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01 00:00:00| 人氣785|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創作坊孩子寫給現代爸爸媽媽20:讓風遠行—教育應該教給孩子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曾聖茗小檔案:

曾聖茗,處女座,升台灣大學化學系一年級。心智年齡八歲、實際年齡十八歲、肌齡二八歲、沉鬱年齡三八歲。常分不清理智與幼稚的線以致短路、溫暖淘氣可愛的單純女孩。
曾把「化學」當正宮,準備收「心理」當小三。「藝術」是前世情人。

一、風起─啟程之前的回首

     時值八月,暑假業已過半。您與孩子的暑假過得如何呢?亞熱帶島嶼的悶熱依舊,新竹風仍不減其勁,讓平時不修邊幅的我更像個瘋婆子。

     今年的風似乎多了些甚麼,在已離開十二年日日蹲坐的教室後。摻揉著即將自由的喜悅與面對未知的恐懼,百感交雜地,凌亂而無定向。於是我想這十二年的書包歲月裡,究竟在課堂中學到什麼知識與能力,好讓我能夠跟上這個變動只會更加快速的世界?探問著,但一時間腦中竟只浮現高三學測前日日埋首參考書堆的空白。相信這是創作坊爸爸媽媽共有的經驗,曾經日以繼夜地在桌前苦讀,只為一個更好的出路,更加安穩的工作與生活品質。

     但在現在只要記熟教科書的內容,考上明星學校,畢業後找到大公司的工作,這樣的教育,就能夠使學生保有一輩子的順遂和快樂嗎?我想,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前哈佛大學校長柏克說過:「一個學校的最終目的並非止於傳遞知識,因其太容易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被取代,而且過了十年,學生都會完全記得曾經在課堂上學過的內容嗎?」的確,現今需要的是具有前瞻力、原創力的人才,單單只是填充前人積累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近幾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十二年國教課綱與志願比序,正好讓我們對教育提供了再一次檢視與探討的機會:十二年國教目的希望不再以考試領導教學、讓眾人不再為明星高中的窄門擠破頭,同時也能藉此讓社區高中優質化,學生各個適性揚才,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但這些一改再改的升學制度何以似無見效,反而讓街上的補習班不減反增,老師、學生與家長們全都被更瑣碎的比序搞得焦頭爛額,為何教育制度越是修改,卻越加人心惶惶?

      我想是我們將教育的次序倒置了。十二年國教太過著重於枝微末節的比序、升學制度與課綱內容的調整,但台灣長期以來「考試」領導「教學」的授課方式從未改變,甚至一直忽略真正需要教給下一代孩子的是比「知識」更加重要的「能力與態度」。

      台灣教育需要改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但,這不僅是政府與學校的課題,更是家長們需要思考的事情。因為落實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在於家庭,若家長不認同這樣的理念並落實,教育制度與內容改得再好亦是枉然。

      我們不可能給予下一代孩子所需的魚,因為未來世界的面貌將遠遠超乎父母這一代的想像;我們能給的,只有可以讓他們獨立、存活下來,並能讓自己與周遭人們、社會、大自然共生共存並且變得更好的釣竿。

      以下是我身為一個高三畢業學生,即將就讀大學,對於「教育應該教給學生什麼」的一些想法。我不敢說這些想法是正確的,有些看起來也可能天馬行空,我卻覺得這是教育最重要的根基──藉由釐清我們真正想要教給孩子的東西是什麼,才能知道要如何教,並慢慢形塑出一個個完整、獨立、有為、快樂的孩子,建造一個更理性、和善的社會。 
  
(新竹的天空,新竹風。)

二、風的旅途—教育要帶來什麼?

    教育如風,有時溫柔的輕撫花草,聆聽它們的心聲;有時帶來甘霖,滋養大地。在這一場風的旅途中,教育教給孩子的除了知識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人我互動關係」以及「自我內在價值的探索」。

  1.身為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

     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必得與自己有很多的對話、理解自己的樣子、看過且經歷過很多事情,並展開進一步思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透過與人互動、相處後,才能漸漸形塑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與不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那之前,我想,成為一個「人」有個基本的前提,就是尊重自己與別人。尊重,是人人琅琅上口的兩個字,實行起來真有那麼容易嗎?

