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5 13:35:31| 人氣86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洋近代史課堂報告大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1775-1783),是發生於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洲殖民地的革命者之間,由稅收及財務問題演變為抗拒英王的暴政,最後成為民主革命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原本是北美殖民地對抗大英帝國的經濟政策,後來卻因為法國、西班牙及荷蘭加入戰爭對抗大英帝國,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洲之外。
壹、獨立革命的導火線

一、經濟限制與加重稅收

1763年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英國勝利之後,開始厲行限制殖民地經濟的法律。

1763年,有鑑於北美殖民地走私猖獗,因此將稅吏調往北美殖民地加強緝查走私,並且派出軍艦查禁走私船隻。同年(1763)為了管理殖民地的方便,發布「文告」(Proclamation of 1763),禁止殖民地居民越過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s),使北美居民失去往西部發展及與印地安人做毛皮生意的機會。

1765年後又向殖民地加徵新稅。英國因連年的戰爭,國債激增,對法國的戰爭結束後又多了法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管理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費用。因此英國政府將賦稅轉嫁在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身上,先後在1764年頒布《糖稅法》(Sugar Act)、《通貨法》(Current Act)及1765年的《印花稅法》(Stamp Act),還有1767年的《湯森稅法》(Townshend Acts)。

英國政府將稅負轉嫁在北美人民身上的舉動,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抗議。提高關稅只引起商人及船東的不滿,徵收印花稅之後則直接影響到了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於是在北美殖民地便發起抵制英國貨、反對印花稅的活動與抗爭。

二、殖民地的抗爭

北美殖民地人民認為他們和英國人一樣擁有自由、選舉及免稅權,他們的訴求重點在於「沒有代表不得徵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認為英國國會中沒有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因此英國政府無權在殖民地徵稅。

1765年,各殖民地的人民首度聯合對抗英國,抵制英國商品。英國在商人面臨崩盤的情況下,不得已在1766年廢止印花稅法,但在1767年又通過《湯森稅法》。

雖然《湯森稅法》屬於國外貨物的進口稅法,但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反對任何未經他們同意的徵稅,因此他們發起不再進口的協定,並組成「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執行巡視的工作,阻止英貨交易買賣。到了1770年,英國政府終於讓步,廢除了《湯森稅法》,但仍保留對茶葉的進口稅,以示英國政府仍有權向殖民地徵稅。但殖民地的人民並未因此而鬆懈,他們建立了革命組織,在賽謬爾‧亞當斯(Samuel Adams)和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等人的倡議之下,各殖民地另秘密團體──「通訊委員會」(Committees of Correspondence),以加強殖民地之間的聯繫。

三、波士頓茶黨

殖民地人民對於保留茶葉稅一事相當不滿,從1770年發起「不飲茶運動」以示抗議。1773年,為挽救瀕臨破產的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英國允許公司將茶葉運到北美傾銷,不收進口稅,並允許不經殖民進口商之手而直接賣給零售商。殖民地的人民決心抵制,不讓東印度公司的茶船靠岸卸貨。在1774年12月16日的晚上,波士頓的人民假扮成印地安人,潛入茶船,將價值75,000英磅的茶葉倒入大海。此事件稱為「波士頓茶黨」(Boston Tea Party)事件。

四、五項不可容忍法案

英政府為此大為震怒,在1774年3月到4月之間,先後頒佈了幾項高壓法令:封鎖波士頓港;取消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自治權;英國官兵在殖民地犯罪者必須送往英國或其他殖民地審判,麻薩諸塞司法當局無權過問;在波士頓市內駐紮英國軍隊。這五條法令在北美被稱為五項《不可容忍法案》(Intolerable Acts)。

為了支援波士頓、協調各殖民地的行動, 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在費城招了第一次大陸會議(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會議最後發表了《訴願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and Grievances),強調效忠英國,但希望英國政府取消對殖民地各種經濟限制和五項《不可容忍法案》,並表示在英國接受這些要求前,中斷和英國的一切貿易往來。但英國對這個要求加以拒絕,並將此視為否認殖民地人民為英國的公民,準備派兵,直接訴諸武力。


貳、走向獨立

一、武裝抗爭的開始

在大陸會議尋求與英國妥協時,各殖民地人民加緊進行備戰工作。各地紛紛成立了革命政府,組織民兵,還建立了驛馬隊和情報隊,建軍火庫。到了1775年,北美大陸已經進入了同仇敵愾的革命情勢,群眾決心捍衛民主和自由。

