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13 13:10:36| 人氣1,402|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必修建築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晚社大的建築課上來了一位『觀摩員』,是台大城鄉所的研究生。

他的研究主題很有意思,是討論關於台灣近十年來「建築為何成了顯學?」

這個現象我個人也覺得十分有趣。

但,為何?

我的直覺立刻告訴我,那屬於大環境發生的現象通常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也就是各種力量匯聚了,於是現象就該發生了的某種命定邏輯,我以為。這樣的推論比較容易站得住腳,因為如果只歸咎於某一種原因或某一個人或單位或事件,就要去解釋全面性的現象,我總以為不夠完善踏實。面對整體性的東西,最好還是用比較宏觀、比較多角度多方考量的方式,會更為合適些。





我以為有以下幾個值得思考的角度:


1. 西方思想的提醒。
『建築』這概念,我一直認為是非常西洋人的東西。並不是說其他文化就沒有『建築』,或就不值得一提。將『建築』視為一種社會長期性的文化在經營,是非常西方的概念,也就是說一直以來西洋人都是如此慎重地將『建築』視為自己族國『文化力』的表現,而且幾乎形成某些『共識』。(這共識可能來自早期羅馬人就建立出對『建築』的高智慧表現,而影響了西方文化的整體價值。)這點,從『歐元』紙鈔上的圖案,竟選了『建築』當主題,可以清楚印證這跨越族國間的共同語言與共同價值。

這種『西方人的共識』,再加上這些世紀以來他們對其他地區的強力控制,自然也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在學校念建築史,很難不讀「西洋建築史」,我們現在在學校學『建築設計』,用的那一套方法也多不離『包浩斯』所建立出的傳承。我們統稱『看醫生』,指的是看『西醫』,而看中醫卻會特別指明說『看中醫』,『西醫』是正統,『中醫』成了旁支。『西建』與『中建』情況相當類似,就不必細說了。

當『視建築為最高文化力的表現』時,我們才逐漸發現建築的重要性。當越來越多人去到了西方,當他們被那些驚人的西方建築給震嚇過後,無一不開始反思「為何容貌差那麼多?」「為何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是否可以透過對建築對空間的關心,來改造自己生活的環境?近而也能夠擁有更高的舒適度,更文明的表現方式?」


2. 對環境關心是成熟社會會走的路。
何謂成熟社會?就是指社會在追求進步的步調已趨緩和。台灣在歷經了二十多年經濟大幅成長後,整個社會不再如我們上一輩那般,拼命想擺脫貧困的囚牢。到了我們這一代(戰後新生這一代)後,幾乎已經建立好基本生活該有的滿足規模了。求生不再是唯一的努力,我們擁有更多時間來關心其他的事務。

當我們放眼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土地,很多角落早已在逐金的過程中,被糟蹋被蹂躪被利用殆盡。對環境意識的抬頭,結合全世界對『營造永續性』的議題鼓吹,我們一方面想要透過建築知識來瞭解環境的議題,一方面也被推著、被灌輸著我們要去『關心』自己存在的場所空間。

這股無論是自發的或外來的力量,都造成這門功課成為我們台灣此時此刻的『共業』。


3. 建築的視野是個好視野。
這件事是我在從事『建築教育』後才發現到的。無論是在一般大學的建築科系上課,還是在社區大學對非專業的普羅大眾講課,都發現到以建築的角度觀看世界,無論是有形的外在世界,或是無形的觀念世界,都提供出非常寬廣而豐足的視野出來。

這個視野其實早就存在,只是我們沒有被點明而已。證明我們存在的兩個基本軸向---『時間』與『空間』,就足以說明我們對『空間』是何等的陌生不關心了。『空間』本質上像是存在的背景,實質上卻是存在的主體,例如我們的身體所佔有的空間,就是一種最簡易的存在證明。但我們的眼睛關注的都是流動的世界,常常忘了回頭思考是什麼提供這世界流動的?

相較於『時間世界』,『空間世界』比較屬於靜止狀態,若論及永恆、論及無限,反而以『空間』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訓練對空間的敏感性,一直都是我個人在『建築教育』中所強調的。當然除了敏感性,還有對體驗感覺後的反思反想或更深入的內在探索,都會相對的開展出更廣闊的視界。

大陸的中學必修『哲學』的課,我經常在幻想:何時我們中學必修『建築』的課?關心我們的環境,關心我們的生存,關心我們的視野,關心這美麗的自然、關心我們曾存在的世界…






「建築成為顯學」的現象幾乎是一種必然,
我歡喜這種必然,更高興有許多生力軍的加入,
他們不必非得就讀建築,
也不必非得成為空間設計專業,

只要心中有『空』,
隨處都是遼闊。











Ps.圖片為三地門原住民文化園區『雅美族之半穴居建築』。

蘭嶼為熱帶海洋性氣候,除了冬季較寒冷外,以炎熱天氣居多,加上颱風季節島上無高山屏障,因此雅美祖先發明了穴居地下屋,即半穴居。傳統雅美人的家屋,是由主屋、工作房、涼台三部份組成,建築用材是以木、石、竹、茅為主,在新屋落成時,族人會舉行祝賀祭典─新屋祭。

台長: river old
人氣(1,402) | 回應(4)|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玩建築 |
此分類下一篇:伊東建築的消失C.
此分類上一篇:一同B.伊東

AGI
半穴居我在金門也住過耶
在金門的獨立連隊裡
每棟建築都只有一層且埋在土裡
因為我的連隊靠山坡
所以只有兩棟建築真正的挖進土裡一層樓建築
最經典的是那座廁所
他的廢水往戰車壕裡排
戰車壕就更深了
2008-06-13 13:43:43
版主回應
哇!戰車壕果然有學問,
有味道~~

哇哈哈!!
2008-06-13 13:48:12
義佬
確實是水到&quot趨&quot啊~

觀看這幾年住宅的改變
當普羅大眾的起居空間已將美學設計融入其中
公共空間的醜陋再也無法被容忍了
2008-06-15 22:52:04
版主回應
So true!!
2008-06-17 00:31:43
歡喜就好
中產及高所得階層對建築及大環境美感的重視、提昇及貢獻也同時加惠了大多數被遺忘的、還是以求生為生活上專一努力的人們,至少,在有美感的空間設計之中求生存,心情會好一點。
2008-06-18 07:37:41
版主回應
YES,
我們都在這些無形的『加惠』中,
享用別人的努力。

感恩呢!
2008-06-23 12:29:50
藍綠藻
四月底時去了一趟蘭嶼
那裡的地下屋和三地門文化園區裡的草屋不大一樣
達悟族的主屋泰半是用木材搭建的
整體結構非常的厚實

http://photo.pchome.com.tw/nomik/020/
觀迎到我的相簿看看
2008-08-23 21:59:50
版主回應
我拍的是放在博物館的,
你拍的是現場真實的。
2008-08-28 16:37: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