     現在想想,以前的我和別人一起合作時,很少對他人尊重過。基於處女座的無敵龜毛性格,自已腦內總有一套不容他人「撼動」的SOP與高標準,總對組員的想法和成果指指點點,或乾脆全部由自己扛來做,讓本該是和諧的合奏,如今卻成為癟腳的獨奏。

     直到高二時準備數理資優班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時,才真正深深明白「尊重」二字的意義與重要性。極欲將成果發表會辦好的我,身兼串場影片劇本、影片拍攝、美宣組長等多職,日夜為了想劇本而燃燒腦袋、與同學做拍片的「兆種」(台語)安排、場佈……,承受龐大工作量的同時,又想攬起每個看不順眼的東西,最後,我被這樣不聰明的處事態度壓垮。在越來越尷尬的工作氛圍當中,這才發現,自己才是那個最讓人看不順眼的人,想要補救卻又沒有得到原諒的自信,只得歸於沉寂,退回原本的崗位,躲避同伴的目光。

      成果發表會結束後,我不斷地想著:大家都已盡全力做事,而完美永遠沒有盡頭,若我願意接受、尊重這些眾人費盡心血的結晶,是不是就能更平順的進行,大家的凝聚力也會提升?同時,也放過瘋狂追求完美卻備受壓力的自己?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造就想法、標準、做事態度的差異;而人人皆有不完美的部分,我們都應試著欣賞、理解、接納、包容「每個人」,舉凡思想、宗教、性向、階級、種族等,而非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正因多了這份尊重,才能照顧好自己,同時以溫柔對待他人。

      我們是不是該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尊重自己的個性,好好的認識過自己嗎?尊重生活周遭的人們嗎?尊重默默為社會付出的人們嗎?尊重專業人士嗎?若是我們願意尊重每一個人,那這個社會會不會更理性、更守序、更友善,減少社會上更多悲劇的發生?
  
(身為一個人,你想成為什麼樣子呢? )

  2.尋找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簡單的說就是每個人做有興趣的事時所獲得的滿足感,有點像心中的calling,相對於代表世俗名氣、金錢、學歷的「外在價值」。如非洲叢林之於珍古德女士,每個人的內在價值不盡相同,且可能一時之間難向他人彰顯,卻是屬於自己最珍貴的寶藏。

      我很喜歡藝術,特別是畫畫。喜歡徜徉於繪畫宇宙裡的自由感,每次拿畫筆塗鴉,就覺得自己擁有如蘇東坡於江水之上時,憑虛御風般飄飄然的感覺。所以小時曾立志要當漫畫家,編個精彩的故事,再用畫筆將每個人物、情節都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讀者能真實感受到作者的想法與巧思。

      然現實的經濟問題與當下的課業,使我沒有朝職業漫畫家的方向邁進,但我在國中時保持著畫小漫畫的樂趣。將生活裡幽默的小片段、小哲思擷取在每日學校聯絡簿的紀錄欄裡,為國中的回憶增添許多歡樂。

      漸漸地,在外出旅遊拍照時,我發覺自己喜歡的是觀察生活、環境和人的各種小細節,不斷咀嚼其中況味的那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心情,這與畫小漫畫的情趣是相同的。那種儘管微弱,卻讓感官都變得更加敏銳、腦袋中的靈感不斷交雜拆解融合時,創造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的興奮感與快樂,讓我縱使忙碌、甚至最終選擇的科系是理性的化學時,心中卻仍堅持保有這塊小小的感性園圃。

 (屬於你心中的那道光是什麼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現階段看似「無用」的興趣,但,這樣發自內心累積的點滴感受,是長久的,是真真切切屬於我們的,而且誰又知道會在往後發出多大的影響力?像作家侯文詠念醫學院時,因著對電影的熱愛,兼顧課業的同時一年曾看三百多部電影,而原本單純的興趣,竟為往後的寫作道路種下養料,改變他的醫生生涯,更從拯救病人身軀的病痛轉為影響廣大讀者的心靈;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大學輟學後,憑興趣旁聽字體設計課程,之後大大的改變了麥金塔的設計風格,更改變了電子產品與使用者的關係。

      當時,他們都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會造成今日的結果,如同賈伯斯所說的:「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現在必須相信,眼前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甚至是輪迴。」

