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7 08:50:48| 人氣1,14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可憐天下父母心---《東京物語》195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悵望江頭,和孩子一起看煙火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都結束了。幾十年的光陰,通通隨著海水流走了。快樂的事、心酸的事,愈想愈模糊。不過沒有關係,只要孩子安好就是幸福的,這一生就是值得的。我應該滿足、應該心安。影片最後,老父親站在廟埕的石燈籠前回想人生,寂寥的身影像老樹上一片快要飄落的黃葉。

他膝下三男二女。大兒子是醫生,二兒子早死,么兒在大阪工作,大女兒是美髮師,小女兒未嫁在家。幾個月前,他和老伴興沖沖的從鄉下去看望兒孫。大兒子工作忙碌。原本計畫週日一起出遊,卻因為臨時的看診而取消。兒子沒空,兩老就去依女兒。沒想到女兒的美容院更忙,所幸二媳婦請了假同去遊覽市區。子女都沒時間,乾脆安排了熱海溫泉之旅,把父母送了去。但熱海全是年輕人的行頭,老人家沒有興緻。加上母親身體不適,於是提前回家,不想女兒因此不高興。父親只好去拜訪舊友,匆匆離開。兩老找了個僻靜的公園角落坐定,慢慢等人下班。

這是淒涼的一幕。老人家遠來東京,盼的原是闔家團圓,敘敘天倫之樂。但他們怎麼知道,這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心願,在東京的生活中卻是一種奢望。故事於是兩頭進行。

老父親和服部、沼田重逢,互吐心事。人老了,往事如寒風,想著想著就讓人覺得冷,遠不如手中一盞溫酒。服部的兩個兒子死在戰場,總羨慕別人的兒女健在。但沼田卻苦笑:「沒有兒子的人覺得寂寞,但有兒子的又如何?也是漸漸不理會父母了。世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他和兒子的相處不融洽,滿腹苦水:「兒子一直認為我是多餘的,我也看他是沒用的傢伙。」
「不過,他總是個印刷公司的部長啊。」老父安慰沼田。
「怎麼可能是部長?才不過主任而已。因為太不體面了,所以我才跟人家說是部長。他根本不可能是部長。」
「不,不會的。」
「這個獨生子我以前太寵他了,所以教育失敗。這方面你是成功了,教出一個真正的博士。」
「博士有什麼稀奇,也不會照父母想的那樣。」老父親也悻悻然說。
「前幾天我問兒子,他怎麼都沒有雄心,不了解所謂的志在千里。結果兒子居然說,東京人太多太競爭了。你聽聽看,沒出息吧?一點奮鬥精神也沒有。你說是吧,難道你滿足嗎?」
「不,絕不滿足。」
「對吧,連你都不滿足了,所以我覺得灰心。」
「沼田,其實我來東京以前,也以為兒子一定作的不錯。」老父說:「可是原來只是郊區的小醫生。你說的事我懂。就像你說的,我也不滿足。不過人家說期望愈高失望愈大,我們不能貪得無饜,必須要死心。」
「你這麼想嗎?真不錯。」
「我兒子也不是志在千里的料。沼田,東京人果然是太多了。」
「說的也是,該知足了。現在有的年輕人,殺死父母眉毛也不皺一下,算起來我們好得太多了。」沼田自我解嘲著。

孩子的孺慕之情,原本是最自然、最醇厚的天性。這樣親密的關係是怎麼疏遠的?這段對話中隱隱透出一部分原因。他們的兒女明明都有一技之長,但父親都難掩失望,彷彿當年成龍成鳳的期望都落空了。以此推想,父母當年必然是滿懷期待的敦促向前。也許還不敢多和孩子相處,怕耽誤孩子奮鬥,怕他未來輸人一等。而當孩子長大,父母就更不知道要說什麼。生活裡共同的交集減少,噓寒問暖成了應酬,沒有事可以共聚閒聊。濃郁的親情,慢慢就乾了。

競爭上進,本來只是生活的方法,結果卻成了目的。對許多把全副精神放在兒女身上的父母而言,兒女的失敗,彷彿就是人生第二次的失敗,而且是扳不回來的失敗。在這樣的信念中,父母千辛萬苦的想把兒女推向一個有出息的前途,推推推,推的愈來愈遠,推的連父母自己都追不上,於是兒女就果真一去不復返。現實裡,能風風光光的兒女終究不多,兩頭落空的父母卻比比可見。這樣的父母與子女都是活在未來,一切計畫,一切未雨綢繆,但結果呢?卻是換得了一個沒有現在、永遠來不及的人生。作父母的來不及和兒女相處,作兒女的來不及和父母相處。

老母親這邊則是去投靠媳婦。媳婦十分貼心,點點滴滴更讓老母親難以入眠。她一面難過親生兒女不如媳婦窩心,另一面也擔憂她守寡不易,好言勸她改嫁。可是這些事她都無能為力,只能悄悄心頭掉淚。