1775年4月19日,搜查通訊委員會的秘密軍火庫,並企圖逮捕通訊委員會的領導成員賽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和約翰‧翰科克(John Hancock)二人的英軍,和北美殖民地的民兵組織「一分鐘人」(Minute Man )在萊克星頓(Lexington)起了第一次的衝突,響起「萊克星頓槍聲」。這是北美人民武裝力量第一次與英國正規軍交鋒,揭開了北美人民反英戰爭的序幕。

1775年6月任命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為殖民地軍總司令。大陸會議還通過「必須採用武力的宣言」,通過關於發行紙幣、徵募志願兵、改編民兵為「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的決議。但即使如此,當時的大陸會議仍認為,北美的這些軍事活動,僅僅是迫使英國對殖民地讓步的手段而已,只要英國願意讓步,他們仍是願意放下武器與英國言和的。

二、輿論的變化:和解到獨立

北美希望與英國和解的氣氛,到了1776年上半年,忽然發生變化,要求獨立的呼聲四起。

(一)英國對北美的殘酷鎮壓

從1775年武裝抗爭開始,英國統治集團便持著用屠刀瓦解北美反英抗爭的態度,大肆蹂躪火燒北美的城市及農村。英國的殘酷型為消滅的北美人民的幻想,不得不從獨立中尋找出路。

(二)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識》(Common Sense)的出版

《常識》發表於1776年1月,在這本小冊子當中,潘恩大膽呼籲獨立,鼓吹「決裂的時刻」(time to part)。並認為,英國過去之所以保護北美殖民地,完全著眼於本身的利益,並不是愛護北美人民。而獨立不但能帶來自由,還能使他們享受經濟繁榮。在書中也譴責君王專制,揭露喬治三世的專制暴虐,指出下決心消滅北美的就是喬治三世。

《常識》剛問世便被搶購一空,並扭轉了北美的輿論,徹底摧毀英王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的優美形象,切斷了殖民地人民心中殘存的對英王和英國的感情。小冊子提高了人民的覺悟,推動他們走向獨立,獨立逐漸成為普遍呼聲。

三、宣布獨立

大陸會議在1776年通過《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布獨立,而使大陸會議改變立場的原因有三點:

(一)各界人民的推動

到了1776年春天,各地群眾紛紛寫信到大陸會議,要求趕快宣布獨立。來自各方的壓力,對於大陸會議最後宣布獨立,起了有力的作用。

(二)爭取外援的需要

在對英戰爭開始後不久,革命領袖們就清楚認識到,想要打贏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英國,不爭取外援是不行的。而且英國先後打敗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才建立的英國的海上霸權,也因此樹立的這三個敵國。

但法國對於幫助不想與英國正式切斷關係,而只希望在大英帝國內部享受一定自由的北美不感興趣,並表示只有北美宣布獨立才會給予援助,並與北美建立聯盟。

(三)北美到了1776上半年已具備獨立的條件

當時北美從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革命政府並成立革命議會,大陸會議實際上也扮演了中央政府的角色,設置了類似財政部、外交部、商業部及海軍部的機構。

四、戰爭經過

從1775年4月打響了獨立戰爭第一槍到1783年戰事結束,為期八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戰略防禦階段(1775-1777)

從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為戰略防禦階段。這一階段的主戰場在北部地區,戰略主動權掌握在英軍手中。1775年6月17日,波士頓民兵在邦克山之役(Battle of Bunker Hill)與英軍展開了第一次正面交鋒,顯示了北美民兵驚人的戰鬥力,大大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為獨立而戰的鬥志。並在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7年7月,英軍計畫兵分三路,分進合擊,會師奧爾巴尼(Albany),以儘快實現其切斷新英格蘭(New England)的戰略企圖。但在薩拉托加受到大陸軍和民兵包圍英軍,迫使英軍在10月17日向大陸軍投降。,薩拉托加大捷大大改善了美國的戰略和國際態勢,為美國獨立戰爭重要的轉捩點。

(二)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1777-1781

從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以薩拉托斯加大捷為標誌,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逐步轉向南部地區。

且薩拉托斯加大捷後,國際環境日益向有利於美國方向發展。1778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織成「武裝中立同盟」(League of Armed Neutrality),抵制英國的侵犯。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國際性的反英作戰,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在南部戰場上,美國大陸軍和民兵以游擊戰和游擊性的運動戰與敵周旋,日趨主動。在大陸軍和民兵的持久消耗下,英軍漸感力量不支。

