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06 12:26:17| 人氣1,3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評]︰美麗天堂(Promises)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失落的承諾,失落的應許之地
—我看美麗天堂(Promises)


導演︰賈絲婷夏碧羅Justine SHAPIRO(美國、以色列、巴勒斯坦 2001)
類型︰紀錄片 106分鐘
2001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舊金山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
語言︰英語,西伯來語,阿拉伯語

【評】︰這是一部看完令人心情沈重的紀錄片。

導演選擇七個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小孩,有系統地拍攝他們的生活,並訪談他們的想法。透過七個不同族裔、國籍或宗教信仰的孩童,抽絲剝繭,呈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數百年來盤根糾結、錯綜複雜的恩怨與情仇。

在創意上,這是一個相當巧妙的計畫;取樣上,亦相當具有代表性。光看這樣的架構,便幾乎可以預測影片的成功和藝術上的深刻度;更難得的是︰我們還從影片中看見導演(製作小組)的真誠和悲憫的心。

七個孩童分別是︰雅各(1)和丹尼(2)雙胞胎,他們的祖父從波蘭逃到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建國之後才出生的新世代,並無特殊宗教信仰。另外馬穆(3)是住在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區)的阿拉伯人,篤信回教。斯洛莫(4)則是講英文的以色列人,住在老城猶太區,從小就進入猶太教會,專志研究經文教義。還有兩個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狄黑旭難民區的阿拉伯男孩法拉(5)和女孩姍娜寶(6);最後一個則是住在約旦河西岸,緊臨巴勒斯坦人住宅區,屬以色列佔領地屯墾區的猶太小孩莫許(7)。

這七個小孩,有的住在相距只約二十分鐘車程的耶路撒冷市郊兩地,有的則混居在同一條街巷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想像一下同住台北市中的七個小孩)。甚至,是被互相隔絕的,並且被灌輸了根深蒂固的仇恨觀念。

在孩子們純真的心中,其實還未生出那麼多仇恨的種子。但是大人透過古經文、教義、社會事件和見聞經驗,不斷教育孩子、並醜化對方︰1967年的戰爭、以色列佔領土地並移民屯墾、隔離、崗哨檢查、阻絕宗教勝地、巴勒斯坦的回教聖戰、建國運動、自殺攻擊、暴動……終使得兩方社會的集體仇恨意識越來越勾結牽連,直至幾近無解的地步。

導演從孩子們的觀點出發,透過生活細節,抽絲剝繭地呈現這樣的因果循環;使一般不甚了解以、巴情勢的人們,對於兩國的糾結僇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影片中更重要的,則是導演克服萬難所操作的一項人性的實驗——究竟友誼、愛、互相了解、對和平的渴望等等人類最高尚、良善的特質,有沒有辦法點燃和平和希望的火光?

(在甘地的「不流血革命」成功前,又有幾個人相信「愛」和「非暴力」可以解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治問題?)

導演在拍攝結束前,讓雅各(1)和丹尼(2)同去狄黑旭難民區,和法拉(5)和姍娜寶(6)等巴勒斯坦小孩會面(其他如馬穆(3)、斯洛莫(4) 和莫許(7)均無意願相見)。幾個小孩突破了以往僵化的偏見,很快就愉快的玩在一起,也建立了令人動容的友誼(莫怪乎最後連導演也哭了)。

然而,兩年後,導演再度訪談這幾位小孩,發現情況悲觀得令人難受。導演悲哀地發覺,這些小孩已然深處在仇恨的環境裡了。他們不是對當前的殺戮漠然不關心,就是對和平相處感到悲觀而絕望。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也隨著時日的遷移,慢慢消蝕於無形了。
……
有誰不是極力信仰或稱頌著「愛的力量」,卻在種種所謂的「顧慮」與偏執的迷思下,做出完全相反的行徑(迫害、殺戮、戰爭…),這,誠然是人類社會的可悲之處。

末了,導演把影片拉到醫院裡的新生兒。以、巴不同族裔的孩子,出生在同一個醫院;但他們的未來,也許要一輩子互相仇視到底。也或許,需要花上好幾代的時間,持續以尊重和了解相處,才能化解祖先幾百年來積下的恩仇。導演誠摯的呼籲,無異是以、巴混亂局勢裡,一記懾人的暮鼓晨鐘。