      唯有自身真正認同、熱愛的事物,才有可能讓自己發光,才有可能在世界上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力,即便最初的目的並非如此,但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價值在何處的人,最後才能看見這個世界需要什麼,甚至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於是我拿起底片相機,走出家門,開始了一次次的構圖、對焦、調整快門光圈、按下快門、拉底片……。一如我喜歡畫畫般,我不知道這將會帶領我到什麼地方去,我只是純然的享受。

(依序由上往下看:國中時紀錄自己和隊員們在創作坊最後一堂演戲課的小漫畫。演戲題目為「快樂的方法」)
 





 

三、風無邊際—教育涵蓋的範圍與關係

      接下來我想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法,分享教育分別對於「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意義和影響,它們形塑著自我的價值觀,決定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1.家庭

    家庭具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家長們讓孩子學習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建立待人處世、做事態度,使孩子得以獨立。很多的好習慣、價值觀是從家庭建立,可說是教育的起點。

    我生在一個母親是老師的家庭,所以母親頗注重孩子的教育,同時以身教時時刻刻在教導我與哥哥。她要求我們以溫厚態度待所有的人,但也提醒要適時捍衛自己的權利;凡事盡力負責,達到成果並非最終目的,而是享受中間踏實走過的歷程;她更激起我的求知精神,建立閱讀習慣,對世界產生好奇並主動追求答案。

    像今年暑假與媽媽去日本旅遊,買了可以吸收腳底水分進而消除足部疲勞的「足之樹液貼」,天天走到兩腿發軟的母女倆,購入當晚決定來試試效果。使用隔天,媽媽兩眼發亮的宣布:「真好用!真好奇裡面到底是什麼成分,這樣可帶學生做專題測試不同成分的效果!」

    遇到不同牌子的產品時,她還仔細分析優劣:「雖然甲牌不像乙牌需要額外撕膠布、打開密封藥包再貼上去,但這樣藥量相對來說比乙牌少,而且藥包會接觸到空氣,多少會吸到水,導致效果減弱。所以儘管有點麻煩,乙牌是有自己的堅持的。」

     自己一聽,赫然發覺這「非常科學人」的分析和追根究柢的態度,活脫脫就是我在學校時的翻版,因為同學和老師常這樣形容我啊!……呃不,應該是說,在母親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漸漸成為她的「翻版」。

    可見,孩子的各種能力與態度的建立,需要家長每一日持續的示範與陪伴。教育並不只是老師的職責,而是家長與老師一同合作,讓孩子了解到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能被託付、也值得被愛的人。

    更進一步地,引領孩子了解世界之大,擁有獨立思考,而且有能力去追尋自己的目標與夢想,並學會溫柔待人,是家庭最重要的功能。

(實際的家庭內部是這樣的景況吧,請大家自行想像嘍,哈哈。)

2.學校

    學校除了讓孩子學習到書本中的知識,是最能有系統的訓練文書能力與學習方式的場所;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學習與同儕相處,並建立相關的生活態度。

    但我想學校還有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家庭之外為孩子留一盞燈,照亮讓人願意主動求取知識的殿堂、或給予協助與溫暖、或指引方向、或看清自己的天賦或不足之處。而執行這功能的人是老師。

    何等幸運地,這些老師我都遇過。曾在他們手上接下一本本的課外書;曾在脆弱的時候被給予溫暖堅定的擁抱;曾在犯錯而不自知時被糾正……,若沒有遇見這些老師,我可能沒有機會發現挖掘各方知識的樂趣;還有懂得如何學習面對不同的生命困境,體認自己也是一個值得被珍視珍愛的人,並試著以更加成熟理性的角度面對他人。是這些願意多額外花時間、花精力關注自己、調整自己、引領自己的老師們,讓我成為一個活得更好的人,即便我已離開學校,但那些烙在生命中的深刻印記將持續影響著我,以及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遇見的每一個人。

      我相信每個人從老師身上得到的不盡相同,但若是有一些不為量化的評鑑而產生刻板印象,懂得欣賞、珍惜孩子的各方面天賦,並願意看見並且主動幫助每個在這段年紀迷茫凌亂的心靈的老師,那麼,學校將不再只是冰冷提供知識的場所,而能成為孩子認識自我、安定成長的溫暖棲地。

3.社會

    教育形塑社會,社會形塑教育,兩者相互影響著。社會對於教育有相當大的示範功能,社會上每個人的行為都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

    例如近年來連連爆出的食安問題,難道僅僅只是台灣的某些商人特別黑心嗎?還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是助長者之一?當我們看著有前科的廠商食品被下架了,過一陣子,因為台灣人的健忘,而又得以悄然上架,甚至還能拼得業績成長的奇蹟時,我不禁認為是我們的健忘,讓不肖商人得以繼續生存。

    而當孩子們看著政府一次又一次無法真正打擊黑心食品,身邊的人又紛紛無可奈何地表示「沒辦法,反正都吃了那麼久了,身體也已經很毒了,就繼續吃吧。」又會有什麼感想?

