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28 16:10:18| 人氣7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小鎮文化(3):孤兒城(上)(袁勁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說:高中畢業典禮是美國小鎮生活中的大事

美國小鎮文化(3):孤兒城(上)
袁勁梅

對任何文化來說﹐家庭﹐都是這個文化的細胞。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最重。父慈子孝﹐兒女情長是我們社會的人倫之根。在我們的文化裡“宗族稱為孝﹐鄉黨稱為弟”(<論語>子路篇第十三)。血緣關係為我們的倫理觀念提供了天然的次序。孔子甚至把“孝悌”看作是人區別與動物的標準。我們講起美國人﹐總覺得他們家庭觀念淡薄﹐獨立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美國電影裡塑造出來的那些大城市人和西部牛仔似乎也就是這樣的形像。他們四海為家﹐只有聖誕節才想起父母家人。但是﹐生活在小鎮裡的美國人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有很緊密的家庭關係和認真的家庭觀念。在許多地方和中國人差不多﹐譬如說﹐鄉土觀念﹐葉落歸根等等。但是﹐有一點明顯不同於東方文化﹕他們的家庭倫理不完全是建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的﹐而是依賴於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愛”。這種“愛”有很強的人文精神﹐是理性的人區別於非理性的動物的界線。這種“愛”在每個小鎮的教堂裡一遍一遍被強調﹐一次一次被實踐。然後﹐如同水一樣滲透到小鎮人的生活土壤裡去﹐而成為美國小鎮文化的一種品質。當“愛”成為一種品質﹐她也就超出了宗教的意義。

男孩城和發生在男孩城附近的小鎮人的故事﹐也許何以很好的把這種小鎮人的品質展現出來。

1. 男孩城

“男孩城”(Boys Twon, Omaha, Nebraska) 的意思其實是“孤兒城”。它是美國歷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座孤兒收容所。一直只收男孩。1979年改了名字﹐叫“男孩女孩城”(Girls and Boys Twon)﹐也收女孩了。但習慣上﹐我們仍叫她“男孩城”。

男孩城有一部動人的家史﹐男孩城裡的故事大大小小﹐每一個都很動人﹐可以寫出一本書來。在這裡﹐我只講它最早的一個和最新的一個。我講出來的其實是一塊“壓縮餅乾”﹐一塊把厚厚地家史壓扁了的餅乾。這裡蘊藏著男孩城由始至今﹐一以貫之的精髓。

男孩城始于神父福拉乃甘(Father Edward Flanagan, 1886-1948) 的“男孩之家”。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造成慘重傷亡。這讓遠離歐洲主戰場的美國人很緊張。接著﹐美國也參戰了。許多小鎮上的美國人參了軍。他們離開了家園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內不拉斯加州的奧瑪哈城﹐有一位年輕的愛爾蘭籍神父﹐福拉乃甘﹐預期到長期戰亂將會給美國人帶來的災難之一就是無家可歸的孤兒問題﹐他在美國剛參戰時就指出了流浪兒會隨戰爭延長而增加。果然﹐在小鎮眾多的美國中西部﹐流浪兒很快成為了一個戰爭併發症。人們不知道該拿這些以偷竊為生﹐到處闖禍﹐無人管教的流浪兒怎麼辦。

1917年12月12日﹐世界大戰在一百多處瘋狂展開。於此同時福拉乃甘神父敞開他家的大門﹐讓六個流浪兒住了進來。這六個男孩想要一個可以讓他們過聖誕節的家。“男孩城”的故事就從這天開始了。

福拉乃甘神父有一句名言﹕“沒有壞孩子﹐只有壞環境﹐壞教育﹐壞榜樣和壞想法。”本著這種信念﹐福拉乃甘神父決定幫助更多的流浪兒。他到處找房子和資助﹐他找了一間大點兒的房子﹐又從一個猶太珠寶商朋友那裡募捐到的$90塊錢﹐付掉了第一個月的房租。他讓六個孩子都搬進了這個維多利亞式的大宅子。他讓這個大宅子的門日夜開著﹐每個流浪兒都可以進來取一份溫暖。到聖誕節來臨的時候﹐這個被稱做“ 福拉乃甘神父家”的大宅子裡﹐住進了二十五個男孩。但是﹐福拉乃甘神父再也沒有錢給這些流浪兒準備聖誕晚餐了。二十五個男孩﹐大大小小﹐待在“福拉乃甘神父家”盼望著福拉乃甘神父給他們變出食物來。就在這時候﹐一個奧瑪哈的商人給福拉乃甘神父送來了一桶德國泡菜。這桶泡菜就成了二十五個孩子和福拉乃甘神父的聖誕正餐。

