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23 11:43:31 | 人氣664|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烏托邦、反托邦與台灣科幻文學從「失落的地平線」說起

z巷                                                                             ‧ 黃海‧
  《失落的地平線》 或《消失的地平線》原著小說和電影,帶來全世界「香格里拉」一語的流行,小時候,我也常聽到「可愛的香格里拉」流行歌曲,它意指西方世界 對神祕的西藏地區隱藏著人間樂土的稱呼,有如中國古來所謂的桃花源地。小說自1933年出版後,即成為世界性暢銷書,因為世界局勢的焦慮,擔心希特勒帶來戰爭的威脅,這個世外桃源成為人類深心嚮往之地,「香格里拉」一語也隨之風行。

電影1937的黑白片與1973的大銀幕 彩色片,故事大同小異。→圖:1973的影片,係音樂劇,女星奧麗薇‧荷西,麗烏‧妋曼,和男星彼得‧芬治主演。
      感謝和為劍先生已將中文譯本十五萬字全部翻譯上網(本版「烏托邦小說」一欄可供連網點閱中文譯本全文《消失的地平線》)。

      根據他的譯後記,破解了詹姆斯•希爾頓創作《消失的地平線》的靈感來自奧地利奇美籍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從1924到1935年在雲南省西北部探險期間在《國家地理雜志》發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   在我寫作科幻小說或傳統小說,也常借用了資料,融合貫通之後再編成自己的情節,有名的《達文西密碼》正是同一情況,利用既有的理論發展成小說。

  約瑟夫•洛克沒有結婚也沒有多少親密的朋友——小說主角康維是孤獨的。所有這一切是那麼地與洛克生平經歷有驚人的相似——1921年,受美國農業部的派遣,洛克來到東方的泰國、緬甸及印度搜集一種叫“大風子”的植物種子。少年時代他就開始學習漢語,對東方的中國文化嚮往不已。據說洛克在青年時代就掌握了九到十門語言,包括漢語、阿拉伯語、印度斯坦語等幾種東方語言。從1922年到達中國雲南麗江之後,就以那裡為大本營開始對玉龍雪山周圍大片山區進行探險考察。從那時到希爾頓發表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的1933年,這十年就是洛克探險生涯的黃金時期。

  洛克在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的前言中回憶:“那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重現眼前;那麼多美麗絕倫的自然景觀,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奇妙森林和鮮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風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隨我走過漫漫旅途,結下深厚友誼的納西朋友,都將永遠銘記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憶中。”

   洛克是孤獨的,這世界上誰有一個地方--滇西北神奇的淨土,或許才是他認同的心靈故鄉,甚至死前寄望回到「玉龍雪山的鮮花叢中死去」。原著小說為主角另外安排了滿族姑娘,發生了浪漫情事,更且與同伴馬林遜之間的愛情糾葛,把西方式的羅曼蒂克故事安排在一個喇嘛寺,未免離奇,電影則改為西方女孩,領導寺廟的人也成了神父。希爾頓何以能構想這樣一個滿族姑娘呢——洛克在1924年拍攝的那張“一個納西未婚少女與兩個新娘的合影”照,新娘完一身“滿族姑娘”打扮。

  “香格里拉”寺加進很多虛構的成份,比如:中央供暖設備,現代化的浴缸,各種手工藝術珍品,藏書極豐的圖書室,擺放著鋼琴的音樂亭,莫札特和蕭邦的名曲等——作家正是投合了西方人的品味,讓“香格里拉”應有盡有。 

  英語中“BlueMoon”意為“幾乎不可能的,絕無僅有的,小說中以此比喻之,洛克在《國家地理雜志》上介紹過的金字塔式的雪山不止貢嘎山和阿尼瑪卿兩座,他還用不少的篇幅和大量照片對麗江玉龍雪山和麗江壩子做過細致、生動的描述,在《穿越亞洲之大江峽谷》一文中對三江並流區的虎跳峽、德欽梅裡雪山卡格博峰等奇山險峽景觀做了配圖介紹。而無論怎樣,玉龍雪山和麗江壩子是天涯孤旅的洛克大半輩子的“家”一推一的心靈歸宿,結合整個“香格里拉”的意境,卡拉卡爾應該是以上這些山峰的綜合。 