影片的真誠度與深刻度,足以讓人忘記一些技術性的瑕疵。諸如攝影和剪接上,如果再舒緩、精緻、精準一點,藝術成就會更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英文片名原為「Promises」,乃經書所言之「應許之地」,亦可解釋為片中小孩們「友誼的承諾」,此乃一語雙關。當初金馬外】片觀摩影展譯為《相約戰火蔓延時》還算適題;譯為《美麗天堂》,又是因襲商業操作的拙劣手法之一例,容易誤導觀眾,誠應引以為戒才是。


2002.6.5 李 志 薔

【附錄】︰關於以巴衝突背景資料(取材自星光大道網站,宣傳資料)
  當出埃及記裡的摩西帶著猶太人自西奈半島來到上帝應許之地-以色列,他們在西元前1千年左右建立了以耶和華為信仰的希伯來帝國(包括大衛王、所羅門王等著名的君王)。然而他們先後被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消滅,展開了漫長2000年的流亡生涯,散居歐亞各地。

  在這段流亡的期間,猶太人曾遭受羅馬帝國高壓叛亂,甚至焚燒耶路撒冷(今日哭牆即殘存的舊猶太聖殿),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視為奴隸;也有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壓迫猶太教徒的種種情事。不過自西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盛之後,反而對各種宗教採開明包容態度,在這段期間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和平共存,兩個民族間並無衝突與矛盾存在。...直到以色列建國。

  反到像是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也是另一種迫害猶太教和回教徒的戰爭,即便到18世紀歐洲各國也是無法忍受猶太教徒的存在,例如1880年俄國境內猶太社區攻擊事件,燒殺擄掠(此舉導致150萬猶太人大多移民到美國,造就後來美國猶太人堅強社會、經濟地位)。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此時西非地區的巴勒斯坦地區即使住著阿拉伯人,但在西方列強瓜分下,逐漸成為各國的勢力範圍。

  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巴勒斯坦地區是上帝千年前的應許之地,他們一直想要再回去這塊地方建立家園,特別是1897年匈牙利記者赫佐提出『猶太國』論文後奔走各國喚起猶太人建國的渴望,英美等地開始掀起建國聲浪,開始有來自各地的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此時的巴勒斯坦是英國委任統治地,在英國政府的偏袒下,原來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開始對猶太人大舉遷入感到不安,而猶太人以優越的經濟勢力排擠當地的阿拉伯人,衝突於是展開。

  兩次的世界大戰為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再加上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行徑讓歐美各國同情猶太人遭遇。於是1945年底英美在聯合國提出「分治計劃」,不顧中東回教國家反對,以33:13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以色列國家,巴勒斯坦地區56%是猶太人的以色列,43%是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

  以色列建國後鄰近的阿拉伯國家群起於1948/5/15爆發第1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美蘇的支持下獲勝並佔領4/5的巴勒斯坦地區,導致96萬名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流亡,接下來3次的中東戰爭,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戰勝阿拉伯各國。巴勒斯坦人眼見歐美各國一味偏袒以色列,自己成立解放組織誓言要重新回到巴勒斯坦地區重新建國!直到1988年在阿拉法特帶領下,當年被趕出來的巴勒斯坦人終於建立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家。

  只是要以色列政府放棄自第1次中東戰爭獲勝佔領20年的土地,在自己身邊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家,心態上難以平復。強硬的以色列控制重要水源,在屯墾區強佔土地蓋房子、道路,不論原本持有地契的巴勒斯坦人怎麼抗爭。他們僅讓巴勒斯坦在幾個小城市建立所謂的國家,不顧國際反對拒絕將耶路撒冷東部歸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人每天走出村莊就必須面對以色列士兵的檢查站,種種的不公平待遇和高壓手段讓巴勒斯坦人繼續採取激烈的抗爭行動。

  諷刺的是當年國際同情猶太人在歐戰期間家破人亡,讓他們建立家園,可是以色列卻不准別人返回家園……


台長: 李志薔
人氣(1,3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