到了次年一月﹐福拉乃甘神父家的流浪兒增加到了五十個。福拉乃甘神父想到的是﹕不僅要給他們找食物和溫暖的地方睡覺﹐還要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福拉乃甘神父想送他們去上學。他想把孩子培養成能被社會接受的公民。有一個公立學校收了福拉乃甘神父的孩子﹐但是不久﹐福拉乃甘神父的孩子們被退回來了。學校裡的其他孩子不喜歡他們。叫他們“賊”﹐“揀破爛的”﹐“沒娘管的”。福拉乃甘神父的孩子就和學校的孩子打架。

這些流浪兒在公立學校受到了歧視。社會把戰爭動亂帶來的壞結果轉嫁給了這些本來已經很不幸的孩子。福拉乃甘神父決定要自己成立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裡﹐什麼樣的歧視都不准存在。這樣﹐在1918年夏天﹐在週圍小鎮人的捐款和支持下﹐福拉乃甘神父成立了兩個學校﹐一個是三年級到八年級孩子上的學校﹐叫“惟格烈學校”(Wegner School)﹐另一個叫“男孩城高中”(Boys Twon High School)。在福拉乃甘神父自己的學校裡﹐男孩子們學文化﹐搞體育﹐建合唱團﹐掌握生存技能。像其他孩子一樣上學放學﹐唯一不同的是﹐福拉乃甘神父的學校有嚴格的紀律。用男孩子自己的話說﹕這裡的紀律訓練就是要你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幾年以後﹐男孩城中學有了自己的第一批高中畢業生。福拉乃甘神父說﹕“年輕人犯錯誤﹐可以比作一棵植物被種進了陰濕的鹽鹼地﹐因為得不到太陽﹐它的健康被損壞了。它沒有得到好好成長的機會。”而福拉乃甘神父的學校就是要還給這棵植物陽光和養料﹐讓它好好成長。

男孩子們在成長﹐男孩城也在成長。1922年﹐福拉乃甘神父得到捐款﹐買下了一百六十多英畝的土地﹐1936年﹐男孩城成了一個官方承認的一個獨立村。兩部關於男孩城的電影相繼問世。其中一部電影中的男主角(飾福拉乃甘神父)崔西(Spencer Tracy)獲得1938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崔西把奧斯卡獎捐給男孩城。後來﹐二次大戰中﹐福拉乃甘神父到日本和亞洲戰場去宣傳他的人道主義﹐又收養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戰爭孤兒﹐其中一些來自亞洲戰場。福拉乃甘神父於1948年去世﹐他留下的名言是﹕“......這個工作將會繼續下去﹐你將看到﹐不管我在那裡還是不在那裡﹐它都會繼續。因為﹐這不是我的工作﹐是上帝的工作。”

現在﹐男孩城已經發展成了“男孩女孩城”。許多無家可歸的女孩子也在這裡找到了她們的家。1983年﹐第一批女孩子從福拉乃甘神父創立的高中畢業﹐一共五個人。她們手拿男孩城第一屆畢業生的照片拍了一張意味深長的畢業照。

我在“男孩女孩城”聽到的最新故事是一個有關領養伊拉克戰爭孤兒的故事。這個伊拉克孤兒是個十多歲的男孩兒。他在巴格達機場的戰火裡亂跑﹐差點被打死﹐後來他跑到了美方陣地﹐在那裡待了一些日子﹐就被美國士兵送到了“男孩女孩城”。美國的電視新聞也報導過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個黑色幽默。美軍把人家孩子的家園給摧毀了﹐然後﹐把人家的孩子送到自己的後花園來了。“男孩女孩城”從一開始成立﹐就在為一個悲慘世界做著亡羊補牢的工作。黑格爾說﹕“惡”是歷史的驅動力。那麼﹐“善”大概便是開在歷史路徑旁邊的堂棣之花。她不能阻止“惡”﹐只能讓“惡”汗顏。

當人們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發動戰爭﹐追逐著權力﹐積累金錢﹐鞏固地位的時候﹐“男孩女孩城”在關心著孩子。福拉乃甘神父和他的後繼者們在這裡給孩子們保留了一塊可以數星星的庭院。迄今﹐已有1,800 個男孩而女孩在“男孩女孩城”裡長大成人﹐她們的小城也已擴大成了一座有九百英畝土地的花園城。走進“男孩女孩城”就像走進了一所寧靜雅致的校園。有新建的教學樓﹐圖書館﹐歷史博物館﹐植物園﹐還有一個安詳的天鵝湖。福拉乃甘神父收容孩子們的第一所房子和他建的教堂﹐像兩粒飽滿的大種子﹐一粒飽含著“愛”﹐一粒飽含著“善”﹐依然如故地立在“男孩女孩城”的中心。

2. 養女

老沙浮(化名)不是神父﹐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鎮市民。他在我們大學教了一輩子書﹐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的家就在奧瑪哈市(Omaha)﹐離男孩城不遠。男孩城是奧瑪哈人的驕傲。除了為男孩城的業績而驕傲外﹐老沙福還有自己的驕傲﹕老沙浮當爺爺了。

