應性制約
二、操作性制約:
三、社會學習
四、認知行為改變
五、行為塑造
(1)正增強
(2)負增強
(3)類化
(4)代幣增強
(5)模仿(身教、境教)
六、消除不當行為
(1)消弱
(2)增強相剋行為
(3)敏感遞減
(4)飽足法
(5)撤除正增強
(6)遠離增強物(禁制法)
※課程講義參考資料:
一、嬰幼兒發展(F.Philip Rice著)
二、行為改變技術網站文章
作者:澎湖縣鎮海國民中學校長,現就讀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台長: 妙老師
人氣(1,7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數位課程演講內容 |
此分類上一篇:從現代家長教育觀談數位學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