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1 16:13:59| 人氣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兩個時代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年代巴金寫〈家〉的時候似乎二十多歲;70年代蕭麗紅寫〈千江有水千江月〉,我猜想,可能也不老。

〈家〉裡面巴金秉著五四的精神,藉覺慧年輕的眼睛,描述家父長制嚴密守固著的陳規教條;他把家看作桎梏,囚禁自由,監困年輕的生命力,是一個老帝國社會建制的基本構成:即使帝國成了共合國,家的鞏固卻讓整個中國一樣匐匍難堪。粗糙白話文中透露的躁進和痕跡造作的故事,讀來不禁想笑他的思想怎麼如此單純,而信念竟僵直得有點像是另一種教條。

地易時移,蕭麗紅溫婉地描繪了台灣南部一個以外祖父母為核心的大家庭。日常處處是代代相傳的簡約樸質,節慶則驟顯傳承的亮麗熱鬧,其中貫串的,是儒教溫厚善良的意念。傳統在家的蔽護下延續,而家更是眾人情感的凝聚,個人永遠的歸宿。

接著讀這兩本書,不免覺得有趣。那被批判著的和被吟詠著的,竟是同一個對象。在封閉的年代有人熱切地要改變,在開放轉變勢難當時,有人又小心翼翼地怕它就此消逝。不細論述,年輕人的願望畢竟總是真切。

台長: 沒話
人氣(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