老沙浮當了一次又一次爺爺。老沙浮的三個兒子每人都給他生了孫子和孫女。老沙浮來找我的時候﹐他已經有六個孫兒孫女了。老沙浮手裡提著一張紙﹐上面寫了一小段英文﹐他要我幫他翻譯成中文﹐還要註上發音。那段英文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孔子健和孔子康﹕

“我們是你們的新爸爸和新媽媽。我們來帶你們回家。我們的家裡有很多親戚。你們有三個很大的老大哥哥﹐和六個比你們還大的侄子和姪女。他們和我們一樣愛你們。我們大家給你們準備了小床﹐許多玩具和新衣服﹐等著你們倆來。我們給你們起了英文名字﹕孔子健叫“瑪麗”﹔孔子康叫“凱麗”。

“親愛的瑪麗和凱麗﹐你們的新爸爸叫沙浮﹐新媽媽叫蘭西。我們愛你們。”

老沙浮和他的太太要到中國去領養小孩子了。老沙浮要我把上面這段中文一邊一邊地教他說。噘著大嘴不停地把“侄子”和“姪女”說成“尺子”和“尺綠”。那種認真的程度就象等待新生兒出世的父親﹐焦急不安﹐興奮不已。上面這段話﹐是老沙浮夫婦到中國去見他們的養女們時要說的第一段話。

老沙浮的養女是一對雙胞胎。本來是該給老沙浮的三兒子領養的。後來﹐轉成了由老沙浮夫妻領養了﹐於是﹐這兩個孩子一日間就從孫女輩升到了女兒輩。把老沙浮原有的六個孫子孫女給比下去了。

故事原來是這樣﹕老沙浮的三兒子傑夫和幾個同事到中國去做生意。在曲阜的孔廟一帶被一溜叫賣的小販給纏上了﹐小販們手裡拿著貨物﹐跟在他們後面叫﹕“哈囉﹐哈囉﹐買孔子水”﹐“哈囉﹐哈囉﹐買孔子印”﹐“哈囉﹐哈囉﹐買孔子扇”......老沙浮的三兒子一路說著﹕“不﹐不﹐不”一邊往前走。

突然﹐有一個農民模樣的人拉他袖子﹐擠到他跟前說﹕“哈囉﹐哈囉﹐孔子七十七代孫﹐要不要﹖”

傑夫看見這個農民手裡抱著一對不到周歲的孿生女嬰。他吃了一驚﹐以為這是人口販子。不想那農民硬把他拉到路邊﹐在遊人少一點的地方“撲通”跪下了。一邊磕頭﹐一邊說﹕“老外先生行行好。我不是賣女兒﹐我是請您老外先生領養了我家這對雙胞胎﹐咱家姓孔﹐這兩個孩子是嫡系孔家孫。求您領養她們了。”

傑夫不知所措﹐口裡說﹕“事情不是這麼辦的呀。我哪裡能就拿了你的女兒走了。這是違法的呀。”

這個農民不起來﹐跪在地下繼續說﹕“我們實在沒法子。前面已經生了一個女兒了﹐本想再生個兒子﹐多生了要罰’超生費’。生一個兒子出來﹐罰也就罰啦。可我老婆一生就又給生了兩個女兒﹐兩個女兒的超生費’實在太高﹐我們付了﹐以後就再也沒有錢來付生兒子的超生費’了。我家是單傳﹐我非得生個兒子不可呀。老外先生就行行好吧﹐小孩子跟您到美國﹐反正不會吃苦。”

這個農民明顯是蓄意計劃好了要這麼做的﹐他還帶了一個會說英文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把這位孔姓農民的話翻譯給傑夫聽﹐聽得傑夫萬分同情﹐居然答應可以通過正當途徑﹐領養這兩個女嬰。

接下來﹐一切就是找人托關系的辦事過程。這位孔姓農民得先把兩個女嬰送到孤兒院﹐國際領養非得通過孤兒院不可。傑夫回家﹐把這故事講給老沙浮夫婦和兄弟們聽﹐大家商量領養問題。領養兩個小孩要交四五萬領養費﹐傑夫和他的兄弟都沒有這沒多錢﹐而且﹐傑夫自己還有三個孩子要養。力不從心。

老沙浮聽了這個故事來了勁。他三個孩子都長大成人了﹐什麼負擔也沒有﹐所以﹐他和太太立刻行動﹐和國際領養處聯繫﹐交錢﹐辦手續﹐前後折騰了一年多。這才到廣州美國領事館去領孩子。他們一行去領孩子的有三十多人﹐在領事館坐立不安地等著自己的孩子。等了整整一天﹐老沙浮夫婦的雙胞胎女兒來了。兩個孩子都皺著眉頭﹐一路皺到美國﹐任老沙浮把我給他翻譯的那段中文說了多少邊﹐兩個女孩依然皺著眉頭﹐不笑﹐也不哭。

(續下)

台長: 東年
人氣(7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