----------------------------------------------------------------------------------------------------------------------------------------

以下,我再整理出《失落的地平線》原著小說的大綱:(以供對照)

      香格里拉,傳說在喜馬拉雅山的深處,喇嘛教徒的祕境。
當巴庫斯發生動亂的時候,東方布道團的羅伯特·布琳克羅小姐,美國人亨利·巴納德領事赫夫·康維和副領事查爾斯·馬林遜上尉。(電影中是五人,小說僅四人)

被人誘拐帶到滿是金礦築成的藍月谷。這兒有保存著全世界的文化遺產,由於空氣清新,每人都活到二百歲以上,但如果一旦開此地,便恢復原來的年齡,甚至淍謝死亡。
康威從長老那兒得知祕密,長老不久於世,希望有人繼承遺業,但是康威的同行者馬林遜不習慣香格里拉的生活計畫和此地一位美麗的少女蘿珍一起私奔,康威本來不想離去,但最後冒險離開了。

     他們回到文明世界,蘿珍衰老死去,馬林遜也不再與康威連絡,失意的康威度踏上旅程尋訪香格里拉。本篇故事,是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者起筆,將聽人說的故事寫成,只寫到主角等人離去,之後的故事,由「敘述者」追蹤補充,包括羅珍在醫院裡衰老。

   本版提供的資訊,可簡略比對出兩種不同的輪廓,其一,小說與影片的不同」;其二,小說主角與真實人物的不同。

        有關喜馬拉雅山的故事,我寫過《世界屋脊找雪人》,讀者可以在本版點閱。


---------------------------------------------------------------------------------------------------------------------------------

台灣科幻文學的特色----
環保風浪與反烏托邦思潮
                                 

             以下,文章摘自黃海《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2007一月,五南出版,第140頁,第二篇「台灣科幻文學源流」結語:〈台灣科幻文學的特色----環保風浪與反烏托邦思潮〉。本文曾發表《國語日報》。

科幻小說,是一種童話特質文學,它與兒童文學、科學教育、環境教育的關係呈現的是交集狀態。

省視台灣科幻文學的發展,從1956年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趙滋潘《飛碟征空》等三本「科學故事」,並在台發行,播下種子,內中以大量的科學數據和知識,串連成太空旅行見聞錄,據趙滋潘後來回憶說,當時三本書發行量可觀,一時成了暢銷書;這也顯示科學教育文本對於待開發台灣的魅力,雖然它與科幻小說重視想像趣味和哲理意涵有些差距,趙滋藩這三本書卻成為台灣科幻(科普)小說的濫觴。直到1968年張系國、張曉風、黃海三人,先後發表了科幻創作,正是美國太陽神系列太空船積極展開登月行動之時,科學萬能的氣氛瀰漫全球,著名的經典科幻電影《二00一年太空漫遊》在台首映,也帶來太空風潮;迄1970年代中期,有關百慕達三角、史前文明、外星人、飛碟等書風行世界,呂應鐘翻譯出版最多、旅美學人張系國譯介世界科幻名作並兼創作,倪匡的大眾化科幻小說也在此時以排山倒海之勢進入平面媒體,大量刊載並出版,加上電影《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的推波助瀾,形成科幻熱潮。

此後,台灣的科幻出版與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大陸在文革結束之後興起的科幻創作也達到產量高峰,「科幻小說」或「科幻文學」這一概念和名詞,兩岸終在1980年前後不約而同形成共識。科幻與科學教育的關係可說是如影隨形,科幻帶動了科學教育的環境和氣氛,不言可喻。直到二十一世紀之交,台灣隨著電子媒體興起,印刷平面媒體的衰微,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併同消沈,也許今後作家將逐漸融入電子媒體,以其為主要發表陣地。