十天的東京之旅,兩老見著所有孩子的面,了卻一樁心事。回鄉不久,母親就病故了。孩子們匆匆地回鄉奔喪,灑了幾滴眼淚又匆匆折返,留下孤單老父一人。

片中的大兒子只有忙,忙到沒有精力去理會父母,整個人幾乎像是麻木了。女兒則是在生計壓力下變得吝嗇卻不自知。女婿買給父母的紅豆餅,她一邊嫌貴一邊自己吃,也不敢向上門的客人介紹父母,怕外人覺得窮酸。母親才死,就巴巴的數著遺物。至於么兒,也是情薄。比較起來,二媳婦是大不相同。她生活最清苦,但是對公公婆婆的照顧卻很周到,甚至沒忘記給婆婆零用錢。父親也因此將母親身後的懷錶留給了她,並且感念的轉告,婆婆覺得和她在一起的晚上是最快樂的。在父親心中,兒女幼年的可愛已遙遠如前世,他也看淡了,唯一就剩下這個媳婦讓他牽掛。父親因而再次勸她忘了亡夫,媳婦這才落淚的說出自己不敢對婆婆啟齒、但內心卻逐漸覺得寂寞的慌亂。兩人之間,於是有了深心瞭解、相依相疊的扶持感。

不過,這個故事的重點也不在指責兒女不孝,而在指陳一個時代的面貌。所以當小女兒指責兄姊過於自私時,媳婦卻是緩頰的說:「孩子長大,會漸漸離開父母的。到了他們這種年齡,都已經有一個和爸媽不同的個人生活。他們絕不是有惡意的,因為任何人都會最珍惜自己的生活。」小女兒說:「是嗎?但我不想變成那樣。這樣的親子之間沒什麼意義。」「雖然不希望如此,不過每個人都會變成這樣的吧。等我再婚,也會變成這樣的。」

孝,原是一份惦念之情。然而在都市日復一日的生活重擔中,人心都被忙碌磨粗了、掏空了,還有多少餘留的心思能想到父母?這是整個時代的變化,也幾乎是現代人的詛咒。所以片中反覆出現工廠、煙囪、高樓、鐵路這些工業化的圖象,說明人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知不覺變形的。

現代親子關係的巨變,正如二媳婦所描述的:「孩子大了,各有生活重心,各有生活壓力,各有人生理想,各忙各的是必然的事。」她對世故人情的這個體認,果真不幸而成了現代社會的常情。這部電影至今已逾半個世紀,至今仍沒有哪個社會能逃得出這種困境。而孝,仍是未來社會發展中一個無可迴避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課題。

《孝經》的終卷說:「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意思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能關愛、尊重,死後也心存憂傷懷念。這是履行了為人的根本事,作到了面對死亡該做的事,也是完成了對父母的愛。」這段話呈現出孝的三個面向,仍然值得拿出來想。

「生民之本」講的是感念。孝是人性中固有的情感反應,源於子女對自己曾經被愛、被呵護的謝意,以及一種想要回報的初心。子女年幼,由父母照料。等到父母老病,換由子女操心,這也算飲水思源,是人生中一種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的處境與責任。

「子之事親」講的是作為。孝是對父母的愛,也是一種行為能力。在人倫網絡中,工作、愛情、朋友,都可以自由選擇,合則留,不合則散。但是親子關係卻是不能選擇的,只能接受。愛情關係中,體諒為高。朋友關係中,責善為高。職場關係中,敬業為高。那麼子對親的關係中呢?天下的父母千百種,怎麼樣是給予父母最適當的愛,這顯然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在不可選擇的前提下所要展現的、且難以像離婚、絕交、辭職這樣孑然切斷的能力。

「死生之義」講的是放心。孝,其實也出於對一己生命意義之追尋與安頓。人一生前後百年會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哪些事情,會讓人覺得活著心安,死了沒有遺憾?父母終有一天會去世。在邁向死亡的行列中,子女有一天也要成為等待去世的父母。在現代人日益浮飄孤立的生命中,失去了孝的聯繫,父母真的能安心?作子女的,真的能沒有悔恨嗎?

這個問題電影給不了答案,現代的法律規範也給不了答案,唯一能給答案的,就是去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或是當有一天站在父母墳前想著自己兒女也已振羽高飛時,人的心底深處就會浮現自己的答案吧!

【影片資料】
英文片名 Tokyo Story
出品年代 1953年
導演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原著劇本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野田高梧 (Kogo Noda)
主要角色 笠智眾(Chishu Ryu)東山千榮子(Chieko Higashiyama)原節子(Setsuko Hara)山村聰(Sô Yamamura)杉村春子(Haruko Sugimura) 飾老父平山周吉(Shukishi Hirayama)飾老母Tomi Hirayama飾二媳婦---紀子(Noriko)飾大兒子醫生---幸一(Koichi)飾大女兒美髮師---志茂(Shige Kaneko)
攝影 厚田雄春(Yushun Atsuta)
時代背景 約當1950年前後‧日本

台長: Jonas
人氣(1,14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5:55: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