(三)第三階段:戰略反攻階段,1781-1783

從1781年4月至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鎮兩點。1781年,法國的艦隊也抵達約克鎮城外海面,擊敗來援英鑑,完全控制了戰區制海權。

在聯軍炮火猛烈轟擊之下,英軍於1781年10月19日宣布投降。

約克鎮戰役後,除了海上上有幾次交戰和陸上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3年,英美展開和談。1783年9月3日正式締約,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北鄰加拿大,南部以北緯31度為界,西部以密西西比河為限,美國擁有紐芬蘭海域捕魚權。英美在密西西比河均有航行權,但未能爭取到與英國港口進行自由貿易的權利。

《巴黎和約》顯示美國外交的勝利,美國獲得法國版圖四倍大小的土地,資源豐富,奠定了邁向強國的基礎。

(四)各國的參戰

薩拉托加(Saratoga)大捷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捩點,因為它是推動法國參加反英戰爭的決定性因素,而法國的參戰又是美國最後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
雖然法國想報七年戰爭之仇,但美軍初期在戰場上的失利使法國政府不相信美國的實力,不敢承認美國獨立。而1777年的薩拉托加大捷證明美國有能力打敗英軍,法國才由原先的暗中支助,轉變為公開支持。因此在1778年法國同意與美國簽訂兩個條約:一是友好商業條約,承認美國並約定在商業上互助;另一個是美法同盟條約,法國答應給予美國一切必要的援助,美國同意法國在西印度奪取領土。1778年6月法國終於參戰。而西班牙也在1779年法國的慫恿下參加反英戰爭。到了1780年,荷蘭也參加了反英戰爭,而普魯士與俄國成立「武裝中立同盟」(League of Armed Neutrality),以抵制英國對於中立國的侵犯,不久丹麥、瑞典及奧地利也加入了這個同盟。

如此一來,到了1780年,美英戰爭擴大為國際性的戰爭,戰場從北美擴大到東印度、西印度及歐洲。對於法、西、荷等國來說,這是爭奪商業殖民霸權的戰爭;對英國來說,這是反革命的戰爭;只有對美國來說,這是正義的解放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完全陷入孤立狀態。
參、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係由麻薩諸塞州的約翰‧亞當斯、賓夕法尼亞州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維吉尼亞州的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紐約州的羅伯特‧李文斯頓(Robert R. Livingston)、康乃迪克州的羅傑‧謝爾曼(Roger Sherman)等五人所組成的「五人小組委員會」(Committee of Five)起草,由傑佛遜手筆。

《獨立宣言》分成三部份:(一)陳述資產階級的自然權力和人民主權的思想。在人類中間成立政府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如果政府侵犯人民的基本權利,人民就有理由推翻它。(二)列舉了英國國喬治三世壓迫北美人民的種種事實,並說明這種壓迫就是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權利。(三)則是由上面兩部分得出結論:北美人民應該推翻英國國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北美應該獨立。

二、其中的民主主義內涵

(一)人人平等

平等應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政治平等,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都有權利直接或間接參與國家管理。二是經濟平等,主張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小農社會。具有反封建的意義。

(二)自然權利

受洛克(John Locke)《政府契約論》(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的影響,《獨立宣言》中強調人一生下來就應該是自由平等的,這些權利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不可剝奪或割讓的:「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不可被剝奪的權力: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這種學說提高了人民的地位,承認個人的尊嚴。傑佛遜更發展了洛克的「自然權利」 (nature right)學說,指出人不是為受苦而活著,追求幸福是人人都應該享受的、不可轉讓的權力,而促進人民的幸福是政府的重要目的。

(三)人民主權

在宣言之中,也受到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影響,主張人民是主權者,政府一切權利來自人民,政府是服從人民意志的,是為了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權利而存在的。這種主張與當時歐洲的「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相矛盾衝突。

(四)人民的革命權利

以自然權利和人民主權為基礎,指出:既然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自然權利,如果一旦政府不履行自己職責,侵犯人民權利,並成為壓迫者而不可救藥時,人民就有權利舉行革命或起義來推翻它,不管這是個政府是封建專制還是曾經是民主的。換言之,人民擁有革命的權利,自決的權利(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三、《獨立宣言》的歷史意義

