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2-09 22:26:17|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出版與文化研究--文字表達與審查制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字表達與審查制度:精神分析式閱讀



性的快感是引人繁衍後代的誘餌。生的本能給人以性的快感,並以此引誘人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人與動物和植物一樣,都是生死本能的產物。生死本能促使人繁衍後代,就像它促使動物和植物繁衍後代一樣。繁衍是目的,快樂和性活動是手段。除去一切誘惑,人的本性就現出其本來面目。…生死本能是一切有機生命的驅動力。(註1)

—寒哲(L. James Hammond)


對死的懼怕有時候是意識與無意識鬥爭的結果。人的意識無法與人渴望死亡的無意識的慾望相調解,所以就力圖抑制這種慾望。抑制造成了對受到抑制的慾望的懼怕。換句話說,抑制造成了對死的慾望的懼怕。…弗洛依德認為,懼高可能掩藏著人無意識的墜入死亡的慾望。(註2)

—寒哲(L. James Hammond)


談到精神分析,就一定要先提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65-1939)的潛意識理論,以及關於「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的論述。潛意識理論是屬於靜態層次的分析,分成「潛意識」、「前意識」、「意識」三部分。所謂的「潛意識」,就是無法被回憶起的心理活動;「前意識」則是一切引不起注意,但又可以被有意回憶起的心理活動;「意識」則是任何時候都能夠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動。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意識」位於最上層,「前意識」位於次一層,「潛意識」位於最下層,由上往下,層層控制。也因此,「潛意識」往往必須透過凝縮作用、轉移作用、象徵化和潤飾作用來偽裝,以逃避「意識」的查禁,得到舒緩的平衡。

「原我、自我、超我」的論述,則是對潛意識理論做動態性的解說與修正。簡單來說,「本我」就像一匹馬,而「自我」是騎者,「超我」則是騎者的教練;教練決定一切的動作與方向,由騎者來操作,並負責滿足馬匹的需求。「自我」扮演著協調者的中間人,不僅要安撫並伺機滿足「原我」的要求,又必須對「超我」所下達的命令予以回應,正說明了「自我」建構的不易與複雜的心理運作機制。

而促成所有的心理活動,包括夢的產生,除了可以用潛意識的理論來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佛洛依德將一切心理活動的動力因素歸於「性原慾」(libido)的生死「本能」(註3),忽略了「人」的社會性與豐富的文化象徵符號。關於這點,引起了多位心理學家的不滿,更導致了後來精神分析的學派的分裂,如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另闢「心理分析學」學派,強調人的心靈與文化原型的重要性;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則擷取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說,創造出「社會性格學說」與「社會無意識學說」的「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學派;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則從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當中,開啟一條「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的出路。

儘管各個學派之間互有歧見與偏重部分,但不影響我們對「潛意識」活動的了解,反而是更加地豐富與多元化。王溢嘉就曾經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夢與文學的構成,並指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確實有不足的地方,仍有待其他的理論來參照(註4),畢竟「人」的活動除了受到個體生理與心理的影響外,更有來自整個社會與大環境的影響,而文化構面的事物,實無法完全套用西方的理論來詮釋,應該容許更多非西方、非主流的觀點出現,讓整個文化創造與閱讀活動有足夠發揮的空間。


註1:《與思想家對話》,寒哲(L. James Hammond)著,胡亞非譯,立緒,2000,頁221-222。

註2:同註1,頁229。

註3:關於「本能」的定義,請詳參《佛洛依德主義》,高宣揚著,遠流,1993,頁272-275。

註4:王溢嘉。〈生命之樹•幻想之花—從精神分析看夢與文學的構成〉《聯合文學》8:3=87,(1992-01):27-34。

台長: 文字駭客
人氣(1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