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15 12:20:14| 人氣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這個剩下遺緒的年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後現代、後殖民、後二二八、後SARS,後……「後」成為一種簡單氾濫的冠詞,冠於任一現象都琅琅上口,放眼台灣文學史的公式,自新文學運動到皇民文學、反共文學、現代文學,鄉土寫實,或者中共的五四以降,繼有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抑或全球性文化模式,似乎都駐足到後現代/後殖民的階段。無論文學音樂美術建築,兩性關係、公共領域或政經,後現代與後殖民思潮如沉潛已久的板塊,甦醒湧動、喧嘩嬉戲。
後現代排斥了過往的統整性、單一化,強調流動、邊緣,曖昧含混,甚至以實驗、遊戲為基調;因而左腳能穿右鞋,口紅未嘗不可抹指甲──有時不只是為了一種叛逆,而是某種程度上的追求個人空間,疏離中心主軸。
由於後現代多向指涉,沒有最精確的唯一觀點,因此,遊戲規則也隨人自訂,大量符徵運用下,容易過於抽象游離,流於無意義的戲耍(雖然這可能是目標之一)。若譬喻後現代是嚮往自由,顛覆規則的少年,那麼,後殖民合該是歷經滄桑的浪人吧。
Spivak界定後殖民的「後」未必指之後,只由於殖民過程兩種社會與文化的接觸交流,產生各種影響。後殖民糾葛的問題沾染更多面向,既是身體的束縛、國族的定位、文化的認同,還有思想的變遷。於是打破既有歷史版本,瓦解單一聲調,從愛德華‧薩伊德的文本互參方式,重新建構,書寫「本土的價值」。
在台灣,這些「後」的向度特別廣泛,殖民地歷史背景下,政治權力相互傾軋之際,我們重新咀嚼記憶,無論「後」的姿態是語言(音)擬仿,是抵中心,是駁雜多重,都辛苦地期待藉由破壞,再度建構較貼近真實的畫面,比起後現代,後殖民論述的理想性似乎高一些。
理想並非指向成功(這是後現代觀點),當東西方學者繽紛的分享後現代/後殖民觀點:
《仲介台灣‧女人》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邱貴芬/《殖民地台灣》陳芳明/《後殖民台灣》陳芳明/《殖民地摩登》陳芳明/《東方主義》愛德華‧薩伊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愛德華‧薩伊德/《書寫台灣》劉紀蕙,周英雄/《他者之域──文化再現與再現策略》劉紀蕙/《逆寫帝國》比爾.艾希克拉福特(BillAshcroft),嘉雷斯.葛里費茲(Gareth G;
在這列書單背後令人迷惑,迷惑著理解,類似的論調、相關相近文本的考察,其解構的角度逐漸和諧,是達成共識的慶幸或者偏離多元、抵中心的軌道;也讓人迷惑於信服,過往的建構是官方,多捏造的,當後殖民論樹壯闊、撐起主流,是否也形成自成一格的中心性論點。
尚未釐清自己在後殖民歷程的定位,似乎也無須對此氛圍的低氣壓咆哮,但縱然不論及後殖民理論是否真助於還原真相,再現本質聲音,「後」現象的高度氾濫,令人省思,大家慣用的頻率下,除了無限的「後」、多元的「遺緒」,除了反芻餘味,是否也該處理點其他的什麼?
也許跨越下一階段之前,這種過渡是必然的,但倘若一味浸淫在後殖民觀點,或一再咀嚼這些遺留下的後遺症,大概難以懷抱「稚氣」(志氣)開創新格局,確立 新論點。
害怕學院裡瀰漫拼命強調學術本質純粹的風氣(有時帶了點忌諱或封閉),也不喜歡接近主流核心的邊緣逐漸淹沒一切──也許太幼稚,卻期待這個年代,能出現如同六○年代初期不受肯定卻在史上大放異彩的現代思潮。


台長: 沒選擇的浪人
人氣(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