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16 23:12:58| 人氣1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由電影《喜福會》談中國形象的再現~(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年來,許多影片力圖書寫和再現中國歷史。
影片透過史料編纂歷史圖影的藝術表示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國家,維護自己的國家歷史或地區歷史。華人電影是跨國的中國文化形成的有效例子,而美籍華人電影是跨國中國文化復興的明顯表現。在美籍華人導演的電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穎在 1993 年拍攝的電影《喜福會》,在美國獲得了票房成功。片中再現的「中國」符碼,似乎也印證了薩伊德的觀點:東方在「東方主義」的權力網絡中被「他者」化了,成為被批判、被研究、被描寫的對象。

艾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於1978年出版了《東方研究》,提出東方主義概念,引起廣泛討論。東方所指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在地球儀上的地理位置。「東方」呈現出的意義是存在於西方的,也就是為了西方而出現。他們不但反應了兩個實體地理位置,也存有一種相互關係。西方用它所知的東方,來再現東方。於此,西方是主體,東方是客體。薩伊德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 及傅柯的「知識/權力論」 為其論述的基礎。所以,知識是主體賴於征服客體的工具,知識就是霸權!它用話語分析方法系統揭示回教世界、中東以及「東方」與歐美帝國主義世界之間歷史形成的不平等關係。它批判分析的是一種認識論態度與文化態度的帝國主義。這種態度又與實際的政治、經濟統治相連,建立了二元對立模式:東方主義視野中的東方總是那落後原始、荒誕無稽、神秘奇詭;而西方則是理性、進步、科學、文明的象徵。這種東方主義是透過建構東方的陳述,把關於東方的視點權威化,描述它、講授它、定位它,並進而統治它的一整套話語系統及其協作機構。


《喜福會》改編自華裔作家譚恩美1989年的同名小說。電影中描述海外華人跨文化、雙重身分、代溝等問題。《喜福會》陳述一個發生在西海岸舊金山的華人社區的故事。一個兩代中國女人─來自傳統中國的四個母親以及她們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四個女兒的故事。由於母親與女兒之間缺乏溝通,女主角君作一次反省旅行,去中國尋根,與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姐姐會面。在片中我們可以看見她自己以及這一代華裔所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名中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者「作為一名美國人又當如何?」抑或透過協調過去與現在、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一個新的"美籍華人"的「族群認同」可能會建立。然,此片真的再現華人世界嗎?它又如何重塑華人的形象?下面有幾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第一、 製作部份:雖然原著和導演是華裔,但製片風格確屬美國好萊塢式。
他們是華裔「美國人」,所呈現出來的東方概念並非全然符合真實的東方,反倒像東方主義的東方。他們同時擁有美國與華裔的雙重角色,一方面顯現出華裔祖國的關懷,另一方面又站在西方的東方主義下看待中國。由於身分的關係,他們比一般人更了解中國(東方),經由他們呈現出的東方概念,比起馬可波羅遊記或一般西方對於東方的報導,更不容易發現、也不會被懷疑。

第二、內容方面:分為二部分,母親的回憶與兩代母女問題。
前者欲從母親口中完整呈現中國形象,後者由母女對話中隱約呈現出刻板的東方。因此,透過影片可看出這一代美國華裔所呈現的中國東方概念。片中母親們共同的特性是面對無法抗拒的不幸命運時,多半只能逆來順受;他們的一生,特別是婚姻,幾乎都是被決定的,而結果也是悲慘不幸的。這類人物的塑造,呼應在安美對女兒羅絲的一段話:「因為我長於中國,從小就被教導要無慾無求,忍受他人的侮蔑,吞忍一切的痛苦……」。顯現中國女性應當是無欲無求,安靜且逆來順受。另外,「丈夫」這角色是屬於進行欺壓行為的一方,他們握有權力,即使只是十歲的小孩子(例如:林達的小丈夫、鶯鶯的風流丈夫、強逼安美母親再嫁的吳清)。

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反抗成功的例子,但在敘事處理的過程上,它簡化了中國複雜的民族性,僅用簡單的西方概念套用到東方而進行的反叛行動。行動的成功,其實矮化了中國人的思考模式,簡化了中國社會的複雜性。

影片中的中國是一個相當信服神秘力量的國度,一但牽涉到不可知的力量,片中的人都會拋棄一般常識,居知不疑。(如:黃太太相信林達的夢兆)將中國人視為相信神秘力量的民族,處在原始圖騰崇拜時代。

台長: 阿cc
人氣(1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