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21 00:08:05| 人氣5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玉皇』的自然神崇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

玉皇上帝,古時稱昊天上帝,亦簡稱玉皇及玉帝,道教全稱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道教經典多稱為“玉皇大天尊”及“玄穹高上帝”,民間多俗稱玉皇上帝為“天公”、“天神”。

人們對天公”、“天神”的信仰,源自上古的自然神崇拜。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的認識水平也十分低下,難以與自然力抗爭,反而認為自然物有超自然的靈性,因而對其頂禮膜拜。在上古時代,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或剛脫離蒙昧狀態不久,看到天上有日月星辰,還不時發生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就認為“天”是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神靈,將人類的繁衍、萬物的生長視為“蒼天”的庇佑與恩賜,視風雨雷電等造成的傷害為“上天”的發怒與懲罰。人們認為“天”的神通無上廣大,能管理國家之興亡、帝王之成敗、人民之禍福、天下之治亂、國運之盛衰、生民之貧富、貴賤和壽夭,以及萬物之消長等等,認為人間的帝王是受命於天,因此稱為“天子”。歷代皇帝都要在每年冬至日到京城南郊祭天,到了明代,還在京都南郊設天壇,由皇帝親自前往祭拜,禮儀極為隆重。既然人們的禍福、壽夭、家運的興衰亦關係在“天”,因此每個家庭廳堂的天井邊大都設有“天公爐”,每逢年節和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拜“天公”,為“天公”上香。國去閩台家庭的正廳大樑上,都吊著一個“天公爐”,可見民間對天的崇拜是何等的虔誠。福建各地,過年時都要敬 天公,正月初一開大門時要迎天神,正月初三吃“歲飯”前,要將“歲飯”先置于“當天”神位,供奉天神。遇到婚喪喜慶等重大事件時也要敬奉“天公”。閩西一帶客家男婚女嫁在“寫庚帖”〔互告男女生辰八字〕、“編紅單”〔開財禮單〕、“定親”、“迎親”、“拜堂”時,都要敬奉“天公”,甚至遇到人去世,在死者斷氣時及安葬之後,也要祈告“天公”。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民間對“天公”的信仰是何等廣泛而深厚。

我國敬天、畏天的思想,由來已久。據傳上古唐堯、虞舜時代即以禮樂、舞蹈,敬享上天;商湯代桀、周武王伐商,都要詔告于上天;每遇帝王登位或興師討伐等國事,都要備牲禮,祈告上天。這些在《詩經》、《周禮》、《尚書》、《左傳》中都有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蒼天信仰有所淡薄。到了東漢,佛教傳入我國,強調六道輪迴, 天公賞善罰惡的思想在社會上又有所加強;到了唐宋,道教受重視,宗教家還將原來對“天”的自然神崇拜發展對人格神的崇拜,將原來抽象的“天”具體稱為“玉皇上帝”,宋代真宗皇帝還于祥符六年〔1013年〕塑“玉皇”尊像,供奉于玉清宮,並于祥符七年〔1014年〕為“玉皇”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到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上玉帝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體道昊天玉皇上帝”。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禮儀均極為隆重。

道教將宇宙發展過程描繪為從無極界到太極界,在從太極界到現世界,亦即由天道到神道再到人道。道教認為無極界是虛無飄渺、陰陽混沌之自然界,先天地而生,為萬物之元母。掌無極界的是元始天王,並歷代為三清及五老。所謂三清,一為無形天尊,即天寶君,居玉清宮;一為無始天尊,即靈寶君,居上清宮;一為梵形天尊,即神寶君,居太清宮,三清均係元始天尊的化身。第二階段由無極界發展到太極界,掌管太極界、統御百神的即為“玉皇上帝”,祂又是三清所化,是太極界的最高主宰。第三階段由太極界發展到現世界,自黃帝以及以後的老子,再後為張道陵等。這三個階段也就是道教所說由天道到神道再轉化為人道。道教視“玉皇上帝”為天界最高神明,統領天界、明界和幽界三界。“玉皇上帝”下設三官大帝和五方大帝,三官大帝係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及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分別掌管天界、地界和陰界;五方大帝則為東南西北中五方之管轄神,輔助“玉皇上帝”處理政務。

