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休葛蘭孵了很久的作品,像是時下流行的敘述方式,用很多旁白,主角在畫面裡,或者忙來忙去或者呆呆的凝視鏡頭焦距卻在遠方,輕柔的音樂為背景,伴隨著乍聽之下很有道理的碎碎唸。慾望城市、心花怒放…都是這樣的片子,我偏愛。
為什麼?
我想我是喜歡上這裡頭孤獨的成分吧!
就說非關男孩:單身的男主角、格格不入的小男孩、無數的單親媽媽。
男主角很孤獨,他首先在「男人是一座島」這樣的話題裡頭打轉,現代的男人,在物質生活充沛的情況下,可以把這座島搞得跟天堂一樣舒服,由於自給自足,這島可以長期自滿於一種孤立自由的狀態。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孤獨的靈魂進駐島上。
另一個孤獨的靈魂是個性格怪異的小男孩,大凡性格怪異的小孩,天生腦袋都是有點早熟的,所以會比一般的小孩早一點自以為有靈性,這時如若有其他的因素造成男孩的格格不入,例如有個奇怪魯莽的單親媽媽之類的,格格不入的孤單會加速早熟的程度,而使怪異的小孩更加的孤單與格格不入。
單親媽媽的孤獨可以分成兩個層次,首先是孩子的爸爸不在身邊的孤獨,其次是孩子還在身邊的孤獨,她愛她的孩子,但她不懂得如何愛她的孩子,總是不知所措的犯錯,莫名其妙的傷痛欲絕。
而貫穿整片的旁白,是由男人與男孩的碎碎唸交織而成。
碎碎唸,說好聽一點是內心的獨白,一些在腦子裡轉溜的思緒所組成零碎的字句,精神鬆弛的狀況下,這些話語就如同片片飛絮飄蕩,信手拈來都毫無意義也沒有關係;心情激盪的時候,千言萬語像是瘋了一樣爭先恐後要奪腦而出,來不及成形就被否定,淹沒在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漩渦當中。
穩定點,就是一種自言自語。一開始是對自己說話,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孤獨,總不能一直停留在孤獨吧?孤獨,只好被解釋、被思考、被仔細品味、被輾轉玩弄…孤獨不只是孤獨,孤獨是人生的意義、是憂鬱的本質、是謬思的媒介、是越往裡頭鑽越狹窄的牛角尖,也是後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答案、是瞬間、是永遠、是孑然一身的寥落寂寞、也是不得已的逢迎奔走、是完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也是目標理想的遙遙無期、是踩在世界上什麼地方都一樣,也是天下之大竟無容身之處、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是閒坐的白頭宮女、是憂鬱的哈姆雷特、是萬籟俱寂、是鑼鼓喧天…是憂患國家大事,也只是計劃明天中午的菜單。
因為,孤獨到了一定的程度,自我就會被觀照出來,而這個程度的門檻並不高;習慣熱鬧的人們,輕易就會孤獨到了一定的程度。可是就在你孤獨的時候,地球還是一樣在轉,唸不完的書、做不完的事、討厭不完的人、發生不完的意外,推擠得你動彈不得地隨波逐流。被觀照出來的自我,看著不由自主的自我,自言自語起來。
全世界只有一個孤獨的人,那就是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