回顧中文科幻小說創作或出版在中國大陸發展之時,從二十世紀初的魯迅、梁啟超等學者,就對科幻小說寄予厚望,希望承擔科學教化的重任,以達到科學救國的目的,我曾說科幻成了化了裝的「賽先生」;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迄一九八0年代逐漸與台灣科幻小說遵循同樣的藝術追求方向,少年科幻則不忘負載科學教育的主題。1990年代張系國創辦《幻象》雜誌,舉辦科幻獎,主流文學作家也紛投入兼寫科幻,如葉言都、黃凡、宋澤萊、張大春、平路、陳克華、張啟疆、紀大偉、林燿德、心岱、楊照、洪凌…迭有佳構,九歌出版社的現代兒童文學獎,也常以科幻作品入圍或得獎,形成了台灣科幻文學追求「文以載道」,不與通俗文學合流的傳統;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回顧,台灣科幻文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生態環保概念與與反烏托邦思潮──包括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反映。

隨便舉列,黃凡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的《零》、 宋澤萊的《廢墟台灣》,都是主流文學作家的力作,卻可說是《一九八四》的台灣版,後者更將環保概念與反烏托邦主題兼容並蓄,談到核能電廠災難和電視洗腦與思想監控;張啟疆獲得幼獅文藝科幻小說首獎的〈老大姐在注視你〉,將歐威爾小說中的「老大哥」反諷寫成了「老大姐」;心岱的《地底人傳奇》寫出了生態寓言;黃海獲得洪建全文學獎的少年科幻《奇異的航行》講智能老鼠在太空以電腦和機器人管理星球的故事;1989年黃海獲頒國家文藝獎的《大鼻國歷險記》,首度將科幻與童話結合,寫出了生態危機的兒童文學寓言,文中提到的機器人把核子廢料投入太陽焚化爐的概念,張嘉驊2000年七月出版的《宇宙大人》(獲中華兒童文學獎)則承襲了同樣的太陽焚化爐概念,寫出一個滑稽突梯的宇宙故事,是詼諧娛樂的少年科幻童話;這些都是呼應了一九八0年代興起的風起雲湧的環保概念。黃海的「文明三部曲」,三部成人的長篇科幻小說:《天堂鳥》、《最後的樂園》、《鼠城記》,更瞄準生態大災難之後的星球世界,以史詩方式貫穿了三部小說的時空。


九歌兒童文學獎,近年已成為台灣兒童文學的重鎮,取代一九八0年代之前的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得獎諸多作品,不乏科幻佳構,大致脫離不了生態議題和科技文明災難的省思,劉台痕的《五十一世紀》寫臭氧層破壞後,人類躲到地底和海底生活,綠色植物滅種之後的疫病反撲;胡英音的《安妮的天空,安妮的夢》,藉著項練形狀的心念幻真機穿梭生死兩界,探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張永琛《隱形恐龍鳥》寫死而復生的機器人與科技的善與惡;陳曙光的《戈登星球奇遇記》,以外星人的眼光投射出對地球人摯愛與關懷;陳愫儀的《孿生國度》寫的是缺少感覺的複製人和人進入電腦世界的奇遇;眠月的《少年行星》講的是移民到類似地球的外星球的故事;侯維玲的《二0九九》講的是基因重組人與二十一世紀的生態災難和可怕的戰爭;王晶的《世界毀滅之後》,寫核爆浩劫後主角落入地底變種人掌握,掙扎逃生的經過;王樂群的《基因猴王》講的是一個人腦猴身的生物,在人境與猴類社會之間過的不同生活的掙扎情況和心理困惑,涉及遺傳工程科技帶來的影響。

仔細觀察反省台灣三十年來科幻文學的脈絡,凡是嚴肅的科幻文學,不管是成人與少兒科幻的作品,都不知不覺以生態環保與科學技術的善惡為探索主題,顯示台灣科幻小說具有通俗文學的非通俗化特點。


-------------------------------------------------------------------------------------------------------------------------------

烏托邦小說補充簡介
                    
       柏拉圖《理想國》  
             (約BC.427-347)
       英國:湯瑪士 摩爾《烏托邦》   1516 出版
       英國:培根《新亞特蘭提斯》1627出版

  台灣 :李幸長(李頎)《桃花源》1979出版(本版特別介
          紹,作者為無殻蝸牛反對運動的領導人)  

