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08 18:39:52|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對與統一的極限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評格林伯格(C.Greenberg)雖然有一定強的理論性,用康德的理性批判作他的現代派藝術發展邏輯開路先鋒,核心卻是簡單直接的「好」/「不好」(competence)?(關於這點和審美判斷的關係,我希望遲些講杜福(de Duve)的Between the lines時再講。)但若你問我這「好」/「不好」有沒有標準,我會反問有沒有客觀這回事?「有沒有客觀這回事?」的問題的答案,若果是見仁見智的話,那麼見仁見智又算不算是種現實上的共識?這種現實的共識又算不算一種客觀標準?理性問題由始到終都是個爛纏難搞的問題。

但我自己是否越來越相對主義?我從一些對韋伯的批判中也已略覺一二,但這我只可以說,是我的無奈。在我自己的準則中,我想我仍舊是很絕對主義、極權、有點法西斯。但最近看了套不記得名字的黑白片,那(法國?)知識份子三言兩語就從尼采跳到法西斯,我和片中的猶太人也一樣只有無言以對,我雖然覺得兩者有根本性的差異;但正如米勒(James Miller)在《傅柯的生死愛慾》開首就說過:「尼采的哲學總讓我感到困惑和憤怒,因為尼采的某些追隨者犯有殺人暴行,而我又不能依據他的哲學的內在邏輯(這種邏輯迄今無人能夠駁倒)找出消除這種暴行的簡單方法。在奧斯維辛後,弄清過一種深思熟慮地『超越善惡』的生活的涵義,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但試問可以如何弄清?

我只知道,現代性自我揭示了合法性不是自給的,權力意志和創造性神話不過是面對合法性危機而生的進一步產物,正如回歸傳統的自明合法性的退一步產物;兩者之間,就見仁見智。至於中間位置,恐怕再沒有中庸的和諧,獨剩悲劇的張力。一如蘇格拉底當初站在街中,堅稱什麼也不知道,他運用的是理性,信奉的是神明。發展到了神學,到底仍是遇上了那老問題,即它在「以信求知」面前的同樣無奈。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間外,有舊約和新約之間,還有中世紀拉丁文化…系譜一路路分解下去。美學接著在十八世紀出現時,也要面對同樣的尷尬處境(感性/知性?)。到我們的時代,美學則一是讓位給藝術社會學(政治-藝術),或是無限上綱的審美化(藝術-政治)。意外發現梁文道原來也引用、並改寫過波依斯(J.Beuys)的想法,講過話:「我們更好說:藝術可以是政治的,政治可以是藝術的。」但事實上,「美學」-「理論」講的是「審美」-「距離」,和兩個方向都不太相干。

我在看牛津當代學術入門的《神學》冊時,就找到了我看神學書興趣的心理影子的描述,簡納為是出於我個人對世界觀要求一種高度整合(一神論的神學模式)。但在舍斯托夫致別爾嘉耶夫的一封信中,舍斯托夫就這樣說過:「要知道偶像不僅能用木棍制作,而且能用思想制作。真理「統一」就是偶像之一。似乎是,而且人們也都那麼說,「統一」結束了「敵視」,「愛」的紀元開始了。其實完全相反。任什麼東西都沒像統一思想給世界帶來那麼多敵視,而且是最殘酷的敵視。」

(三之二)

台長: Lkw
人氣(1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