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3 09:57:46| 人氣6,455| 回應0 | 下一篇

金廣福的由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漢番分界線」:

台三線幾乎等同於清朝時代的「漢番分界線」。漢人在台灣的拓墾,始於沿海平原,然後逐漸向山區拓墾,由於逐漸侵入「番地」,因此引起原住民的反抗,造成嚴重的「漢番」衝突。漢人拓墾的墾號(公司),不得不設崗哨,置屯丁,以防範原住民的襲擊。漢人向山區的拓墾,可說是一種武裝屯墾。台三線所經過的鄉鎮,有不少地名(例如十寮、八寮、錫隘等),都反映出這種武裝屯墾的特色。(from tony人文旅記)

清代竹塹城東南區是最晚開墾的地方,原為泰雅族與賽夏族三十餘社所居,他們時常出草,燒殺搶掠竹塹城南方莊社。

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淡水同知李慎彝為了防番保民,於竹塹城南邊的石碎崙(新竹市柴橋里)設立官隘,又將荳仔埔隘(芎林鄉文林村)移至三重埔(竹東鎮三重里),以便與竹塹城南方的金山面等隘互相呼應,然而官隘防衛力量仍很單薄,只有消極的堵禦作用。

二、「金廣福大隘」的建立

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同知李嗣鄴基於塹城安全與防「番」的需要,給銀一千圓,命令姜秀鑾在塹南地區建隘寮十五座,僱募隘丁,分駐巡防。

道光15(西元1835)由於設隘防番,需費龐大,於是諭令塹城西門總理林德修在城向各業戶與舖戶勸捐本銀,協助防番。林德修隨即與姜秀鑾同立合約,閩、粵兩籍合夥組成金廣福總墾戶,議招二十股,姜秀鑾負責在庄十股,林德修負責在城十股,合計本銀萬餘元。其後,林德修並沒有擔任閩籍墾戶首,而由人稱周百萬的塹城商人周邦正擔任。清朝官方支持之下所共同設立的閩粵合股之拓墾組織 (俗稱金廣福大隘金廣福公館 現址即為當時之墾隘指揮中心及開墾辦事處。

三、「金廣福」墾號的涵義:

因當時商人喜歡以「金」字冠號,「金」為臺商俗例以金字蒙頭取其吉祥之意,代表好彩頭;「廣」指廣東(粵)的客家人,「福」則指福建(閩)的福佬,閩、粵各捐銀一萬二千六百圓,合計二萬五千二百圓,分作252分,閩粵各佔126分。

「金廣福墾號」成立後,閩籍墾戶首周邦正駐於竹塹城內,掌管戳記,主管衙門及會計相關的事務;粵籍墾戶首姜秀鑾則進駐墾區,擔任守隘防番和實際開墾的任務。當時,姜秀鑾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從樹杞林(竹東)前進北埔,在北埔、峨眉、寶山等地新設36處隘寮,形成一個大防禦線,稱為「大隘」。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三地,至清代後期已擴展至苗栗南庄三灣鄉一帶。

四、防番方面:

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右,姜秀鑾趁著土著不備之際,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遷牛攜帶農具,由樹杞林(今竹東)附近突進北埔,建立據點,然後建設新隘三十六處,配置隘丁260名,建築百餘炮櫃。隘線北自樹杞林南至雙溪,各隘互相聯繫,成一個大防禦線,對東南山區「生番」作一包圍之勢,因此又稱大隘。 金廣福曾與「生番」浴血戰鬥數十次,其中道光十五年七月,隘丁及墾佃在麻布樹排(北埔鄉水漈村)被「生番」出草襲擊,死傷多達八、九十名。

  由於隘墾困難重重,需費資金龐大,閩籍捐資股夥紛紛退出,使得金廣福墾業大半歸於姜秀鑾家。在土地拓墾方面,金廣福墾號成立之初,即設立南興庄作為墾區庄(即今北埔、峨眉、寶山三鄉)。土地拓墾的路線,先從外圍近城的舊隘地區開墾,然後突進北埔,再順著中港溪往下游的中興、峨眉、赤柯坪、富興等庄拓墾,咸、同年間又因樟腦利益的誘引,再逆中港溪上游及支流開墾,直墾至中港溪源頭五指山區。樟腦之利,是促使金廣福隘線不斷向東邊推進與不斷向內山拓墾的重要原因。