《桃花源》書中寫實與幻想相交錯,即使在寫達達尼金的環境與生活,也多少與我們目前的社會有相似之處,如那兒有電影院,晚間第一場電影八點開始,有舞廳、動物園、汽車、公路、百貨公司、銀行、學校、交通警察、電話,還有大學四年畢業、餐廳賣「紅燒蹄膀」、與臺灣的社會類似接近,但更進步合理,而威脅達達尼金的莫過於紅色的中國,香港等於是中共的一個門戶,由於它是自由地區,人口份子複雜,達達尼金政府在那兒設有總部,以便調查和收集外界資料,並且從此地分卦世界各地,觀察外界的各項活動。

書中藉著男主角從大陸潛入達達尼金,再轉往香港到臺灣的經歷,嚴厲批判了共產社會的不當,對臺灣目前的社會情況也有微詞,作者藉著主人翁的邁遇──最後回到臺灣,做建築商,發了大財,感慨的說:如果身在達達尼金,就不可能在短短兩年內成為暴發戶,在達達尼金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在自己經濟的條件下,沒有暴發戶的人民,才是真正完美的政府。」作者出版此書時,尚在帥大夜間部歷史系就讀五年級,白天還開計程車,據他說,本書前後寫過七遍,為了寫作這本書,花了兩萬元到香港一趟,了解香港的地理和生活環境,從書中對香港的逼真描寫看來,應為可信。
( 本段《桃花源》介紹文字,摘自《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


 林語堂《奇幻島》1955年英文版,在美出版 
  James Hilton小說1933, 影片1937
:《失落的地平線》

------------------------------------------------------------------------------------
反烏托邦小說
    俄:薩米亞丁《我們》1924
    英:赫胥黎《美麗新世界》1932
       小說描寫人類未來的烏托邦社會,主要是由人造子宮,生育控制並安排成長,人可以成千上百的以試官培育,生長,人數階級事先就被估算好。最下層是由伊普西龍擔任。人活著,為了避免產生自我意志,靠吃藥物蘇麻控制。這時候的人類社會分工精細,每個人活著,有如蜜蜂工作,在這樣的烏托邦裡,人1q84的意志,被視為亂源。或許就如同馬克思所說的:「人只有在他的動物功能上,才能感覺自己在自由地、自動地活動。」只有當他們像動物一樣功能運作時,才允許他們感覺快樂舒適。在這兒,性是自由的,只要雙方願意被可。

      只要一小片蘇麻,便換得舒爽的心情,再多加一點,就會輕飄飄的,充滿陶醉和幸福。這樣的快感,讓人忘記所處的險惡環境,麻蘇有如鴉片,卻沒有鴉片的副作用。它是一種人人都應該定期享用的福利。德國著名的共產主義始祖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曾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而在這裡,蘇麻是人民的宗教。(本段引用孟祥森譯序)

我在這兒強烈懷疑,也許蘇麻(soma),就是馬克思思想的暗示轉化。


    英國: 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1949
        (以上三書合稱20世紀三大反烏托邦小說,應是俄國的《我們》一書,影響了其後的兩本書)
    台灣:黃凡《零》1981年聯合報中篇小說獎
    台灣:宋澤萊《廢墟台灣》被稱為《一九八四》的台灣
              版,1985出版
    台灣:少兒科幻,九歌兒童文學獎作品侯維玲
《二0九
              九》…
    大陸:倪匡科幻獎2009首獎,
丁丁蟲〈死亡考試〉
    反烏托邦經典電影1927,德國:佛列茲朗《大都會》

  
   





















台長: 阿煌

konghook
初次參觀~~ 請多多指教~~
2010-05-29 11:13:23
flyheart880
怪咖 你真是怪咖嗎?

搞創作、設計的人……腦子裡新奇古怪什麼都有 cc

但是 擔不擔心 心血結晶的文件檔、設計圖檔被竊取?

被複製、修改內容、被任意轉寄

……未發表的論文、作品提早曝光

如何扼止這樣的惡夢ㄋ

想進一步了解 歡迎與我~鎖小妹 連繫

6/10免費體驗課程~報名參加唄

http://www.wretch.cc/blog/flyheart880/11879543
2010-05-31 04:38:17
poggzv
支持你!繼續加油
2010-08-20 19:05:18
rpnuokqauxxs
天天有好心情
2010-08-22 04:47:46
hxvilkronrxz
大家好...
2011-09-19 16:41:37
nwkxvmjkakr
很高興看你的文章
2011-11-25 15:19: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