《獨立宣言》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文件。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宣布人民的權利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稱之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在《獨立宣言》的結論中指出,北美殖民地已經盡一切努力與英國保持和好,但遭到拒絕,因而不得不宣布「殖民地聯合,且有權成為自由和獨立的州」,美國人將以生命及榮耀致力革命。1776年之前,殖民地人士在英國特許狀的範圍內爭取作為英國人的權利,而在宣布《獨立宣言》之後,他們依據人生而自然賦予的權利,要求脫離英國而獨立。

《獨立宣言》的發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鬥志,激勵北美人民爭取獨立。並從此成為近代獨立革命尋求民主的重要文獻,並成為後來法國大革命的主要依據,是人類追求自由的里程碑。


肆、美國獲勝的原因

在總體戰力上,美國雖然遠遠比不上英國。英國擁有訓練精良的軍隊、經驗豐富的軍官、舉世無雙的海軍。相反的,美國卻只有缺乏訓練的民兵、缺乏經驗的軍官、缺乏經驗的軍官,裝備補給不良,更沒有海軍。美國獲勝的原因除了堅定的決心與法軍的支援外,還有其它的原因。

一、英軍補給線過長

三千英浬的海上距離使補給、支援、指揮的效能都大打折扣。英軍在殖民地上最多時也不過四萬二千人。這樣少的兵力在一千英里長的疆域上作戰,兵力分散。這些困難使英軍由優轉劣。

二、美國缺乏重要中心城市

美國的特殊環境與美軍的作戰方式也對英軍相當不利。獨立之初,十三個獨立的州,都缺乏能扼全州命粹的重要中心,困此英軍無法佔領一、二重鎮後迫使美國屈服。

三、美國全民皆兵

英軍既無法以攻城掠地取勝,就只有消滅美國的主力部隊。但當時美國處於全民參戰的狀態,除了華盛頓的陸軍可算是正規軍外,其餘都是小部分民兵或較大民兵集結。華盛頓用兵謹慎,沒有把握絕不與英軍正面作戰,因此英軍無法將之殲滅。當英軍主力與華盛頓在東部沿海地區相持不下時,其他英軍還要與民兵周旋。

四、作戰方式

美國民兵雖然缺乏作戰的訓練與經驗,也不習慣命令與軍紀的束縛,但他們長期與印第安人爭鬥歐訓練出來的伏擊、偷襲等非正規戰鬥技術,讓習慣正規作戰的英軍感到難以應付。

五、各國的參戰

從1777年的薩拉托加大捷之後開始,法國由原先的暗中支助,轉變為公開支持,供給大量的援助(包括物資、金錢、軍隊),並在1778年6月參戰。除西班牙和荷蘭也陸續在1779年與1780年加入這場戰爭之外,普魯士、俄國、丹麥、瑞典、奧地利及葡萄牙組成了「武裝中立同盟」(League of Armed Neutrality),聯合抵制英國。美英戰爭擴大為國際性戰爭,並使英國陷入孤立的情況,也更加確保了美國的最後勝利。
伍、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影響

一、新的統制原理

美國的獨立創造了一個依據新的統治原理而建立的國家。政府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保障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三大權利,倘若政府無法使人民滿意,人們就就有反抗暴政絕對而無限制的權利。

美國人的獨立,為世界各地的改革者帶來鼓舞,其所捍衛的諸多權利,都成為後來歐洲革命立憲,打倒專制君主的重要依據,更重要的是,美國已成為自由和機會的一個象徵。

二、天賦人權的理想

美國人的政治體制完全奠基於「天賦人權」的理念之上,宣揚「個人至上」的觀點,向幾個世紀以來的政治體制挑戰。這種理念與法國大革命為廣人人民的共同願望而戰、納粹德國為何護優等民族的「理念」相較,美國獨立革命的精神確實有其獨特的價值,象徵著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也進一步形成了人道與人權等普世價值。中國的辛亥革命也頗受美國獨立精神的啟發。

三、推動革命浪潮

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直接誘發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美國的這一次革命得到法國進步人士極大的同情,甚至組織志願軍參加美國人民的反英戰爭。並把美國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論帶到法國,從而加速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美國革命不僅對於法國大革命起了催化的作用,也成為法國革命者學習的榜樣,法國的《人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及1791年憲法就是美國《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及1787年《聯邦憲法》(Federal Constitution)的再版。

而被美國革命所推動的法國大革命,也帶動了許多國家的革命,如20、30年代歐洲各國與拉丁美洲。甚至壯大為1848-1849席捲歐洲大陸的革命。


陸、結語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戰爭。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戰鬥,僅有三百萬人口的北美十三州,打敗了擁有近三千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工業國──大英帝國。