台灣在《全國佛剎道觀總攬,玉皇上帝專輯》一書中,對“玉帝”所管轄的行政系統做了 具體描述,謂其行政系統分為中央、地方和陰間三個部門。中央行政系統分管14個部門,如學務〔文昌帝君、至聖先師〕、軍務〔關聖帝君、中壇元帥〕、農務〔神農大帝〕、工務〔巧聖先師〕、商務〔關聖帝君〕、醫務〔保生大帝〕、命務〔東嶽大帝〕、航務〔水仙尊王、天上聖母〕、娛樂〔田都元帥、西秦王爺〕、驅邪〔托塔李天王、太子爺〕、除疫〔王爺、千歲爺〕、女藝〔七星娘娘〕、生育〔註生娘娘〕、福利〔財神、善神、子神、壽神〕;地方行政系統則由司法神與守護神分掌,司法神有如城隍爺、青山王、境主公、土地公,守護神為延平郡邵王、開漳聖王、廣澤尊王、三山國王。陰間行政由酆都大帝總管,下由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等十殿閻羅審查生前善惡,善者引渡西方,惡者進入地獄,受輪迴報應。玉皇上帝除上述諸神輔助外,尚有天兵、天將、神兵、神警等。負責治安及司法職務。從以上可以出,“玉皇上帝”屬下的文武官員,與古代宮廷中的文武百官無異,神職官員及天兵神將,亦係參照人世來安排,“玉皇上帝”則為諸神之中的最高神明,可謂神中之神。

 

貳、

從上文可以看出,玉皇信仰有一個從自然神到人格神的發展過程。在春秋戰國以前,對“天公”的崇拜本屬樸素的對自然神的崇拜,到了漢唐,隨著佛教在中國流行,宗教家乃將原來廣泛流傳的敬天畏地思想,發展為具體的偶像崇拜,並尊稱為“玉皇”。特別是到了宋代,學者更創編了《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代天說教,並虛構了玉皇有父有母,謂其父為光嚴妙樂國國王稱淨德,母名為寶月光,玉皇的出生為神所賜,誕生于丙午歲正月初九日午時。《玉皇經》中還仿效釋迦牟尼棄王位出家修道成佛的經過,描繪了玉皇捨棄王位入山修道,經億劫修行,最後得證“玉帝”果位的過程。顯然,這些都是宗教家為創教需要而編造的。僅從玉皇生辰這一點來看,已足可證明《玉皇經》所編造的說法是何等的荒謬。正如台灣宜蘭縣草湖玉尊宮〔供奉主神為玉帝〕主任委員李炳南教授在《草湖玉尊宮簡介》一書中所說︰“說玉皇上帝生于‘丙午’歲,上古是否有‘干支記年法’?吾國在西漢年間以前的記年,是以‘太歲記年法’記年歲。到東漢元和二年乙酉〔西元85年〕,政府才將干支記年法〔十干配十二支的組合〕頒行于全國,做為記年歲命名形式,沿襲一千八百餘年,到民國時才廢除。…如‘經文’所述為真,玉皇上帝應該誕生于東漢以後,但據史實記載,玉帝在堯舜之世已有崇拜,〔說玉帝生于丙午歲〕就不符合史實,當時可沒有干支記年法,丙午之歲是從何說起,很難自圓其說。宋人編造這種荒誕不經的《玉皇經》,而攸傳不絕,且奉為圭皋,諒冀貶抑玉帝的神格以抬高自己。其實玉帝是自古以來的自然崇拜至高神,至尊本無像,後人將之神格化始雕塑神像,但其本體仍然是“天”,焉有生平事蹟?”李炳南教授這段話,既透徹地指明了玉皇崇拜的內容和本質,更說明了宋人所編造的關於玉帝的出生和身世的荒誕無稽。不僅如此,謂玉帝管理三界,有中央、地方和陰間三個行政系統,下設農、工、商、學、兵、醫、司法、守護諸神以及天兵天將等等,更屬效仿人間君王治理天下的模式為天神配置文武百官而已,其虛構性更是一目了然。李炳南教授在他的《草湖玉尊宮簡介》一書中介紹“玉帝”信仰時,全然不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其治學之嚴謹及在學術研究中的堅持科學的態度令人敬佩。

