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20 19:23:24| 人氣16,8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悲劇的淨化作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悲劇的淨化作用

 

  亞里斯多德在「詩學」第六章中,對悲劇所下的定義是:「悲劇是對嚴肅、完整、且有一定長度行動之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並以各種悅耳的聲音,分別插入劇中使用。模仿的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現,而非採用敘述的形式;藉著哀憐與恐懼之情緒的引發,而達到心靈淨化的效果。」在此定義中,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必須引發人哀憐和恐懼的情緒,方能達到淨化心靈的效果。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的曠世鉅作-伊底帕斯王(Oedipus Tyrannus)是亞里斯多德心目中理想悲劇的典型,並分別在詩學的十三、十四、十五章中,討論形成悲劇的過失,情節發展和主角性格三大要素。

 

  (一)、過失(hamartia):完美的悲劇情節,照理應有一單純的結局,也就是英雄的命運之轉變是由幸福到不幸,而不幸的原因又非出於其他的罪惡,而是他本人的某些重大過失。」(十三章,一O九頁)此即強調悲劇英雄的不幸命運,非有意傷害他人,而是由於無知或未可預料的造成傷害(過失的涵義)。如此之禍由自取,會令人心生恐懼。以伊底帕斯王之情節而言,伊底帕斯在離開柯林斯的三叉路口,怨恨命運乖違,又被乘馬車的人怒斥擋路,而失手殺死底比斯國王萊奧斯,因而走上殺父娶母的惡運,便是過失型悲劇的典型。 

 

  (二)、命定:悲劇英雄在完全無知之情況下,受無情命運所擺佈,而一步一步走上惡運而無以逃避,此種悲劇令人哀憐其處境。以伊底帕斯王之情節發展而言,底比斯國王與皇后因得阿波羅之神諭,得知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殺父娶母,因而忍痛命僕人將伊底帕斯丟棄荒野;而伊底帕斯在柯林斯王收養下呵護長大,也去求問阿波羅之神諭,得知自己命中會殺父娶母,因而逃離養父母,無家可歸。底比斯王和伊底帕斯均知道殺父娶母之命運而極力避免,但終究無法跳脫命運的掌握,便是命定型悲劇的典型。

 

  (三)、性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十五章中提出悲劇英雄的性格可有四大原則,一是性格善良;二是性格符合性別角色,如男性英勇,女性溫柔;三是性格逼真,即切合戲劇角色之特質:四是性格一致,主角某種性格在戲劇中,自始至終有其一定的特色。以伊底帕斯之性格而言,他的善良、英勇、好強不服輸性格,確實能符合上述四大原則。然而正因為他的好強不服輸,才會在三叉路口與底比斯王的軍隊發生衝突,並不自覺犯下殺父罪行。由於觀賞者很容易感受到悲劇英雄之強烈且一致之性格,甚至某些人類性格之普遍性,深深觸動欣賞者的內心,而會同情劇中主角,並產生感情的共鳴。

 

淨化作用四階段

 

1.負面情緒累積階段,即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命運乖違,遭遇不順,而產生悲哀、無奈、矛盾、衝突、挫折、焦慮、憂鬱、沮喪,...各種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殘留累積在內心,便成為「情緒垃圾」,或心理病態的根源。

 

2.強烈情緒激發階段,音樂和戲劇是豐富情感的產物,在較短時間內整體直接呈現出來,故常能激發欣賞者的強烈情緒,其情緒的強度往往遠超過日常生活所累積的負面情緒。

 

3.音樂或戲劇的高潮階段,音樂、戲劇的形式或情節發展,隨著演出的進行逐漸推向高潮,也將人的情緒帶到高潮,甚至不知不覺達到精神亢奮激動的狀態。

 

4.音樂或悲劇快感階段,通常在音樂或悲劇的結尾,是其戲劇性發展的最高潮。也是欣賞者精神狀態最為緊繃的一刻。當作品的表現結束,欣賞者內心由最緊張激動的狀態,剎那間回復平靜、輕鬆和舒暢,亞里斯多德稱此狀態為「悲劇的快感」或「無害的快感」。

 

在這精神由緊張而鬆弛,由激動而平靜的過程中,以前所累積的負面情緒也隨之渲洩殆盡,使人內心回復健康,此便是心靈淨化作用的真諦。在亞里斯多德的美學主張中,人的現實狀態是要面對人生的種種壓力、挫折、焦慮、無奈,並累積為心中的負面情緒。藉著悲劇與音樂的心靈淨化是過程,最後得以洗滌心靈中的污穢情緒,達到健康的境地。在心靈淨化說背後所隱藏著的人的圖像是:一個擺脫負面情緒桎梏、追求理性與感性平衡的健康人,有心理的健康才有行為的中庸和適度,也才能成為真正精神自由的人。

台長: 卡菲爾
人氣(16,8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教學園地 |
此分類下一篇:一個日本人在台灣的單車日記
此分類上一篇:【莎翁情史】之真實與虛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