從動機而言,殖民地的反抗可能有經濟利益的考慮,但後來,確保自治成為殖民地最重要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茶稅雖輕,卻象徵英國國會在殖民地徵稅之權,所以不能妥協讓步。因此美國革命外爭獨立的政治意義應大於內爭平等的社會意義與維持繁榮貿易的經濟意義。

這場獨立戰爭,也是第一次將歐洲啟蒙運動的自由哲學思想大規模地付諸實踐,體現了一種新的進步的政治精神和價值觀念。《獨立宣言》繼承和發展了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理論,闡述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理論根據。第一次以政治綱領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原則──人權原則: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他們諸如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讓與的權利。為保護上述權利,人們才建立政府,任何政府一旦損害這些權利,人們就有權改換他或廢除他,建立新政府。

美國獨立戰爭所代表的諸多精神,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且為世界所讚揚。除了這場獨立戰爭的意義重大之外,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在於,美國的勢力籠罩了今日的世界。在美國勢力所及之處,資本主義成為當地秩序的核心,個人自由等美國革命所頌揚的精神,正是為了配合資本主義下消費習慣的一種價值觀。


柒、參考書目(依照出版先後)

一、專書
◎王曾才編著,《西洋近代史》,台北市,正中,1979
◎Joseph R. Strayer,陸盛譯,《西洋近古史》,台北市,五南,1980
◎S. C. Easton,李邁先譯,《西洋近世史》,台北市,五南,1997
◎Richard Middleton,賈士蘅譯,《殖民時代的美國史Colonial America a History1607-1760》,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李立樹,《美國通史》,台北市,五南,1999
◎J.S. McClelland,彭淮棟譯,《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商周,2000。
◎沈漢等合著,《世界通史,近古篇》,台北市,五南,2002
◎Phillip Lee Ralph, Robert E. Lerner, Standish Meacham, Edward McNall Burns,薛克強譯,《世界文明史──近代早期的世界》,台北市,五南,2004
◎孫鐵主編,《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台北市,大地,2004
◎Hendrik Willen Ban Loon,劉海譯,《人類的故事》,台中市,好讀,2004
◎Alan Axelrod,賈士蘅譯,《美國史》,台北,台北商務,2005
◎古偉瀛,《歷史的轉捩點》,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黃延齡,《從《獨立宣言》到《聯邦憲法》探究美國政治發展的特質》,台北市,歷史智庫,2006

二、期刊論文
◎高雲漢,〈美國革命與中國革命之比較研究 -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119 期(民92年9月),p10-16
◎高雲漢,〈美國革命與中國革命之比較研究 -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120期(民92年12月),p8-13
◎陳良首,〈評希爾著《美國革命》〉,新北大•史學,第3 期(民94年10月),p167-169
◎黃延齡,〈比較中國農民起義的號召與美國獨立革命的訴求〉,歷史月刊,第213期(民94年10月),p115-121
◎黃延齡,〈從美洲殖民地到獨立建國〉,歷史月刊,第224期(民95年9月),p36-57


捌、組員名單
9404002蔡馨霈
9404021謝宜潔

台長: goose
人氣(866)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倉庫 |
此分類下一篇:雍正皇帝投影片

你強了
到底已經多久了呢
不做這種報告
那麼現在的我到底都在做什麼
恐怕退步了很多很多吧

今天的文字學(囧)
真的是死掉了啦
打手機給貓咪她竟然才睡醒
於是也沒在念日文
總是在看到考題才發現沒念的很多XD

加油喔
拗到期末再來一聚吧XDDD

到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天了呢(遠目)
2007-04-16 16:41:46
goose
請注意,它是「大綱」。
內容只有正式書面報告的一半。

你終於知道我一天到晚在哀什麼了吧。
寫歷史或社會學報告都是在資料堆裡打滾。
我所有學到的報告書寫技巧都拜這兩科所賜。

學期結束後來聚啊。
希望我能活著度過這學期。
(好小孩千萬不能學大姊姊選課選太多喔)
2007-04-16 23:03:42
我瞭了
你一定會活過這學期的啊XD

可是我總覺得
像我寫完報告就什麼都不記得了
寫了沒寫實在沒作用

只是上了大學就是報告充斥啊

(聳肩)
2007-04-17 19:26: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