筆者認為,玉皇文化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自然神的崇拜及其發展過程上。最初人們是把“天”看成有意志、有理智、力量至大的神明,謂它能主管萬物的生殺消長和人們的榮辱禍福與貧富貴賤,是宇宙間的最高主宰。如認為“倉天在上”,能洞察人間曲直,“老天有眼”能分辨是非善惡;並認為“天公”無分親疏,處事公平,只要勤勞有德,就有好的報應,“天公不負苦心人”;還認為人間姻緣締結,均係天公做美,是“天作之合”,“天賜良緣”等等。古代皇帝登基,認為是受“天”之命,大人物出任以前所受的磨難和所經的坎坷,也認為是“上天”給予的鍛鍊和考驗,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古時候,人們除了將“天公”視為萬能的神明以外,往往把“天”與自己的“命運”連在一起,如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不從人願”,“聽天由命”等等,認為是“天”規定人的“命運”的好壞,並認為人的壽夭、貴賤均由自己的命運註定,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等等,當然“命運”與“神”一樣,都屬幻想和虛構,雖說人的“命運”由“天”定,但由“神”到“人”,認識上可謂有了一些進展。

在有些情況下,公理在群眾口語中也稱為“天理”,謂“天公”賞善罰惡不分親疏,評斷是非最為公道,如所謂“人善人欺天不欺”,惡人縱然刁滑,但“天理”昭昭,疏而不漏,最終還是要受到懲罰。“天理”從字面上看雖好像是說“老父爺”規定的道理,實際上則是人間在一定條件下人們所公認的判斷是非善惡的道理和準則。

“天”的概念,在古代和近代,在許多場合下,還由“神明”發展到指自然和社會的運行法則,也即指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如孔子在《論語》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孟子》所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以及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等,這裡他們所說的“天”,都包含著事物發展規律的意思,認為所謂“天”只是按照自然規律,四時運轉,生長萬物;“順天”,也就是按規律辦事,就能成功,如果“逆天”,違反了事的規律,必然失敗;孔子說他到五十歲,已能知天命,也就是說這時他已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活動自如了。

從信奉“天神”到掌握“天理”,到領悟“天”的運行法則,即領悟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性,這也是認識上的逐步深化過程,標誌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的提高。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人們對“天”所信奉的內容已在逐步擴大和深化,從單純的“神”的崇拜,擴大到“天理”的認識和遵守,再進而擴大到對“天”的運行法則的了解和掌握,這也標誌著對“天”從簡單自然神崇拜發展到理性的領悟,對“天”的認識範圍更加擴大,對“天”的崇奉內容也更加深化。

 

參、

加強閩台民間信仰研究包括對玉皇文化的研究與交流,對於增強兩岸同胞手足情誼和文化認同有著重大的意義。

如前上述,玉皇文化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過去,從朝廷到平民百姓,從北方到南方,從城市到農村,從老人到小孩,對玉皇〔天公〕的崇拜,可謂十分普遍而深入。福建的玉皇宮、“天公廟”也遍布各地。明清之際,隨著福建大量移民遷至台灣,玉皇信仰也和媽祖、保生大帝等信仰一樣,在台灣寶島得到廣泛傳播。據台灣《全國佛刹道觀總覽,玉皇上帝專輯》記載,台灣的玉皇宮廟有91座,其中宜蘭縣9座,基隆市2座,台北市6座,台北縣11座,桃園縣6座,新竹市1座,新竹縣3座,苗栗縣4座,台中市3座,台中縣7座,南投縣2座,彰化縣2座,雲林縣1座,嘉義市3座,台南市4座,台南縣7座,高雄市2座,高雄縣4座,屏東縣3座,台東縣2座,花蓮縣4座,澎湖縣3座。今年8月福建媽祖文化考察團參觀了台灣供奉玉皇有代表性的宮廟宜蘭縣草湖玉尊宮受到該宮主任委員李炳南教授及全宮人員的熱情接待。草湖玉尊宮建于1943年,經數度改建,氣勢雄偉,巍峨壯麗,遠近朝聖香客,絡繹不絕,馳名遐邇;該宮的誦經團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誦經生共有三百多人,也屬遠近聞名。草湖玉尊宮一年中大型慶典有三次,一為農曆正月初九玉皇誕辰〔俗稱天公生〕,二為農曆四月初六日,係該宮建宮奠基紀念日,凡在草湖玉尊宮爐下分靈的宮廟,都要恭迎聖像回宮謁祖;三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宮裡要設道場“敬酬眾神”,由誦經團讚頌經懺,整日香煙繚繞,鐘罄之聲不斷,香客盈門。宜蘭草湖玉尊宮每年還舉辦多次民俗文化活動,如書法、繪畫、工藝品展覽、國樂演奏、球類比賽、民族舞蹈表演等,開展各種教育事業和公益慈善活動。

