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25 12:45:20| 人氣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社會 父權思想悄然復興[轉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6.04.25  中國時報
美國社會 父權思想悄然復興
(諶悠文)


編按:歐美各先進國家選擇少生小孩或根本不生小孩,已經成為趨勢,各國政府雖然想盡辦法鼓勵民眾生育,但造成的結果反而是反淘汰,即社會父權保守思想越來越盛行,反而自由個人主義,隨著越來越少的下一代存續,而逐漸萎縮,在美國,我們已看到未來趨勢。

綜觀人類歷史,選擇逃避為人父母責任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實,生育率下降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現象。為什麼人類沒有在很早以前就滅絕呢?《外交政策》雙月刊最近刊出菲利普.朗曼(PhillipLongman)教授的專文,指答案就在於父權體制(Patriarchy)。


父權思想並不只意味著男性主宰一切,事實上它是一種獨特的價值體系,不僅要求男人娶妻,而且要門當戶對。父權思想與男人對於逍遙過好日子的各種憧憬競爭,僅此一點,就會讓父權思想周期性地「復出」。

父權體制 文化演進關鍵

父權思想尚未式微之前,在文化上具有主宰地位,從而使那些富裕階級維持高生育率,也使為人父母者盡力對小孩做最大的投資。至今各先進文明都是在有父權思想的情況下才得以延續的。

在文化演進的過程中,採行這一特別體制的社會,人口一再增加,力量也不斷擴大,那些不採行這套體系的社會不是遭到侵略,就是被同化。對開明的人士來說,人類史上這種周期性變化令人厭惡,但它鐵定一再發生。全球各地的文明,只要父權體制得以維持,就能維持足夠的人口數量,還有國力。

生育率下降也會改變「國民的氣質」。譬如在美國,一九三○年代末期出生的女性當中,有將近一○%至今膝下猶虛。比較起來,一九五○年代末期出生的女性有接近二○%已快過了生育年齡,但仍沒有一兒半女。

現代社會這群激增的無子女一族,有很高比例是一九六○及七○年代女權運動和反正統文化的參與者,他們將來沒有血脈傳承,對於新生代的感情或心理的影響力也無法與父親那一輩相比。

這種情況將導致一個保守的新的社會崛起。這個社會成員的父母大多拒絕接受不生育及小家庭的社會趨勢。他們的價值觀包括:信守傳統以男性為主的宗教,以及強烈認同自己的民族。

傳統社會 鼓勵多生子嗣

這股動力促使美國文化逐漸拋棄個人主義,轉向宗教上的基本教義派。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支持布希總統的州(布希的共和黨高舉保守基督教傳統大旗),其居民的生育率比支持其民主黨對手凱瑞參議員的州高出一二%。

父權社會有許多形式,其演進也經過不同的階段。然而所有父權社會的共同點在於:社會習慣鼓勵成員盡量生育,並為下一代犧牲奉獻。其中最重要一點,就是對「私生子」蓋上無法抹去的污名烙印。因此社會父權思想退縮程度的一個測量指標,是這個社會對於非婚生子女的接受度。譬如北歐國家現在已普遍接納非婚生子女。

父權制懲罰不婚及不生育的女性的方式,對父權制的演進也有利。數十年前在英語系社會,這類不婚女子會被稱為「老處女」,甚至連母親都會用這個名詞稱呼自己親生的女兒,社會會同情她們晚年孤寂,或唾棄她們自私。父權體制誘使女性走進婚姻然後當個全職媽媽,因為她們沒有什麼選擇。

在真正的父權體制下,一如羅馬帝國早期或十七世紀基督教蓬勃發展的歐洲,父親重視子女是有原因的。由於男性自視為父權血脈的擁護者,別人也這麼看待他,他們怎能容忍子女辱沒門風?

如果生活在父權社會,母親對子女的投資也會增加。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南西.佛珀曾說,父權制對女性的控制容易使女性更專注於子女的教養,結果她們對下一代的投資品質與數量都有提升,而無法從其他管道找到人生意義的母親,在維護孩子的健康及人身安全的工作就做得更駕輕就熟。當一個極端父權的社會只提供女性三個生涯選項──當修女或妓女,不然就嫁人生子,意味著找到了一個有效增加人口的方法。

據人口統計學家調查資料發現,厭惡軍隊的人比較不可能結婚生子。此外,您接受軟性毒品、同性戀及安樂死嗎?您很少上教堂嗎?不管有任何理由,如果您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您單身、沒有兒女或同居的機率會比給予否定答案的人機率高。

保守主義 歧視不婚女性

許多膝下空虛的中年男女可能會遺憾他們所做的人生選擇,導致香火中斷,而且他們也因此沒有子女可以分享自己新領悟的人生哲理。只生一個小孩的人也許能大手筆投資在獨生子(女)的教育,可是一個小孩將來只能取代父親或母親中一個人的位置。這時,有三個以上小孩的父母就能卡位,把他們建立大家庭的價值觀與想法一代代傳遞下去。

人口老化 衝擊社福制度

無論先進的社會喜歡與否,社會上父權至上的想法愈來愈濃厚。除這些社會的保守分子生育率較高的因素之外,人口老化衝擊福利國家制度,也提供父權思想更多生存空間,結果刺激生育率提升。 過去政府攬下一些原屬於家庭的職責,而今把這些職責奉還給家庭,特別是對老年人的照顧,人們會發現他們需要更多小孩以確保年老時有所依靠,為使小孩成年後不致遺棄他們,他們也會用《聖經》教導小孩要孝順父母。

現今那些最世俗化也最寬容的社會,因缺乏足夠資金維持福利制度,最容易導致宗教復興和父權制家庭重現。歐洲和日本的人口數可能大幅減少,但留存下的人透過一種類似「適者生存」的方式,適應了一個沒有人能仰賴政府來取代家庭的新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一個父權至上的神會命令家庭成員壓抑個人主義思想,對父親唯命是從。

台長: 捲子
人氣(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