五、金廣福公館 」:

「公館」為早期台灣移墾社會常見的公共建築,是佃人繳交田租給墾戶的場所,同時也是佃人聚會棲息之場所。36處隘寮的辦公室及指揮中心設於北埔,這裡也是招收墾佃及徵收隘租的行政中心,而被稱為「金廣福公館 」。「金廣福公館 」現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一級古蹟,顯示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金廣福大隘」自道光15(1835)創立至光緒12(1886)劉銘傳實施裁隘政策為止,共傳四任墾戶首,(經歷52年):

姜秀鑾 (1835-1846) 姜殿邦 (1846-1870) 姜榮華 (1870-1877) 姜紹基 (1877-1886) 
金廣福家族參與的臺灣禦侮戰爭:

中英鴉片戰爭 道光20~22(1840~1842) 姜秀鑾、姜殿邦。中法戰爭光緒9~11(1883~1885) 姜紹基 。乙未戰爭 光緒21(1895) 姜紹祖

六、事跡from tony人文旅記):

「金廣福墾號」成立後,淡水同知頒給金廣福鐵記,負起隘防及維護地方治安的任務,成為具有準官方身份的民間機構,並建立了一支私人的隘丁部隊。金廣福的武裝部隊曾與原住民發生大大小小十餘次戰鬥,數年之間,在竹塹東南山區開墾出數千甲的田地,歲入稻穀數萬石。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北埔的姜紹基還曾組織團練北上,與官軍並肩作戰。事後,「金廣福墾號」獲頒「義聯枌社」匾額,以獎勵其保家衛國的義行。

清法戰爭後,台灣建省。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成立「撫墾總局」,將開山拓墾的工作收歸官辦,解除金廣福墾號長達半世紀的墾務任務。之後,大嵙崁撫墾局在三角湧(三峽)、咸菜甕(關西)、北埔、南庄等地,都設有撫墾分局。這些地區,都位於今日台三線公路所經過的鄉鎮。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次年 五月二十九日 ,日軍自三貂角 登陸,展開接收台灣的軍事任務。 六月十四日 順利進入台北城。

接著,近衛師團數千名「混成支隊」南下,二十二日順利攻佔新竹。日軍原以為接收台灣的行動會順利進行,不料此時卻遭到桃竹苗地區客家義軍的頑強抵抗,日軍整整花了兩個月時間才順利推進至苗栗。

當時,北埔的姜紹祖即是客籍義軍的領導者之一。姜紹祖為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當時廣散家財,募集五百名義軍參與抗日戰爭。姜紹祖先後在平鎮、湖口、龍潭與日軍戰鬥,最後不幸戰歿於新竹,年僅二十一歲。

在桃竹苗讓日軍初嚐苦頭的客家軍,正是一支來自民間的武裝力量,從這些保鄉衛土的客家義軍身上,我彷彿看見了金廣福墾號的身影,也看到了客家人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所練就的不凡身手與堅毅的性格。日軍歷經五個多月的戰鬥,才終於平定全島。歷史學家稱這場戰役為「乙未戰爭」,為台灣歷史上最大型的一場戰爭。

日軍接收台灣之後,各地陸續仍有反抗行動,一直到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5月,日軍在鳳山襲殺林少貓之後,台灣全島才真正完全平定。之後,時勢平靜數年。明治四十年(1907年),北埔的蔡清琳率領百餘名隘勇起義,將北埔支廳的日警與日籍平民共57名全數殺害,史稱「北埔事件」。「北埔事件」開啟了另一個台灣人武裝抗日時期的序幕。

金廣福公館 給我的第一印象,其實不太像是國家一級古蹟。僅就建築外觀本身而言,金廣福公館 無論就規模或美感,都遠不及桃園大溪的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或其它我曾見過的三級古蹟古厝。但古蹟的價值與意義,當然不僅在於建築物體的本身,也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ps資料參考tony人文旅記及維基百科和網路

台長: juifangpc
人氣(6,4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