台灣供奉“玉帝”的91座宮廟中,建于清代的有22座,其中建于順治年間1座,康熙年間2座,乾隆年間3座,嘉慶年間3座,咸豐年間3座,同治年間1座,光緒年間7座,宣統年間2座;建於民國年間的有15座,建於五十年代的有8座。移民台灣的80%以上是福建人。他們把“玉皇”信仰帶到台灣,開始是作為戰勝驚濤駭浪的渡海守護神,到達目的地後,則為墾荒闢地,戰勝災害,以及在與當地原住民的矛盾和衝突中,祈求神明保佑,免除劫禍。有的則為祈求治病。如台南市的玉皇宮,建于明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是台灣本島建立最早的玉皇宮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香火奉自漳州。據記載,當時府城提台的部屬李世輝病危,其子李世金代父祈求“玉帝”保佑,病體得以痊癒,乃在原娘娘廟中增奉玉皇上帝,並投資重建廟宇,是為台灣最早的“玉帝”宮廟。宜蘭縣頭城鎮的草嶺慶雲宮,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為台灣天公廟開基宮廟之一。據載,清嘉慶元年〔1796年〕漳州人吳沙率千人到達宜蘭頭城,第二年漳浦人吳明德捧玉帝聖像到台,來到頭城,就結蘆將玉帝聖像供奉起來。當時移民與土著屢起衝突,常發生械鬥,移民遂求助于玉皇神靈保佑,後來就建起了“天公廟”,成為蘭陽地區信仰重心。光緒三十年〔1904年〕廟宇改建,稱“慶雲宮”。後經多次改建擴建,形成今日富麗堂皇、巍峨壯觀之廟殿。作為渡海保護神把“玉帝”信奉帶到台灣的事例更多,如台南縣的玉天宮,係康熙年間晉江縣吳姓二人渡海去台,為祈求安福,將“玉皇上帝”三尊及“玉皇相府”玉璽奉為海上守護神,抵達台南玉山村後,即將神像供奉起來,供眾膜拜。玉天宮正式建廟,則是在光緒辛丑年〔1901年〕。台中玉皇殿所供奉的“玉帝”,係清嘉慶八年〔1803年〕,由何聲良自泉州同安恭迎到台的,兩年後,遇到大旱,為求神保佑,群眾合議修建了玉皇殿。在台灣眾多供奉“玉皇上帝”的宮廟中,台南市的天壇有著特殊意義,據說建這所宮廟的地方就是鄭成功當年驅逐荷蘭入侵者後,築壇祭告天地之所,以前人們都稱此地為“天公埕”,清咸豐四年〔1854年〕才正式建起了“天壇”。

一批從大陸帶來神像、令旗或香火的台灣“玉帝”宮廟,再度輾轉分靈,使“玉皇上帝”的廟宇遍佈台灣全島。台灣近70%的“玉帝”宮廟建於民國年間及五十年代以後,特別是六十年代以後興建的宮廟將近佔了一半,反應了台灣社會對“天公”的廣泛崇奉和人們謀求精神寄託與慰藉。另一方面,在台灣社會,民間宗教信仰在揚善去惡、安定社會秩序以及文化、公益、慈善事業等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功能和作用。

閩台玉皇文化研究,對於增進兩岸文化交流,加強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和兄弟情誼,有著重大意義。近幾年來,上海和福建有些學者提出了“五緣文化論”,福建省最近也召開了“五緣文化學術研討會”,並成立了“五緣文化研究會”。不少學者認為,加強地緣、親緣、神緣、業緣、物緣的研究,對於提高社會倫理道德水準,增強人民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對於加強海峽兩岸同胞的手足情誼以致加強與海外華橋華人的交往和聯繫,有著重大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天公”信仰是神緣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有著覆面大,流行地域寬廣等特點,認真搞好閩台民間信仰包括“天公”信仰的研究和學術交流,對於加強兩岸同胞的親情,以致加強海內外華人之間的聯繫與情誼,都將發揮獨特的功能,取得顯著的效果。我們應該把閩台民間信仰包括“天公”信仰這一課題的研究不斷引向深入;已正確的觀點加以引導,努力發掘其積極因素,在民族團結中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文化潛能和獨特作用。

※轉自昊天會刊第十五期※

台長: 黃寅
人氣(5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文化漫談 |
此分類下一篇:玉皇上帝就是玉皇上帝﹍人不可為神選神職
此分類上一篇:天公生文化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