    我們家不走宿命路線,翔實列出拒購的黑心食品及該廠商旗下的所有食品,當家裡人難以抽空做飯以致總是買外食時,也總是盡力杜絕曾出事的商家標誌,雖然仍無法百分之百保證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絕對沒有問題,但只要我們多關注自己吃進去的是什麼,拒絕黑心廠商,支持良心小農和企業,便能有效催生更優質的品牌、更安全無虞的食物。

    不可能置身事外的集體災難,讓我們反覆思索著:到底下一代的台灣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身為半個社會人的我,希望下一代的台灣人不盲從,明白自己選擇背後的原因時也尊重他人的選擇;不為短期的數字與誘人的利益所惑而敷衍應事,將眼光放遠從基礎做起,帶著良心紮實做好每一件事。

    一位認識的叔叔從幾年前開始與他人合作,決定打造第一台「從頭到腳」零件都是made in Taiwan的電子顯微鏡,終於在前年成功並創立公司。一日,聽他娓娓道出創業的種種曲折與心得,如將他國製的電子顯微鏡一一拆解研究每個零件,並感嘆很多其實成本不高的基礎物件,因為我們不製造而需要被他國抽取很高的利潤時,我在他的眼中看到惋惜,卻也看到光芒。在拮据的資金中努力研究、在重重困難中奮力向前,那是願意盡己之力與熱忱改變現狀的心,那種不盲從、不妥協,一定要「made in Taiwan」的堅持,值得我們效法。若是我們都能有這樣有耐心有動力,不小看自己,也不貪圖鉅額利益,想的是如何為自己生長的土地多做一些些,當各行各業都如此發展時,那五十年後的台灣會是怎樣的景況阿!
  
(↑所謂值得按下快門的瞬間。我們的人生不也由每一個瞬間的決定所形塑?)
(PS:今夏攝於日本金澤) 

四、讓教育的風持續吹著

    大學生活應該是什麼面貌呢?

    或許對創作坊的國小、國中孩子們而言,會覺得大學是個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距離,可能會想:大學生活?還那麼遠,現在比較重要的是過好生活、顧好課業,進到適合自己的高中吧?

    我卻認為,我們都需要為往後的日子做長期的規劃。雖然最後並不一定會和現實相符,卻能讓我們對未來有個更清晰的藍圖、對自己有更多的想法,才能一步步邁向理想的樣子。

    因此,當許多學生都把大學當成「任你玩四年」、或是一個繼續升學的管道時,我對此有不同的想望。我把台北當作一個充實自己、擴充視野,與世界接軌的軌道。可以自由選擇想要學習的課程、社團;與各式各色的人交流;課餘之時能夠去參加各種活動展覽、觀賞藝術展演;身處首都,可以實際經歷多數大型社會運動,能夠更接近政治中心……。許多的許多,等著我去闖、去體驗、去受傷、去懂、去理解包容,去看見世界、看見自己,學會為自己與這個社會負責。

    還記得高三上的一個晚自習。我在教室外吹風,遠方大樓的燈火閃爍。對於想要掙脫卻無法衝破這個考試體制的我,感到深深無力,不想成為魯迅筆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卻又太過孬弱,無法馬上丟下書本去改變這樣的制度。風險太大且機會太渺茫。

    一個念頭突然閃過腦海。既然現在無法改變這個制度,何不改變自己,讓自己先站在這個遊戲的頂端,才有權力發言,一點一滴地先從改變大家的想法開始,然後慢慢改變教育的內容?雖然看似天真,雖然不能保證會成功,但這也是最直接可行的方式。

    如同這篇無名氏的墓誌銘所言: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爲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爲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世界上那麼多想改變世界的人們,最後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不如先從自己做起,再慢慢尋找可行的方案,這樣才是最實際的作法。

     或許看似很幼稚滑稽,但連火苗都沒有的話又如何燃燒成為熊熊烈火呢?

