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05 16:07:29| 人氣4,3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庖丁解牛》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莊子及人及其書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的著作,因莊子曾隱居南華山,所以,又稱《南華經》,是著名的經典著作。原有52篇,現存33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共7篇,是莊子本人所作,是全書的精華部分,全面闡述了莊子的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道德論和政治論;外篇15篇,是內篇的補充和發揮。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


     莊子,名周戰國時代宋國人,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在他們的哲學裡也談及個人養生的主要關鍵即“養生主”,那麼“養生主”是什麼呢?《庖丁解牛》給了我們答案。

 


春秋戰國----紛亂的時代

儒家的回應:

  儒家熱衷於重建社會秩序,企圖以道德禮制重整人心,克制當時人們氾濫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斷教人去追求仁義,成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現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

道家的回應:

  道家所關心的,卻是人處於亂世之下如何立身處世而自保。道家主張既然萬事萬物皆擺脫不了自然規律而變化,所以人也必須遵照自然規律而生活。道家的終極關懷是於亂世中找尋個人的自我救贖,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較:

儒家所重的是群體社會。道家所關懷的是個人。


 

課文及翻譯參考: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文惠君日:“善哉!技至此乎?”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裡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後,未曾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乎天理,批大,導大窾,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

  依照于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割斷筋肉;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砍斷骨頭。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的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止,行遲,動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刀而藏之。 

  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為視力集中到一點,因此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志得意滿,(然後)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師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1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生之道。 

2文章細緻生動的描寫。 
  第1段,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後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嫺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3庖丁對話的層次。 
  課文第3段記敍庖丁的“經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第二層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的。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與一般人所見的一樣;三年之後,未見全牛,說明他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層詳細說明對這種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達到這種嫺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構造。 
  第四層庖丁從用刀的結果談解牛的嫺熟。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數千頭牛,其刃卻如“新發於硎”,從用刀的結果表現庖丁解牛技藝嫺熟。庖丁解釋用刀結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則是“以無厚入有間”,於是才“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 
  第五層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每當“見其難為”,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第六層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後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4本文的主題思想。 
  課文節選自《養生主》,主旨在於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於順應自然。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複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並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後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複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一詞多義

1.          善:善哉  (表示同意的應答詞)                 

    善刀而藏之 ,修治,擦拭)                 

2.          為:庖丁為文惠王解牛    (介詞,給,替) 

    視為止,行為遲 因為)             

3.          族:族庖月更刀 眾,一般的)

    每至於族     (通簇,叢聚,集結之處)                 

4.          乎:技蓋至此乎 語氣助詞,表疑問)

    依乎天理 介詞。相當於

    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矣 助詞,用於詞尾,不譯)

  

通假字

1.          嚮”      通“響”

2.          蓋”      通“盍”

3.          “善      通“繕”

詞類活用

  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   ,名詞做狀語

 

古今異義: 

1.          天理(古:天然結構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2.          固然(古:本來的樣子  今:a.表示承認某一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    b.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3.          雖然(古:雖然如此,儘管那樣  今:常用作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

4.          至於(古:動詞和介詞連用,相當於到了 今:a.達到某種程度  b.另提一事)

 

特殊句式:

1.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斷句,“……者,……也”)

2.          技經肯綮之未嘗之”字結構形成賓語前置:未嘗技經肯綮)

3.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代詞“是”作“以”的賓語,前置;介詞結構後置)

 

歸納“為”、“乎”、“然”、“於”等虛詞的用法。 
 (1)為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介詞,替,給)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都是動詞。前一個,解的意思;後一個,作為的意思。) 
視為止,行為遲(兩個“為”同義,因為的意思。)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兩個“為”同義,因為。) 
 (2)乎 
技蓋至此乎?(疑問語氣詞,呢。) 
進乎技矣(相當於“於”,可不譯。) 
依乎天理(同 
而況大軱乎!(表疑問語氣,呢。) 
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形容詞詞尾。加強語氣,表示強調。) 
 (3)然 
奏刀騞然(象聲詞詞尾。) 
因其固然(副詞詞尾,表“……的樣子”。) 
雖然,每至於族……(代詞,這樣。) 
怵然為戒(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 
 (3)於 
合于《桑林》之舞(介詞,引出對象。) 
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介詞,從。) 
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介詞,對於。) 
雖然,每至於族(動詞尾碼。) 

 

 

台長: 志據依遊
人氣(4,333)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疑義相與析 |
此分類下一篇:先秦散文
此分類上一篇:高三作文講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