     而教育的風正是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關鍵,也是讓星火得以燎原的最大助力,就讓這一陣風持續吹拂吧!

 
(在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後,我們想讓自己與台灣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呢?)

 

台長: 文學樹

創作坊
即將成為台灣大學化學系新鮮人的聖茗,這樣幽默介紹自己:曾把「化學」當正宮,準備收「心理」當小三。「藝術」是前世情人。
她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並不因為考上第一志願學校便「功德圓滿」,也沒有「從此以後,只要過著幸福快樂的大學生活」就好的舒適圈心態。她對於自己的未來還有很多期待和要求,甚至,她的眼光看得更遠,她對台灣「教育」有很多話想說:
我想是我們將教育的次序倒置了。十二年國教太過著重於枝微末節的比序、升學制度與課綱內容的調整,但台灣長期以來「考試」領導「教學」的授課方式從未改變,甚至一直忽略真正需要教給下一代孩子的是比「知識」更加重要的「能力與態度」。
而「教育」不僅是政府與學校的課題,更是家長們需要思考的事情。因為落實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在於家庭,若家長不認同這樣的理念並落實,教育制度與內容改得再好亦是枉然。
我們不可能給予下一代孩子所需的魚,因為未來世界的面貌將遠遠超乎父母這一代的想像;我們能給的,只有可以讓他們獨立、存活下來,並能讓自己與周遭人們、社會、大自然共生共存並且變得更好的釣竿。
聖茗在親子能更密切互動的盛夏八月,寫下名為「讓風遠行-教育應該教給孩子什麼?」的八月的信,期待能讓更多人思索「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學些什麼?我們將創造什麼樣的台灣?」這樣的探問,是為了追尋一個更好的教育可能。讓人不禁想到最近年輕學子對於課綱調整的反思與意見表達-我們要什麼樣的教育?教育應該教給我們什麼?
深深相信,當孩子們願意主動探問、關切,解決問題的方法便能一一催生,並透過這些機會,讓大家認真討論、想像並實踐未來台灣的路。
2015-08-01 11:18:58
依雯老師
聖茗的這一封八月的信,誕生過程十分曲折,而在這曲曲折折的過程裡,又充滿無限的樂趣。
這孩子寫這封信時,還有許多必須同時完成的行程:打工、同學聚餐、個人騎腳踏車放風、兩個星期的日本關西自助旅行......(應該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秘密行程啦)
於是,這封信分成了兩個階段書寫,出國前的初稿,及回國後的完稿,我十分佩服聖茗的是,她真的做到一回國便立刻從「玩樂模式」切換為「書寫工作模式」,馬不停蹄地趕路著,面對我一次次在稿件中的紅字提問,她始終全盤接受,沒有哀嚎也沒有求情,只敢在最後順利完稿時,偷偷打趣地說:「能夠在截稿時間前一個小時內寫出來(也太晚)真的是很感動啊啊啊....我絕對不會說昨天看到那些問題時傻了一天,哈哈!」
實在是個肯吃苦耐勞,又懂得為周遭帶來歡樂笑聲的幽默孩子啊!
這一封信有嚴肅的教育議題,也有動人的生命故事切片(我特別喜歡她和媽媽血液裡共同流著化學基因的舉證:日本旅遊購入可以吸收腳底水分進而消除足部疲勞的「足之樹液貼」的使用心得及相關延伸,超妙的!)更有非常「文青」風的照片兒,以及令我驚喜且重溫當年她與定澄、靖博三人(我都忘了他們幾年前曾經同一組的事情了)的演戲課漫畫實錄(記載在她國中的學校聯絡簿小日記裡,以前很喜歡讀她的聯絡簿小日記,經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呢!)
哎呀,明明是一個要演講、要上課的忙碌暑假、明明是一篇時間拖得較長的文章修改歷程,我卻在閱讀、修改聖茗的信件裡得到無比的快樂。
謝謝聖茗,願意珍惜自己的書寫能力和機會,謝謝她即使高中畢業了,仍然記得與創作坊在一起的美好。
2015-08-01 11:20:59
秋芳老師
把「化學」當正宮,準備收「心理」當小三,還有「藝術」這個前世情人。
這樣的人生,活起來真暢快!
2015-08-01 11:24: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